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杜朴(Robert L. Thorp),早期中国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艺术史和考古系荣休教授,著述丰硕。杜朴博士除了在远东广泛游历和参加田野考察工作外,还合作策划了几个重要的展览,并受邀在多个以中国艺术收藏著称的美国博物馆做讲座。
文以诚 (Richard Ellis Vinograd),著名的中国画研究专家,1995 年起任斯坦福大学艺术和艺术史系主任。他是晚期中国(宋代至今)艺术领域备受尊崇的学者,著有《自我的界限:1600-1900 的中国肖像画》,在许多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和书评。文以诚博士经常受邀以演讲者、评审或研讨者的身份出席有关中国艺术与文化的会议和论坛。
兽面纹昭示了诸神和时王的领域,强化了能够与神沟通的人和不能够与神沟通的人之间根本的社会和政治鸿沟。按此解释,兽面纹扮演了确证王室权威的实践和社会效应的角色。服务于意识形态是艺术生产的常见功能。
——引自章节:第二章青铜时代早期:商和西周
周臣最有名的作品《流民图》对画家本人和中国绘画而言都是不寻常的。城市中的下层人物很少成为描绘对象,尽管反映盲人乐师和乞丐的有限类型自宋代已出现。周臣刻画了城市街巷中的各种底层民众,有流浪汉、耍猴者,以及拾柴者、乞丐、游民等边缘角色,后者饱经饥饿和病痛之苦。20多个人物中最令人怜悯的是:一位盲人母亲,脖子肿大,腿部浮肿,怀中抱着营养不良的婴儿;一个瘦骨嶙峋的拾柴者,目光可怕,饥饿难耐,手持残破的空碗。周臣的描绘粗略而直率,除了因记录事实而令人不安,既不伤感,也不残酷。他在1516年的题跋叙述了这些市井人物的形象偶尔涌入他的脑海,表明一种不可抑制的生动体验。
——引自第285页
历史真实与艺术本质-西方现当代艺术述评 本书特色 作者以专业的艺术研究理论加上独特的历史的评判视角,系统总结和分析整个西方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们的艺术本质,其...
“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 本书特色 《文化自觉视野中的非遗保护》是作者方李莉从2001年至今所写的一些有关文化自觉、人文资源及非遗保护方面的文章。一共分...
本书从当代叙事学的理论角度,考察和阐释了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和个性特征。对电影叙事的概念和要素,时间和空间,人称与视点及其
外国古代造园家 本书特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古希腊哲学家学园——文人园的开创者》;《大小普林尼:古罗马别墅庄园见证记录者》;《哈德良:古罗马离宫别...
《中国人的生死观》内容简介:中国历史上有一些智慧的故事,是先哲们谈论生死留下的。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子的“死而
《永久的托词》内容简介:本书是日本电影蓝丝带奖导演奖、横滨电影节导演奖、日本电影学院奖编剧奖得主——西川美和的长篇小说代表
Avid Media Composer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标准实训教程-DVD案例素材效果文件 内容简介 《avid mediacomposer影视后期制作技术标准...
完美罪行-品读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 本书特色 希区柯克所贡献给电影艺术的,绝不仅仅是纯电影的技巧。就像他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有多重人格一样,希区柯克的电影人格也是多重...
历代碑帖经典 (册页版):清 吴昌硕临石鼓文 本书特色 吴昌硕著刘明才主编的《临石鼓文(精)/历代碑帖经典》主要内容为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吴昌硕的《临石鼓文》现...
篆书名品十种(套装)/中国绘画名品 内容简介 该书为《中国碑帖名品》选集本,或按书体、或按时代书风、或按书家归类,为不同喜好读者选择图书提供了方便,也是我社品牌...
作者以其對中國電影的熱愛真知,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忻慕憧憬,對中國現代歷史的感切關懷,匯集出《中國電影美學》一書。本書標舉中
《建筑现象学》为“建筑文化与思想文库”中的一本,从存在现象学和知觉现象学的这两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进展进行探讨。从海德格尔
涂色书-我们的快乐生活-高级4 本书特色 《我们的快乐生活:涂色书(高级4)》是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涂色书-我们的快乐生活-高级4 内容简介 带着孩子到...
《南国、花的记忆Ⅰ》内容简介:《南国》创作于2006年,是为钢琴和铜管、弦乐与打击乐而作的小协奏曲,2007年在“武汉新音乐节”上
太空美术简史-科学看不见的.用艺术呈现 本书特色 ★盛大的视觉狂欢。25位*太空艺术家350余幅高清太空艺术画作,配有: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介绍、艺术手法、风...
历代名迹真赏宋四家名迹选/历代名迹真赏 本书特色 ★铜版纸高清精印,超大开本散页装,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收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位宋代书法家的精品墨迹...
设计创意发想法-(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了四十多种创造思维的发想法,如联想刺激法(样本资料法、mapping法),集团发想法(头脑风景法、635法),寻找...
俗话说衣、食、住生活三要素”,唯物主义社会科学予以理论化,而有进一步地阐述:“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 第二批 全五册(2011/3) 本书特色 《川剧传统剧目集成(共5册)》由李致主编,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编,书中所选剧目内容涉及广泛,反映出诸...
山西神庙剧场考 本书特色 山西神庙剧场的代表-晋祠、宋金山西神庙剧场的形成、元代山西神庙剧场的普及、明代神庙剧场的改进与改革、清代山门舞楼式剧场的广泛流行、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