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经济课

曾国藩的经济课

作者:张宏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9-12

评分:7.8

ISBN:9787542667892

所属分类:经济金融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知名学者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经济版《曾国藩传》。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

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

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

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

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

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

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编辑推荐】

1、权威性:知名学者、百万畅销书作家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堪称经济版《曾国藩传》。作者图书本本畅销,拥有大批成熟读者,深受政、商、学和大众读者的喜爱。

2、独特性,填补市场空白: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及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

3、一本书读懂曾国藩的经济生活与持续奋斗:曾国藩怎样筹集学费和路费?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面对财富如何管理自己的欲望?有着怎样管理团队的经济之道……通过这些经济角度的细节,去解读曾国藩从小镇青年成为“北漂”的艰难;湘军为什么那么有战斗力;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上的人情世故;如何权衡取舍权和利……从而描摹出曾国藩从笨人到圣人,步步升级,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变。

4、现实意义:中国特色人生进阶典范书,本书从经济视角出发,透过经济看政治,诠释曾国藩的为官做人、人生抉择与持续奋斗,对当下企业家、创业者、公务员和普通读者都具有现实启发意义。

5、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必读之作。

6、精致双封面设计,烫金+印金工艺,更典雅大气。随书附赠作者亲笔录写曾国藩心语书签2枚。

作品目录

自序: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自序二
第一章 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第一节 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之家
第二节 为入京而“集资”
第二章 京官曾国藩的衣食住行
第一节 京官生活的开始
第二节 翰林曾国藩的工资条
第三节 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第四节 京官弥补亏空的渠道
第五节 理学磨砺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
第三章 四川所获的“巨额灰色收入”和京官后期生活
第一节 从曾国藩看清代乡试主考的收入与支出
第二节 回不起家的“副部长”
第三节 欠下巨债,告别京师
第四章 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 京官之穷是大清帝国的常识
第二节 那桐:京官中的巨富
第三节 刘光第:刻骨的清贫
第四节 李慈铭:穷并奢侈着
第五章 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第一节 乡绅家庭的社交簿
第二节 老秀才曾麟书左右湘乡政局
第三节 曾国潢的发财之道
第四节 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
第六章 “不要钱”的“大帅”
第一节 晚清军营的腐败
第二节 曾国藩的厚饷政策
第三节 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
第七章 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第一节 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第二节 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第三节 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
第四节 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第八章 清代督抚的收支结构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
第二节 总督的合法收入与支出
第三节 陋规的性质和边界
第九章 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第一节 两江总督的新作风
第二节 管理身边工作人员
第三节 赋税改革与裁撤陋规
第四节 清除劣员,整顿官风
第十章 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第一节 总督的生活水平和对家人的约束
第二节 清与浊:总督生活的具体支出
第三节 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第十一章 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
第一节 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 李鸿章的财富
第三节 左宗棠的经济生活
第十二章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
第一节 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经济实力
第二节 曾国藩对两位弟弟的约束和劝诫
第三节 曾氏十堂
第四节 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
结论
第一节 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
第二节 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
第三节 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
第四节 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
第五节 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
附录一:戴逸推荐 367
附录二:葛剑雄推荐 370
附录三: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2年出生。知名历史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著有畅销书《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任大型纪录片《孔子》《楚国八百年》《戊戌变法》总撰稿。

精彩摘录

海瑞和刘光第的一生,都没有完成什么大的建树。因为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只能成为官场上的公敌,无法获得别人的配合。海瑞总是以祖宗之法和圣人之道去衡量别人,在他眼里,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称得上正人君子。他恨模棱两可的“乡愿”甚于大奸大恶,因为他们盗用了圣人的名义,对圣人之道危害更大。海瑞视人如此,则他人视海瑞亦必同样如敌人。正如刘光第“以木石视人”,人亦视他如木石。因此海瑞一生在官场被排挤打击,无法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办成一些真正有益国计民生的大事。刘光第也只是在京官末期才受到重用,没多久就为变法而牺牲。海瑞这类的“清官”现象其实正是中国贪黩文化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正是这类清官的“至清”,才造成了贪官们的“至贪”。海瑞和刘光第等人用自己的生活状态向其他人证明,选择做清官的代价就是甘于忍受正常人无法忍受的贫穷并承担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他们清得如此惊心动魄,以致成了官场中的反面教材。做清官标准太高绝,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既然达不到标准,那或多或少都是贪官,既然贪了,何不贪个痛痛快快?所以,几千年来,清官之清与贪官之贪,恰成古代官场的两种相辅相成的极端,正如太极之一阴一阳,相互依存。这是古代传统清官文化的悲剧所在。...国藩却不想以这样的清官形象被载入历史。曾国藩的性格特点是稳健厚重,他深受经世致用理念的影响。他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是相互冲突,而是相互滋养。他刻苦自砺,全力内圣,是为了达到外王之业。因此,他做事更重效果,而非虚名。曾国藩从自身经验总结出,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为众所非;清名太盛,肯定被人排斥:“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官场之中,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含浑包融之人。中国社会的潜规则是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荡的,以一人之...

——引自章节:第四节 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


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征是政治权力的超经济强制,也就是说,财富依赖于权力。一个地主或者商人,即使拥有土地财产再多,如果没有“功名”,也仍然处于平民之列。而对绝大多数获得高级功名的绅士来说,即使他原本家世清寒,获得功名之后也注定会在经济上上升为中等地主以上阶层。“

——引自章节:第二节为入京而“集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