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分析哲学史1

20世纪分析哲学史1

作者:[美] 司各特·索姆斯 (Scott Soames)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出版年:2019-1

评分:9.3

ISBN:9787508096025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分析哲学是20世纪最主要的两大哲学流派之一,自摩尔、罗素以来,大师辈出,经典产品层出不穷,可以说,整个改变了西方哲学的面貌。本书是探讨20世纪分析哲学的一部巨著,作者是著名的分析哲学家,在书中详尽地考察了从摩尔、罗素、维特根斯坦到蒯因、克里普克等大师的哲学思想,对其在哲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做了极其精彩的分析,对其论证中的不足同样做了犀利的批评。可以说,本书必将作为一部经典的哲学史而流传后世。

分析传统的出现,部分源自对十九世纪形而上学观念论的回应,部分源自逻辑的新发展、逻辑与数学的关系以及逻辑在理解和阐释语言意义中的作用。最初,逻辑和语言中的新旨趣集中在对重要概念的分析上,以期找到解决传统哲学问题的新方案。但不久之后,占据主导地位的分析哲学家开始相信,逻辑上的和语言上的新技术需要一种新的哲学观念——在这种新观念中,那些在过去由不可解的、最终说来是误解性的问题所产生的无休止的辩论,将被富有成效的、系统性的哲学探究所取代,这些探究所针对的问题虽然具有挑战性,但完全是可理解的并最终可解决的。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这种宏大的转变不会成功,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的哲学家用他们精确的分析技术证明,哲学的这种转变将会面临无法修复的缺陷。第一卷讲述的正是上述故事。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G.E.摩尔论伦理学、认识论和哲学分析
第一章常识与哲学分析3
第二章摩尔论怀疑论、感知和知识13
第三章摩尔论“好”以及伦理学的基础39
第四章摩尔伦理学的遗产和失去的机遇81
第二部分伯特兰·罗素论逻辑和语言的分析性
第五章逻辑形式、语法形式和摹状词理论105
第六章逻辑和数学:逻辑主义还原149
第七章逻辑构造和外部世界187
第八章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205
第三部分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第九章《逻辑哲学论》的形而上学221
第十章《逻辑哲学论》中的意义、真和逻辑239
第十一章可理解性的《逻辑哲学论》式的测试及其后果261
第四部分逻辑实证主义、情感主义和伦理学
第十二章逻辑实证主义者关于必然性和先天知识的学说287
第十三章关于意义的经验主义标准的兴起与衰落301
第十四章情感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333
第十五章情感主义时代的规范伦理学:大卫·罗斯爵士的反后果主义355
第五部分早期蒯因的后实证主义视角
第十六章分析与综合、必然与可能、先天与后天387
第十七章意义和整体论的证实主义415
译 后 记447
· · · · · ·

作者简介

司各特•索姆斯系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著有《超越严格性》和《理解真理》,他是《句法论证和英语的结构》的作者之一,以及《命题与态度》的编者之一 。

精彩摘录

维氏绘制的这幅图景,非常奇怪地具有一种古老而庄严的哲学构想。一种传统的看待哲学方式就是,把它视为一门既热衷于最高等的科学又热衷于最深刻的宗教的学科。作为最高等的科学,它的任务是去发现关于实在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真理,以及人类在实在中所处的地位。作为最深刻的宗教,它的任务是去发现人类生活真正的卓越和幸福之所在,并向我们展示如何获得它们。这些目标一描绘实在和学习如何过上最好的生活——被很多人认为不仅是相容的,而且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这种观点的一种潜在的预设是,生活这门艺术中的卓越之处,是知道关于实在、自身和他人的重要真理后随之而来的结果。维氏全然拒斥了这种想法。关于如何生活的真理并不是一种有待哲学家或其他人探索的深刻而艰深的秘密;也不是一种我们事先已经多少知道一些的简单事项。生活中的卓越之处与真理、知识或信念完全无关。它是关于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或反应的。一个人采取何种态度,这或许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但这与对事实的学习无关。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可理解性的《逻辑哲学论》式的测试及其后果261


如果一个人可以表明,关于好的有意义的断言从来都不能以这种方式从没有提到好的前提中得出,那么他将向摩尔所寻求的那种强元伦理学结论迈出重要的一步。在我看来最有希望做这件事的是,通过下面的方式来扩展和加强原初的开放性问题论证。扩展的开放性问题论证P1.如果对于所有的x,如果x是D,那么x是好的是分析地明显的,那么这个问题(i)假设α是D,那么是好的吗?是一个琐屑的、答案自明的问题,就像(ii)(iii)和(iv)那样。(ii)假设α是β的一个男性的兄弟姐妹,那么α是β的一个兄弟姐妹吗?(iii)假设α是黄绿色的,那么α是有颜色的吗?(iv)假设n的后继=m的后继,那么n=m吗?(ii-iv)这些情形中的每一个,跟这些问题对应的命题是明显必然、先天的真理;并且,任何人如果真正理解了这些问句,从而掌握了它所表达的问题,就必然意识到对于它的回答是“是的”一一不知道这一点就是表明他没有真正地理解这个句子,或者掌握这个问题。P2.没有什么复杂的或者简单的自然性质P以及表达式D,从而使得D表达P,并且P1(i)中的句表达了就像(ii)(iii)和(iv)那样琐屑的、答案自明的问题。C1.从而,没有什么分析地明显的概括陈述,对于所有的x,如果x是D那么是好的,其中D表达了要么是一个复杂性质,要么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性质。C2.从而,没有什么扩展了的分析句,对于所有的x,如果是D那么是好的,其中D表达了要么是一个复杂性质,要么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性质。在这个论证中,C1从P1和P2中得出,而C2从C1中得出。另外,S2和S3可以从C2中得出(在分析性和蕴涵被理解成是扩展性分析性和扩展性蕴涵,且意义的透明性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况下)。并且,有理由认为,S4的一个弱化版本可以在S3的...

——引自章节:第三章摩尔论“好”以及伦理学的基础3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