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者和“外国人”

旅居者和“外国人”

作者:陈向明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6

评分:8.8

ISBN:9787504128225

所属分类:教辅教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陈向明

女,祖籍湖南。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大本科课程改革发展战略小组成员、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主持国际国内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十余项,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的项目专家,现为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与参与式教师培训”国家级技术支持项目负责人。其学术论文和专著覆盖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发展研究等领域。

作品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自序
第一部分 背景:研究者的故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构想
第三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研究过程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抽样方法
第四节 收集材料的方法
第五节 分析材料、建构理论及成文的方式
第三章 研究者的思考与反省
第一节 效度问题
第二节 推广度问题
第三节 伦理道德问题
第四节 研究者自身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部分 中景:被研究者的故事
第四章 “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一位中国留学生的个案调查
第一节 初来乍到
第二节 当头棒喝
第三节 “大小孩”
第四节 “交友”的困惑
第五节 越来越难
第六节 见怪不怪
第七节 变还是不变?
第五章 “交往”:人际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对“交往”的定义
第二节 “为什么”?:“交往”的背景因素分析
第六章 “人情”: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七章 “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情绪倾向
第八章 “交友”:人际交往的理想形态
第九章 “局外人”:跨文化人际交往的特殊形态
第十章 “自尊”:跨文化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评价
第十一章 “变化”:跨文化人际关系交往对个体文化身份的影响
第三部分 远景:思考的故事
第十二章 跨文化人际交往中自我和人我关系的文化建构
第十三章 跨文化人际交往中个体文体身份的重构
附录一 联系信件
附录二 问卷
附录三 在中国 第一访谈的提纲
附录四 在美国 第一访谈的提纲
附录五 观察指南(以聚会为例)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陈向明

女,祖籍湖南。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大本科课程改革发展战略小组成员、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及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主持国际国内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十余项,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的项目专家,现为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学校发展计划与参与式教师培训”国家级技术支持项目负责人。其学术论文和专著覆盖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教育发展研究等领域。

精彩摘录

再次,由于我在哈佛大学接受了相对中国来说比较“平等”的教育,而且我自己当时正在痛苦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因此我的兴趣从宏观层面转向了微观的个体生命。我来自一个社会等级观念较强的社会,在那里我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作为一名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我常常有一种优越感,做事情好高骛远,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往往高不可攀、不合实际。来到美国以后,美国的“平民教育”使我对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感兴趣。我发现“小人物”生活中的意义和情趣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大人物”差。在日常生活中,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的普通人,和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怎么生活和工作,并且思考自己和他们的关系对我的意义。

——引自第82页


正是这些问题激发了我的兴趣,促使我选择中国留学生在美人际交往这一课题做我的博士论文。我归纳出如下两个“扎根理论”:1、文化对个体的“自我”和“人我关系”的概念以及人际交往行为具有定向作用;2、跨文化人际交往具有对个体文化身份进行重新建构的功能。这两个理论可以进一步统摄于“文化对自我和人我关系的建构”这样一个主题之下。

——引自第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