本书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
《浮生六记》:
我们的故事,从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开始。
这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故事的主角沈复,诞生在苏州一个小康的读书人家。
他的父亲名为稼夫,是一名高级幕僚,母亲娘家姓陈,他至少还有两个姐妹,以及一个弟弟,弟弟名叫启堂。
沈复有一个伯父早天,没有留下后代,因此他自幼被过继给这位伯父,每年好为他扫墓祭拜。——这种过继应该只是形式上的,但也埋下了日后沈氏兄弟间生出罅隙的隐患。
沈复年幼时,曾与金沙于家的姑娘定亲,但这位小姑娘八岁就夭折了。之后与他订婚的是他舅舅陈心馀先生的女儿,他的表姐陈芸——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芸”。
陈舅舅很早去世,留下一儿一女,舅母姓金,性格软弱,因此芸年幼时过得颇为艰苦。
沈复自幼与芸青梅竹马,年纪稍长,他就对美丽聪慧的表姐萌生爱慕之情,主动向母亲提出要娶芸为妻,沈母便做主让他们订婚了。
沈复十八岁那年,与芸成亲,两人感情很好,度过了一段神仙眷属的快乐时光。
之后的十几年间,沈复经常随侍在父亲身边,后来因故放弃学业,转而学做幕僚。但他的幕僚生涯似乎并不成功,而他也并不喜欢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一度转向经商,可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收获,*后还是回到了他并不喜欢的幕僚工作中。
沈复生性豁达快乐,喜好交友,喜好出游,结交了众多情投意合的好友,也游历了许多山水名胜。他似乎就是有这种本事,即使是困窘的日子也总是有办法过得津津有味。
更为难得的是,芸和他是一样的人,安于简单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两人情深意笃、夫唱妇随,芸的温柔体贴和兰心蕙质,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风情。
尽管其间经历了几次家庭风波,两人甚至一度被从家中赶出,但那仍然是一段算得上逍遥惬意的好时光,如他自己所说“烟火神仙生涯”。
婚后七年,他们的女儿出生,取名青君;之后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逢森。一家四口,虽然并不富裕,倒也过得安闲快乐。只是芸因为弟弟离家下落不明,母亲去世,忧伤病倒,病情时好时坏,为这美满的生活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到了沈复三十八岁的时候,变故陡生,因为种种误会和不顺,他和芸再次被父亲逐出家门,只得投奔芸幼年时相交的一个好姐妹。
此次变故仓促,他们匆忙间为青君订下婚约,并请亲家把青君接走;又让儿子投靠一位朋友,学习经商。但一家人就此骨肉分离,再也没有团聚过。
此时芸的身体已经很差了,虽然在姐妹家调养后略有起色,但随后又经历了一些挫折变故,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她病逝于扬州。
这应该是沈复一生中*艰难低落的时候,爱妻病逝、骨肉离散、流落他乡,一贫如洗。他甚至没有能力将芸送回家乡安葬,只能暂时将她葬在异乡。
第二年,沈复的父亲沈稼夫去世,沈复回家奔丧,又与弟弟产生纠纷,心灰意冷之下,他几乎要弃世出家,幸而得到朋友的扶持鼓励,这才渐渐振作起来,又投奔一位童年好友,做了他的幕僚。之后,他跟随好友离开家乡,在四川、山东等地奔波,*终来到北京。
在此期间,他的儿子逢森也因病夭折。
经历了种种悲欢离合,沧桑起伏,回忆往事,在他四十六岁那年,沈复开始写一《浮生六记》。
这是一本小小的书,我们无从知晓他是否写完了,因为流传下来的并不完整。
我们同样不知道沈复四十六岁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也不知道他是在何时何地,如何离开了这个世界。
事实上,除了朋友文集中偶尔提及的只字片语,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全部痕迹,只有这一本小书。
就是这一本小书,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并不为世人所知,一如沈复这个人。
到了光绪三年(1877年),一位名叫杨引传的文人,在苏州的一个小书摊上,偶然买到了这《浮生六记》的手稿,但已经是残缺不全的。
读过之后,他深为所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们,大家也都觉得非常动人。于是他们将之印刷出版。这时,距离沈复提笔写下它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
这位杨引传,本人并不很出名,但他有个非常出名的妹夫,叫作王韬。
没错,就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曾创办了《循环日报》的那个王韬。
王韬读到这《浮生六记》,也极为赞赏,并为此书作序。从此之后,这《浮生六记》渐渐为人所知,倾倒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读者,其中*出名的有俞平伯先生和林语堂先生。
俞平伯,近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白话诗的先驱”,而他*为人所知的学术成就,是对《红楼梦》的研究与考据。
据他回忆,他年少时在苏州曾读过沈复的这《浮生六记》,当时就觉得很是可爱动人。但时间流逝,他渐渐忘记,连书名也不复记忆。后来在上海,经顾颉刚(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先生的推荐,他再次看到这《浮生六记》,惊喜之余,给予这《浮生六记》极高的评价,称它具有“眩人的力”,认为它有“传播得更久更远的价值”,并亲自点校,将之重新印刷出版,又为它编写了一份年表。
林语堂,近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教育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可以说是**位将中华文化传统之博大精深、优美丰富介绍给世界的人。
……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其所著的《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妻死后,他去四川充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类书,是清代官修大型词藻典故辞典之一,专供文人作诗时选取词藻和寻找典故,以便押韵对句之用的工具书。清张玉书、陈廷敬、李光
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 本书特色 《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潘一志手迹 诗《由榕江赴独山船中有感》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 内容简介 《水族学者潘一志文集》由《水族社会历史...
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 本书特色 蔡葩的写作,也许就是重新找回南洋的一个开端。这个开端所指向的各种人生远岸,还有众多普通人思想和情感的纵深,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寻和想...
月亮和六便士 本书特色精装升级版,甄选用纸,工艺细致: 精装锁线,可180度平摊,便于手持翻阅。 封面使用高档艺术纸,纸色凝重,挺括柔韧,质感细腻,触感独特,独...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
把我寄出去 本书特色 《把我寄出去》: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梦,《把我寄出去》就是一个非常漂亮、美好的梦。如果能够的计划,我愿意帮助所有的孩子把梦寄出去。把我寄出...
于坚大地随笔 本书特色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推出诗人于坚的四本随笔新作:《于坚思想随笔》、《于坚诗学随笔》、《于坚大地随笔》、《于坚人间随笔》。随笔集收录了于...
旧时明月 内容简介 我国是文明古国,可歌可泣之事之人亦多。由于时代的变迁,对人物的评介也往往发生重大甚至颠覆性的变化。以今人之眼观古昔之人,将往昔之人置于今之天...
孤独的生活 本书特色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才情出众的女作家,从1933年开始正式发表作品,到1942年病逝,其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9年,但是创作的作品竟...
历史真相-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大字本 本书特色 《<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历史真相》(大字本)>汇集《作家文摘》创刊20年来解密历史真相方面*重要、*精彩...
蒋光慈全集 译作卷 本书特色 《蒋光慈全集》共编录蒋光慈文学、理论、书信、译介及集外逸作等160余万字作品,包括已出版的经过历史检验的全部作品和搜集到的未结集出...
传世经典散文诗150篇 本书特色 本书为“传世经典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多位中外作家的*经典的散文诗,包括鲁迅的《<野草>题辞》、冰心的《山中杂感》、泰戈尔...
余振翻译文集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2014年1版1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余振先生是中国蕞早的也是蕞有成就的俄罗斯诗歌翻译家之一,俄语翻译家王智量...
《女性之书》内容简介:★女性研究领域的范本之作。普利策奖得主、女性主义者娜塔莉·安吉尔,挥舞着诗意的手术刀,以女性的荣耀和
边塞诗选 本书特色 《边塞诗选》由佘正松编选,边塞诗是中华诗国的一朵艳丽奇葩,自它从远古时代的刀光剑影中铿锵而出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高奏于中华民族漫长而伟大的历史...
“传奇”是古代小说的一种文体,是在史书传记和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短篇小说,盛行于唐宋时期。其突出的艺术成就在
龙膺集 本书特色 《龙膺集》是明代著名作家龙膺的诗文专集。主要有《纶隐文集》二十七卷、《纶隐诗集》十九卷。其整理底本,系湖南省常德市图书馆暨鼎城区图书馆藏,扉页...
书香似故人 本书特色 《书香似故人》内容来自北京电视台的十佳栏目《书香北京》,编辑此书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读书,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力量以及追求理想的...
外面的世界 本书特色 本书辑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年1993年间撰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是不是地,每当外面的世界将我吞没,每当发生了一些让我疯狂...
我们曾经年轻 本书特色 为一代人立言,不是由局外人,而是由我们自己来评说自己的历史。董宏猷编著的《我们曾经年轻》是“中国知青文库”系列之一。是一本回忆录,讲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