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不存在的行星
见证从牛顿力学到广义相对论的科学革命
入围 2016 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终选名单
⭐ 编辑推荐
☆ 当前唯一一部讲述这颗人类想象中的行星的作品
☆ 从天王星到祝融星,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相对论,从细微之处洞察科学如何进步
☆ 步入爱 因斯坦的世界,跟随爱因斯坦的视角,从头开始理解相对论,打开对宇宙的新认知
☆ 记述了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日全食事件,回到历史现场,使读者切身感受人类在科学道路上永不畏惧、永不停息的精神
⭐ 内容简介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几个世纪的观测中,人们发现水星轨道存在轻微的扰动。这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行星行为有些许偏差。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进行了计算,于 1859 年提出假设:水星轨道内尚有一颗未被人们发现的行星。他还以罗马神话中火神的名字(Vulcan)为之命名(对应中文译名即“祝融星”)。此后,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找这颗行星,但除了一位乡间业余天文学家声称目击了它之外,没人能再次证实它的存在。1915 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体系构建完成,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解释水星轨道的扰动现象。自此证实:祝融星并不存在。
⭐ 名人推荐
一部兼具可读性与启发性的作品,戏剧性地讲述了科学家如何寻找一颗不存在的行星,以及爱因斯坦如何用科学史上最美丽的理论解开了关于这颗行星谜团的传奇。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它关乎人们对探索的追求,以及在理解宇宙时所面临的挑战和所获得的喜悦。
——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追捕祝融星》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科学作品。作品架构精美,历史背景丰富,并且调研极具深度。最重要的是,它所讲述的故事很棒。利文森讲述了真实的科学事业图景,其中既有好的假设和坏的假设,也有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有激情、人类的自我价值,以及对于认识并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奇异而壮丽的宇宙的渴望。
——《偶然的宇宙》作者艾伦·莱特曼(Alan Lightman)
被遗忘的祝融星的故事再也不会不为人知了。托马斯·利文森告诉我们:它来自哪里,它如何消失,以及,为什么它的神韵在今天仍暗藏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如何运作——无论成败。
—— 尼尔·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
作为一名作家,托马斯·利文森的高超之处在于,将科学思想的演变放入适当的历史背景中,让我们看到它更为广泛的影响。在这本引人入胜、信息量丰富的书中,利文森优雅地让我们学习了物理定律和在物理学进步中不那么循规蹈矩的方法。
—— 莉萨·兰德尔(Lisa Randall)(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暗物质和恐龙》作者)
《追捕祝融星》是科学写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利文森向我们揭开了富有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和现在被人们遗忘的祝融星背后的物理学,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他还揭示了我们在努力时——即便是经验十足——无法避免自欺欺人对我们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知识丰富、充满激情,并且诙谐风趣——这也是它的深刻之处。
—— 朱诺·迪亚斯(Junot Díaz)
托马斯·利文森精彩地讲述了牛顿、爱因斯坦和失踪的祝融星的故事,展现了在决定宇宙命运时观测和计算之间的冲突。
—— 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宇宙终极粒子》作者
⭐ 媒体推荐
精彩!这是一个迷人的故事,讲述了科学史上一个被人遗忘的事件。
——《华尔街日报》
迷人!这本来是一个关于科学如何发展的故事,但在托马斯·利文森浪漫的笔触下,它几乎成了小说。
——《华盛顿邮报》
作者精彩地讲述了祝融星的故事 —— 从艾萨克·牛顿开始,贯穿科学史,优雅地揭示了科学思想进化的本质和爱因斯坦所创造的革命性奇迹。
——《自然》
本书抓住了人们不懈追寻这个天体的激动人心之处。
——《科学》
这部作品是一个结构严谨、节奏明快的科学写作范例,精彩而又通俗地记述了数学和物理学与天文观测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利文森巧妙地吸引读者去探索科学家是如何思考和争论的,以及科学是如何发展的。
——《出版商周刊》
◎ 获奖信息
★入选《环球科学》2019年“最美科学阅读”榜单
托马斯·利文森(Thomas Levenson),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科学写作项目的教授和主任。他还为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其他媒体大量撰稿,曾获得美国国家研究院传播奖、皮博迪奖(Peabody Award),以及美国科学促进会的西屋科学 记者奖。除本书外,还著有《牛顿与伪币制造者:科学巨匠鲜为人知的侦探生涯》《爱因斯坦在柏林》《为测量而测量:科学的音乐史》《冰期:气候、科学和地球上的生命》。
译者高爽,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博士,北京河马星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师。他是优秀的天文工作者、科普作家,热衷于科学传播工作,具十年科普写作与讲座经验,译著有《天文之书》《科学需要讲故事》《宇宙》等。在 得到app 上开设了课程《天文学通识 30 讲》。人称“河马老师”。
在我们心目中,早已习惯科学故事具有这样一种框架:伟大的科学家提出了革命性的新思想,没有人接纳他;个别的英雄单枪匹马突破封锁,终于验证了这一切。人们最终接纳了新思想,战胜了传统的束缚。但事实,是这样简单吗?实验已经过去100年,争吵却没有停止。
——引自章节:译者导读
“科学方法”这个词具有神奇的魔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科学方法主张一种特定的权威:这是系统化的方法,是一组规则,遵循它将可靠地促进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知。然而,知识总是具有暂时性,从表面上来看这是一个弱点,但这才是科学的真正发力之处:一切思想、推论和假设都要接受科学的质疑、挑战和批驳。
——引自章节:插曲 “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本书是新浪网金庸客栈论坛十周年文章的作品集。全书分为武侠、评论、小说三部分。武侠部分是网友针对金庸武侠小说而创作的文章,包括《为什么说风波恶是条汉子?》、《阿碧...
作品目录译者序 超个人心理学划时代运动的先驱作者序第一章 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第二章 坑洞理论第三章 钻石途径第四章 信
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是信息与沟通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心理学、社会学及市场营销的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的突飞猛...
没有个性的人和等特戈多一样荒诞。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1918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70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
彼得·伯格(Peter Berger,1929—2017),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现象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新保守主义的代言人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两人私...
吴棹仙医经精义 本书特色 《吴棹仙医经精义》是著名医经专家吴棹仙之力作和重要遗著,原名《医经选》,分《医经生理学》和《医经病理学》两部分,是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初期...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 本书特色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作者欧阳卫权对《伤寒论》六经实质进行深度再探讨...
“我有一脑洞,可纳山与海。”七英俊中国作协会员,人气小说作家。文风轻松有趣,脑洞清奇多变。爱好学习新技能和探索世界。代表作:《有药》《山海之灰》等微博:@七英俊
[美]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 趋势专家、《全新思维》作者,畅销书作家,《纽约时报》、《哈佛商业评论》、《快公司》和《连线》杂志撰稿人,美...
精彩摘录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当然就不必费此操办了。只要我默默递出酒杯、您接过静静送入喉咙即可,非常简单非常亲密非常准
消费者权益保护篇-中国人的法律课堂 本书特色“中国人的法律课堂”系列丛书是一套以案例解析为主要方式,引导大家去学习、领悟、使用法律的丛书。丛书案例来源于我们的实...
陈彤,现居北京,曾出版随笔集《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有多少爱可以胡来》《左手握右手》《忽然受宠》《冰鲜》《畅销谎言》等;短篇小说集《我们都是木头人》《镶在日子...
招标投标应用文书写作 本书特色 《招标投标应用文写作》选题创新,内容务实,理论系统,实践具体,方法正确,应用广泛,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了解招标投标操作实务的专业知...
保罗·阿斯奎思MIT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拥有27年任教经历,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副院长。他的教学领域是金融学,近开设的课程是“公司金融简介”。此外,阿斯奎思教...
佟婕,网名道葭。本籍沈阳,满族血统后裔,现居岭南古邑广州。予自幼浑噩懒散,不求上进,迄今甘有六载,仍不晓大义,唯汲汲于洞悉天人之妙,探寻古今之微,品评饕餮之食,...
Despite growing interest, basic information on methods and models for mathematic...
百病外治经典良方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八章,分内、外、儿、妇、皮肤、五官、男、肛肠科进行论述;结合古代民间流传已久的传统秘方整理出来的宝贵资料,历经五千年而不衰,...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忙于调整合理的限度。可以说的边界在哪里?什么时候触摸变得让人厌恶?本书作者后退一步,揭示了冲突的核心:自我和社会的日益敏感化。聚焦敏感,围...
潘功胜,1963年出生,经济学博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秘书、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总经理,兼任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工作站指导专家。曾任中国...
还原现代派大师夏尔·波德莱尔反叛、落魄、动荡的一生通过大量书信和一手资料追寻伟大诗人传奇生活的真相梳理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诗歌发展脉络为时代造像,再现西方百年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