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生活

废品生活

作者:胡嘉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2019-11-29

评分:7.2

ISBN:9787807683070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为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编辑推荐】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当被问到“你是什么垃圾”时,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将垃圾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带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此间,万物皆相关联。垃圾与城市,拾荒者与我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人类世”的山水画。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如作者所言:“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

--------------------------------------------

【媒体推荐】

此书另辟蹊径,带你进入“垃圾”的世界;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是对现代的、消费的大城市生活的绝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陈冠中(作家)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买买买,也是丢丢丢。嘉明与劼颖的《废品生活》是一部描绘收废品人的民族志,也是一幅“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画,揭示垃圾并非中国经济奇迹的废渣或副产品,反而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所谓垃圾围城,垃圾就是当代生活的隐喻。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眼光,以物观我,见微知著,从废品出发,观照中国的盛世背后,社会的建构重组、空间的流转变幻、百姓的得失寻觅。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

作品目录

中文简体版序
导言:废品的政治与文化
第一部分 城市采矿人:废品回收作为非正式经济
1. 回首跌宕京漂路:一个女收废品人的口述创业史
2. 低端企业家:北京收垃圾,老家拾尊严
3. 底层的生存策略:从“超生游击队”到“黑心小作坊”
第二部分 垃圾场上的家园:拾荒社群的组装家庭和想象的老家
4. 拾荒父子:离愁与创业梦
5. 年轻的母亲:垃圾场上育儿的苦与乐
6. 拾荒第二代:垃圾大院“回娘家”
7. “这就叫自由”:拾荒者中的老北京
第三部分 废品的空间:城乡接合部
8. 冷水村的引路人:接驳城乡的黑车师傅
9. 老乡邻居交错相逢:装修父子的教育梦
10. 垃圾场上的高跟鞋:时尚、尊严与母爱
结语:废品生活
参考文献
· · · · · ·

作者简介

胡嘉明,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研究系副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的国家、社会、文化、资本的交叉博弈关系。曾出版探讨乡土文化与国族话语互动的专著《延安寻真》(2018)。论文曾发表于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odern China、The China Journal、Cities、Urban Geography、Ethnology、China Perspectives等期刊。

张劼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科学技术社会研究(STS)、环境人类学、废弃物、劳工。曾在《社会学研究》《开放时代》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与废弃物相关的研究包括《中国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废品和垃圾从业者的工作、生活和主体性》《环境治理中的知识生产与呈现——对...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对于“非正式经济”或者“非正规经济”,学者黄宗智(2009)提醒我们,这是目前发展中国家最大的非农群体就业领域。所谓“非正式”,是指它并非现代的、工业的、城市的企业或者经济部门,也不是传统的农业领域。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农业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事实上大量的农业人口并未被完全吸纳进入全然现代化的经济部门,而是进入传统与现代部门之间的中间领域。黄宗智(2008)认为“非正规经济”最确切地概括了这种城市中的低层次就业情况。这些城市底层的新兴劳工所从事的,不是稳定的、被纳入国家福利系统和劳动保障体系的工作,而是在小规模的、零散的,不被国家管理、法律规制的经济单位中,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这个领域吸纳了大量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同时也创造了城市中劳动报酬低微、欠缺福利的“次级公民”。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城市采矿人:废品回收作为非正式经济


使人重尊严的老家“电梯房”王大哥特别为他们在县城的“电梯房”拍了一段视频,虽然他们没有很多机会住在那里,但是这个家远比他们每天居住的平房有意义。这个房子,并不如外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多余的,它是农民工一种乡土感情或者责任的寄寓。这个楼房住宅除了显示他赚钱的能力外,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其中之一可能是对老爹的一种示威,象征着他对当年离家京漂定的一种无悔。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城市采矿人:废品回收作为非正式经济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