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方法论

学术研究方法论

作者:[德] 谢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1-15

评分:9.3

ISBN:978730129688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1803年出版的《学术研究方法论》记录了谢林1802年夏季学期在耶拿大学的讲授课内容。这门课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关注,谢林从他的“同一性哲学”立场出发,不仅阐发了“科学的整全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哲学的本质”等经典哲学问题,而且深入讨论了学术机构的“科学使命和道德使命”以及学术机构内部的各门科学之间的有机关系。这些思想对于威廉•冯•洪堡(1809年筹建柏林大学)的现代大学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就此而言,谢林的《学术研究方法论》(1803)和费希特的《论学者的使命》(1794)、康德的《系科之争》(1798)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讲授录里,谢林尤其阐发了从事哲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本书和谢林的许多著作一样,同时发挥着“哲学导论”的作用。

本卷亦收录了谢林于1802年发表的几篇重要论文,即《论自然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关系》、《论哲学中的建构》、《论哲学视域下的但丁》。这几篇论文涉及的问题与《学术研究方法论》相互呼应,更全面地展示了谢林的“同一性哲学”的思想。

作品目录

中文版《谢林著作集》说明
译者序
《论自然哲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关系》(1802)
《论哲学中的建构》(1802)
《论哲学视角下的但丁》(1802)
《学术研究方法论》(1803)
前言
第一讲:论科学的绝对概念
第二讲:论学术机构的科学使命和道德使命
第三讲:论学术研究的首要前提
第四讲:论纯粹理性科学(数学及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的研究
第五讲:论通常的反对哲学研究的意见
第六讲:专论哲学研究
第七讲:论哲学遭遇的一些外在对立,尤其是与官方科学的对立
第八讲:论基督教的历史学建构
第九讲:论神学研究
第十讲:论历史学研究和法学研究
第十一讲:论普遍自然科学
第十二讲:论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
第十三讲:论医学研究及普遍的有机自然科学研究
第十四讲:论艺术科学与学术研究的关系
人名索引
主要译名对照
· · · · · ·

作者简介

谢林(F. W. J. Schelling, 1775-1854),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与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并称德国古典哲学四大家。代表作品有《自我作为哲学的本原》《一种自然哲学的理念》《先验唯心论体系》《哲学与宗教》《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世界时代》《神话哲学》《启示哲学》等。

先刚,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

精彩摘录

那个永恒的、从万物之父的本质那里诞生出来的上帝之子,就是有限者本身,哪怕它在永恒的直观里仍然是上帝;这个有限者显现为一个受难的、屈服于时代厄运的上帝,他在他的现象的顶峰那里,在基督那里,关闭了有限性的世界,开启了无限性的世界,或者说开启了精神(圣灵)统治的世界。

——引自章节:第八讲:论基督教的历史学建构


当一个年轻人在其学术生涯的开端首次进入各门科学的世界里面,他愈是对于整体具有一种感受和冲动,就愈是不能摆脱这样一个印象,即他仿佛处于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混沌状态,或置身于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却惶恐地发现手边既没有指南针,也看不到指北星。当然,少数人是个例外,他们很早就发现了一稳妥的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达到他们的目标。但这些人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至于前面所说的那种状态,其通常的后果无非是以下两种情况。那些天资稍高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投身到所有可能的研究里面,在所有的方向上随波逐流,却从来不能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深入到内核之中,但这个内核才是一种全面的和无限的教化的基石;可以说,在经历了各种毫无成果的尝试之后,他们的最好结局,就是要避免这样一种情况,即在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尽头认识到,他们曾经做了多少毫无意义的事情,耽误了多少根本重要的事情。至于那些天资平平的人,他们从一开始就胸无大志,然后很快习惯了平庸,充其量只是通过机械重复的勤奋和单纯的死记硬背来掌握一点点专业知识,而在他们看来,只要这些知识能够维持将来的外在生计,就足够了。

——引自章节:第一讲:论科学的绝对概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