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术论

东方美术论

作者:[日]金原省吾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9-11

评分:7.2

ISBN:978753407697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金原省吾(Kinbara Seigo,1888—1958),日本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日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帝国美术学校(现武藏野美术大学)、新瀉大学等。著述《中国美术史》《日本美术论》《东方美术论》《唐代的绘画》《东方绘画》等十余部,影响深远。傅抱石留学日本期间曾在金原门下学习美术史论,并翻译其《唐宋之绘画》《中国上代画论研究》等著作。

译者简介:

骆晓,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书画理论、中国思想史与绘画、中日美术史比较研究。硕士期间曾赴东京艺术大学交换学习,研究中日墨戏与禅宗画历史,撰有《宋代墨戏概念及其与公案禅的共生模式研究》。

作品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序说
表现的后退 / 001
境的表现停止 / 002
象征 / 007
三种东方美术 / 010
第二章 中国美术
特性 / 022
余技思想 / 023
南宗画的成立 / 026
宋徽宗 / 029
梁楷 / 034
牧溪 / 039
中心性质 / 049
第三章 日本美术
风土 / 052
境 / 054
视 / 060
座的定位 / 069
和画 / 076
和的性质 / 078
传承 / 083
现代画 / 085
狩野探幽 / 089
佛画的表现形态 / 095
机能形态 / 098
雪舟 / 101
平面性 / 107
宗达 / 110
第四章 美术的伦理性
伦理性 / 113
书法 / 124
书法的伦理性 / 136
第五章 总说
对轴 / 150
和的构造 / 153
日本的语言 / 159
境之亲和性 / 162
纯粹 / 163
绘画表现 / 166
把手 / 168
具体的小 / 171
译后记 / 175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金原省吾(Kinbara Seigo,1888—1958),日本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教于日本美术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帝国美术学校(现武藏野美术大学)、新瀉大学等。著述《中国美术史》《日本美术论》《东方美术论》《唐代的绘画》《东方绘画》等十余部,影响深远。傅抱石留学日本期间曾在金原门下学习美术史论,并翻译其《唐宋之绘画》《中国上代画论研究》等著作。

译者简介:

骆晓,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书画理论、中国思想史与绘画、中日美术史比较研究。硕士期间曾赴东京艺术大学交换学习,研究中日墨戏与禅宗画历史,撰有《宋代墨戏概念及其与公案禅的共生模式研究》。

精彩摘录

在北宗画之后出现了新的画派——南宗画。南宗画比北宗画更多了一层思想性,因为这一思想层面的差异,中国画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也正因为更赋思想,而减弱了其技巧性。也就是说,对思想的重视与对技巧的重视是成反比的,对表现的技术性越轻视,对其思想性势必越强调。那么,当表现技术被极端的轻视,向着推崇画品的方向发展,绘画就自然成为余技,趋于文人画。文人画是注重教养的、被作为余技的绘画。这种风气至后来发展兴盛,以至将重视技术的画派是为工匠,不屑于此。

——引自第23页


这种思想自古便有了,《论语》中就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说法,行,是指道德实践,行有余力后,才面向艺术,实践是第一的,艺术是第二的,这个顺序是自古有之的。此中包含了以下两个观点:一、行为的实践与绘画、文学的表现是两回事。二、艺术的表现应源自于行为的实践。

——引自第2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