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新编中国哲学史(增订本)

作者:劳思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9-11

评分:9.4

ISBN:9787108067050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劳思光(1927-2012),湖南省长沙市人。本名荣玮,号韦斋,笔名思光。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49年后任教于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及台湾华梵大学讲座教授。先生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为探讨中国哲学史之巨著,成为港台文史哲科系学生的必备教材。其他著作包括《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辨录》《思光诗选》等三十余种。...

()

作品目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一》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序 杨国荣
论中国哲学史之方法——中国哲学史序言
第一节 已往成绩之检讨
第二节 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第三节 哲学史的任务与基源问题研究法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的特殊问题
第一章 论中国古文化传统之形成
第一节 略说古史资料及考证之设准
第二节 古中国民族分布大略及殷民族之发展
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二、殷民族略考
三、结语
第三节 殷周民族之关系及其盛衰
一、略论周民族之起源及发展
二、殷周关系
三、周初之政治形势
第四节 南北文化传统之形成及影响
一、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二、北方传统之形成及其特色
三、南北传统与先秦哲学思想
第二章 古代中国思想
第一节 有关原始观念之问题
第二节 古代中国思想的重要观念
一、《诗经》中之“形上天”观念
二、《易经》中之“宇宙秩序”观念
三、《书经》中之政治思想
第三节 附论原始信仰
一、人格天观念
二、中国古代之“神鬼”观念
三、“命”观念
第三章 孔孟与儒学
(上)孔子与儒学之兴起
第一节 儒学之源流问题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学说
一、孔子之生平
二、孔子之学说
三、孔门学派与孔子遗留之问题
(下)孟子及儒学之发展
第一节 孟子之生平及其自处
第二节 孟子之学说
一、心性论
二、政治思想
三、其他理论
第四章 道家学说
第一节 道家思想之源流及时代问题
第二节 老子与《道德经》中之思想
一、老子其人
二、《老子》其书
三、《道德经》思想大要
第三节 庄子与《南华经》中之庄学
一、庄子其人与其书
二、庄子之思想
第五章 墨子与墨辩
第一节 墨子其人其书之时代
第二节 墨子之思想
一、兼爱
二、天志与权威精神
三、尚同与国家论
四、非攻、非儒、非乐——墨子之文化观
第三节 墨辩
一、墨辩之时代
二、《墨经》中所涉之逻辑问题与名家理论
三、《墨经》中之逻辑理论
四、《墨经》中所涉之知识问题
第六章 荀子与儒学之歧途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荀子之生平
第三节 苟子之学说
一、性恶与师法
二、心与天
三、君与礼
四、“学”观念与“正名”
第七章 法家与秦之统一
第一节 法家之人物及著作
第二节 韩非思想之特色及其传承
第三节 韩非之思想
一、论治乱
二、论主权
三、“势”与“明”
四、二柄与虚静
第四节 韩非之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第八章 名家与名学
第一节 名家之立场及特性
第二节 《公孙龙子》之理论
一、“指物”
二、“白马”与“坚白”
三、“通变”与“名实”
第三节 关于“名学”一词之讨论
一、胡、谭之说
二、先秦思想中“名”字之用法
后序
一、关于胡、冯之书
二、关于“天”观念
三、关于方法问题
书目录要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二》
导言:总论中国哲学之中期——附论汉唐文化问题
第一节 释“中期”之意义
第二节 本期中国哲学之演变历程
第三节 汉唐文化对士人心态之影响
第一章 汉代哲学
第一节 汉代哲学之外缘观察
第二节 汉代哲学之内在解析
第三节 汉儒之没落
一、心性论问题之分裂
二、阴阳五行说与汉儒之关系
第四节 道家思想之肢解
一、“超越我”之形躯化——道教
二、文化否定论之孤立化——放诞之风
三、“守柔”与“无为”之技术化——黄老之术
第五节 董仲舒与“天人相应”之观念
第六节 《礼记》之思想
一、《礼记》一书之特色
二、《大学》与《学记》
三、《中庸》之时代及其理论
四、《乐记》之理论
第七节 《易传》之思想
一、《易传》与卦爻辞违异
二、《易传》乃杂辑而成
三、《易传》中之特殊论点
四、《易传》理论之评论
第八节 《淮南子》、扬雄与王充
一、《淮南子》
二、扬雄之思想
三、王充之思想
第九节 结语
第二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玄学之根源及分派
一、玄学与儒道之关系
二、才性派之特色
三、名理派之特色
第二节 “才性”之说
第三节 “名理”之说
一、何晏
二、王弼
三、向秀与郭象
第三章 中国佛教哲学
后记
书目略录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三·上》
《新编中国哲学史 卷三·下》
· · · · · ·

作者简介

劳思光(1927-2012),湖南省长沙市人。本名荣玮,号韦斋,笔名思光。台湾“中研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大学哲学系毕业。1949年后任教于台、港等地,并在美国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哲学学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访问学人,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及台湾华梵大学讲座教授。先生学贯中西,著作极丰,无论文、史、哲学,乃至金石考证等方面,皆有论述。其中尤以1980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为探讨中国哲学史之巨著,成为港台文史哲科系学生的必备教材。其他著作包括《康德知识论要义》《历史之惩罚》《中国文化要义》《中国之路向》《思光少作集》《解咒与立法》《中国文化路向问题的新检讨》《思辨录》《思光诗选》等三十余种。...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古中国最重要之民族,可分为三支;每一支中又有许多小族,故可称之为“集团”。此三者分别为“华夏”“东夷”及“苗蛮”。华夏民族之活动地区,始自西北(今陕甘一带),而逐渐向今河南及山西境拓展;东夷民族之活动地区主要在渤海沿岸,今山东地区,扩及于淮水沿岸。至于江汉及其南方,则为苗蛮民族之地区。华夏民族就其发源地说,可称为西方民族。此一民族在传说中以“少典”为最早,而以炎帝及黄帝为最重要之代表。

——引自章节:一、古民族之三集团


哲学史的主要任务原在于展示已往的哲学思想。这些作为阐述对象的思想,既都是已存在过的,则阐述这些思想的哲学史,自然基本上是要叙述事实。可是哲学史基本上虽是要告诉人“某时代某人如何说法,如何想法”,但它与一般记述史实的工作却又有不同处。第一,哲学史不但要叙述一个个哲学家的言论及思想,而且要看各家言论思想的关系,这就涉及哲学思想的发展问题。第二,由于哲学史要叙述那些哲学家的说法与想法,它就不能不通过一番整理工作,来掌握这些说法与想法的真实内容与意向,这就涉及对各家理论的解剖。无论是统观哲学思想之发展,或解剖一个个哲学家的理论,都需要对哲学问题本身的深切解悟,对哲学理论的明确掌握。这就不是纯粹史学工作者所能做的事了。

——引自章节:第二节中国哲学史的方法问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