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Jürgen Osterhammel)
1952年生,曾在伦敦德国史研究所和弗莱堡大学工作,现为康斯坦茨大学近现代史教授。他出版过大量有关18世纪以来的欧亚历史著作。其作品包括《中国与世界:十八世纪至当代》(获得德国史学家协会奖)《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等。于尔根·奥斯特哈默因其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卓越成就分别于2010年和2016年获得莱布尼茨奖、汤因比奖。目前,他正在从事20世纪的去殖民化史研究,并和入江昭(Akira Iriye)合作主编6卷本《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这张表上发现另外两个特点: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全球政治和军事实力的衰退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华投资的减少,并没有直接导致英国在华经济地位的下滑。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世纪初,不列颠非正式帝国的经济势力已经与政治和军事因素脱钩;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表上发现,外国投资在1920年代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虽然说这种现象主要是由日本这位“后起之秀”的巨额资本输出造成的,但我们同时可以注意到,英国投资与战前相比同样也翻了一番。英国对华投资的増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资本的输入,二是英国洋行以部分利润进行的再投资,三是沪港两地的地价上涨。这三项因素的作用各占几成,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加以判定。20年代时,美国成为英国和日本之外的第三大对华经济扩张力量。这一点主要反映在贸易方面。30年代初,美国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例从1913年的6%増长到近20%,并以此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几乎全部是为了给贸易扩张提供支持,比如说美孚公司的加油设备和专用油轮,也属于这些投资的一部分。表7所列数据,反映了1931年-从相对繁荣转向严峻危机的过渡之年一各大投资国对华投资的基本情况。美国59%的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和交通业,亦即轮船业)都是为对华贸易提供辅助。“城市公用事业”的幕后操手主要是美商上海电力公司以及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IntrnationalTelephoneTelegraphCo。,ITT)上海子公司,“银行业”背后是中国大外资银行之一的花旗银行,以及其他8家银行的分支机构。由美国投资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中国找不出一家,因为早在一战之前,美国投资者便将目光投向了日本,而放弃将印度、土耳其和中国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作为投资对象。1929年,美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总计75.28亿美元,其中对华投资仅占2%。
——引自章节:None
费正清学派的视野是辽阔的,但在我看来却仍有拓宽的余地。这些美国学者中,有些人是从政治和军事层面去梳理中国的对外关系,还有些人是从经济学角度将清帝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作为研究课题,而第三类学者则把目光集中于文化影响和文化输入问题,并将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作为重点。……当我在1980年代写作本书时,我的目标是要找到一个更开阔的框架,将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都一并纳入进来。因为在我看来,把这些视角区分得过于清楚,是一种人为和刻意的做法。同时,我还为本书增添了另一个视角:当时我正在为筹备中的另一部作品搜集资料,其主体是18世纪(即启蒙时期)欧洲学者对亚洲的看法。这本名为《亚洲的去魔化》的作品于1998年出版,其中文版也于不久前问世。……我选择了“世界社会”这个关键词作为本书的书名,这个词后来成为“系统理论”当中的重要概念。不过,在这套理论中,“世界社会”有着另外的含义,因此我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本书中的“世界社会”指的是什么。…………“世界社会”在本书中的含义是指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从宽泛的意义上讲,这个环境是由政治和经济两大支柱构成的。文化虽然也偶有涉及,但相对缺乏系统性,而且论述也不够详细和深入。在书中,我将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交互式关系,其影响往往是双向的。对这种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仅仅是正科,中外商人群体同样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书中,我并不是通过对各种历史事件和插曲的细节描写,使这种交互作用得以呈现,而是将秩序更迭作为大的背景。……回顾过去的三个世纪,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呢?历史教训不是客观事实,而是今人对过去所做出的解释。比如说,……
——引自章节:中文版序
巴黎和会就其本身而论,只是一个纯粹的外交意义上的国际会议。但是,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在南北分裂、派系林立的特定条件下,外交不可避免地卷入政争……一时间,国内政潮陡...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95 本书特色 《青海省藏族蒙古族社会历史调查》: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五,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本)。青...
性史1926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有七篇真实的性经历,投稿者皆为大学生。他们所描述的內容,有懵懂的性启蒙、青春期的冲动与自慰的心情等,相当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性观念...
思念与思考 本书特色 《思念与思考》是前新闻出版界领导宋木文的一部回忆性文集,共收录思念故人文章和有关出版的论文30余篇。该书联系历史背景,以回忆人物为主题,如...
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 本书特色 本书以客观之人文立场探讨当前所遭遇之民主、道德、宗教及人类和平诸问题。发展中国人文精神,与科学及宗教思想相融通,语意深邃,既见唐氏...
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 本书特色 讲谈社“现代新书”总编辑35年编辑实战经验集萃,出版老将**,编辑新人必学,爱书人必读。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
雪泥鸿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邓析子其人其书;沈约事迹二考;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甲骨学史札记等内...
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 内容简介 《媒介化风险与传媒责任伦理》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是**章导论,第二至第三章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四至第五章是主体部分,第四部...
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书特色 本书对古典文献的源流与分类、类别与体式、目录与题解、收藏与阅读等基本问题作了系统阐释,对经史子集的构成和演变也作了详细梳理。1981年...
民间宗教属于下层文化系统的一个方面,但又与上层统治思想关联丝丝入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群众的笃诚信仰,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 本书特色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探社会变迁之进程究阶层地位之沉浮知个人群体之命运谋国家社会之未来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
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 本书特色 当下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已经日渐变为一个褪色的话题,虽然作为一个争执的对象,它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这个话题又是如此威名赫...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编辑推荐:抗...
草芥-社会的自组织现象与青年自组织工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实务之书,是一个社工、一名团干部一线工作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是社会工作的实务,是社会组织工作的实务...
陇上学人文存:刘家生卷 本书特色 刘家声,湖南浏阳人,兰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出版著作主要有《政治经济学》(上、下)、《社...
城居者的文明 本书特色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城市规划的形态特征、城市居民管理与社会保障、民间社团的组织与活动、市场管理体制与变革、城市习俗的变迁...
甲骨文甲骨文最危险的书: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而战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书的故事。一本在连载中就被斥为色情,一度被英、美两国查禁的书,在作者罹患眼疾、生计无着的境况下...
张经纬,上海博物馆馆员,作家、译者、书评人。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作为正在上升阶段的新一代学者中的引领者,已经出版...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本书特色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作者徐贲,是海内外知名的独立学者,为《南方周末》《新京报》《经济观察报》《中国新闻周刊》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