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内容清晰、逻辑严谨、极富启发性的极简清朝断代史。作者戴逸先生,是目前少有的能贯通清代前、盛、中、晚期的大学者。本书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既从宏观层面勾勒了清代三百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的历史发展,又从细节方面对清史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关节点和重大课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清通而合理的解读。本书还提点读者和研究者关于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其思想性、学术性与普及性难能可贵地协和统一。本书还有一个闪光的特色:它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古为今用,用殷鉴不远的历史智慧为中国现代化过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史学大家,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戴逸教授写给普通人的“极简清代史”本书是我国著名清史专家、近代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先生从宏观层面对清代历史做的一个梳理,按时间顺序讲述了清代近三百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戴逸先生将清史划分为八个阶段,从崛起到建立全国统治,从康雍乾盛世到清中期的衰落,进而到晚清大变局,均作了概要而不失细节的讨论,结构严谨,线索清晰,思想性与普及性达到完美统一。在学术创见上,本书贴紧时代发展脉络,对中国近代史进程中的重大课题如袁世凯告密、光绪之死等问题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论证,提出了明确的结论。因此,本书可说是一部内容可靠、可读性强的清代简史。史学大家,新中国清史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戴逸教授写给普通人的“极简清代史”媒体评论:戴逸教授是中国当代少有的兼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大家,无论是以其个人学术成果开拓重要研究领域,还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中国清代历史研究的发展,他都卓有建树。——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遴选委员会戴老师的学术成就得益于两个字:一曰精,一曰通。精是说他有非常结实的文史底子,阐发见识有厚度;通是说他学识广博,不狭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前所长罗明教授
精彩书摘:第三阶段:康雍乾盛世是怎样开始的?——经济的恢复、发展和康熙之治(1684—1722)进入康熙朝后期,也就是康雍乾盛世的开端,在统一南中国、平三藩、收复台湾时,清朝后方起火。一是在黑龙江流域,俄罗斯越过乌拉尔山,跨过广阔的西伯利亚,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到达太平洋边上。这个速度是很快的,因为西伯利亚空旷无人,没有抵抗。但是,俄罗斯到达黑龙江,建立据点,碰到强大的反抗,跟达斡尔人、赫哲人打得非常激烈。另一件事是察哈尔蒙古的布尔尼在三藩之乱时叛乱。第三件,也是威胁*大的,是准噶尔汗国在今新疆伊犁崛起。这三支力量,一个在东北、一个在西北、一个在北方,让康熙一面打前边,一面看后边。布尔尼叛乱时,北方都没有军队,都派到南方去了,当时满族还比较能战,是图海率领满族的家奴去打的。东北方面,清军在雅克萨战争中打败了俄罗斯,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安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尼布楚条约》所划的边界比我们现在的领土要大得多了。布尔尼也很快平定下来。西北方*主要的敌人是准噶尔汗国,它的根据地在伊犁,军队很强大,已经把天山南北都占领了。往西打到哈萨克,现在中亚细亚的大部分国家当时都是它的势力范围,东边袭扰整个外蒙古,往南威胁内蒙古,外蒙古的领袖包括哲布尊丹巴、三个大汗向南跑到康熙这儿来求援。北方相当紧张。这个时候康熙发兵,在乌兰布通把噶尔丹打得大败,噶尔丹跑到外蒙古。当时的行军很困难,清军进不了外蒙古,双方相持了很长时间。直到乾隆元年(1736)噶尔丹病死,这场持续了七八年的战争才告一段落。但准噶尔汗国的问题并不是那么轻易解决得了的,虽然它往南攻打北京的威胁解除了(乌兰布通离北京只有四百公里),但是它的老窝伊犁仍然被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占领,清朝跟策妄阿拉布坦时战时和。策妄阿拉布坦曾经派军队进入西藏,所以康熙末年有一场援藏战争。那场战争一开始清军也是全军覆没,后来派十四皇子允禵去,还有岳钟琪、年羹尧,他们也都是在那场战争中崭露头角的。雍正时又在外蒙古发生和通泊战役、光显寺战役。和通泊战役中清朝军队几乎全军覆没,双方打了平手。乾隆初年开始讲和,以阿尔泰山为界。乾隆十年(1745),噶尔丹策零死掉,他是准噶尔汗国比较英明的领袖。他死后准噶尔内讧,达瓦齐上台,排斥异己,准噶尔很多人跑到内地投奔乾隆,这给了乾隆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说实在的,当时准噶尔汗国要是不内讧,清朝政府就无法统一。因为当时到新疆去打仗谈何容易,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靠马、靠步行,粮食也很难运输,当时也想办法商运粮食,在北京一两银子可以买到的一石米,运到那边要十七八两银子,开销很大,仗没法打。所以乾隆看到准噶尔内讧,决定平准,把来投奔的人都派回去,让他们自己打自己。出兵时朝廷的许多大臣都反对,乾隆说所有的人都反对我平准,说这是劳师无功。特别是刘统勋,这个人是迂夫子,他说没有粮食。那时哪还顾得了粮食啊,你进去吃人家的呀,因地就粮。他说粮食要准备三年,三年之后时机早就过去了,你打什么仗啊!清朝就是这样进入新疆,而且先锋就是那些投降过来的人马,主要是阿睦尔撒纳。进入新疆后,清朝军队因为粮食跟不上,所以一进伊犁,把达瓦齐抓住后,清军马上撤退,只留了几百人。于是准噶尔又重新起来反抗,把驻守的军队都杀掉,这就有了第二次平准。这中间颇多曲折。平下来以后,打大小和卓就顺理成章,比较容易了。这样,我们才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不经过这些战役,国家的统一就难以实现。在当时的新疆,蒙古人是主要的,由于他们反复叛乱,乾隆非常恼火,采取了屠杀政策,应该说这是一种民族灭绝政策。可见战争是血腥残酷的,进步的事业也是要用残酷的代价换来的,绝没有什么仁慈之师。乾隆不好说把他们都屠杀,他叫“办理”,把这个人给“办理”了。他要求进关“办理”,不要在新疆杀掉。他的这场战争我们肯定其是进步的,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统一不了,但是这场统一战争付出很惨痛的、血腥的代价。这些我们将来写的时候都要表现出来,不能说好就都是好的,什么缺点也没有。康熙在北方打仗的同时,还抓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康熙中叶以后特别注意这方面:治河,治黄河不惜工本;垦荒,因为经过大战乱后人死得多,没有人种地,把荒了的田地都垦出来;北方是挖井,雍正时光陕西一省就挖了五万口井。平定三藩后,一百年没有战争,经济能够恢复、发展,这是首要和根本的条件。中原地区长期安定为康雍乾盛世创造了条件,所以康雍乾盛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统一,一个是经济。乾隆朝的经济繁荣乾隆盛世第二个主题是经济繁荣,国力增强。经济和政治是相互联系的。经济发展,才具备统一的实力,而政治统一又促进了经济繁荣。康熙以后经济恢复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末全国已有三亿人,但没有陷入马尔萨斯陷阱,没有很快发生阶级冲突和农民战争,这是什么原因?因为乾隆时,中国的历史舞台拓宽了,不像宋代、明代局限在长城以内,清朝增加的人口可以寻觅新的生存空间,发生了长时期的大规模的移民潮。中国从前的移民潮大多是受北方游牧民族侵犯的影响,自北而南迁徙,晋代、中唐和宋代,北方民族进据中原,以农耕为生的汉族向南退往长江以南,以至珠江流域。而清代移民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中原人口密集地区向边疆、海岛迁徙,形成中心爆炸,向四周辐射的模式,所谓“闯关东”“走西口”,是指山东、直隶、山西、陕西人民纷纷移居东北、内蒙古谋生。收复台湾后,福建人民渡海赴台湾定居。统一新疆后,甘肃、四川人民移往新疆,清政府还大力提倡移民,移民至新疆者每户给田三十亩,发给耕牛种子,建造房舍,资助路费,免收数年田赋。还有改土归流后,湖南、湖北、江西人口进入西南地区。国家的统一促进了人口大迁移,扩大了生存的空间。有学者说,乾隆盛世不是靠农业垦种。我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当时那么多迁徙的人口都是为了到边疆、海岛种田的。譬如台湾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即收复台湾后两年)人口只有七万人,而到嘉庆十六年(1811),人口一百九十万,这些人口中绝大多数从闽粤移来。他们均以种田为生。因此大规模的人口增长与移民垦荒应是乾隆年间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康雍乾的经济发展仍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而不是工业或商业基础上的。当然手工业与市场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但不足以改变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从全国耕地面积而言,康熙时约有七八亿亩,雍正时达九亿亩,乾隆后期估计十点五亿亩,当时人口还不到三亿。每人的平均耕地是三点五亩。现在去估算二三百年前的耕地面积,十分困难。每人估算的数字均不相同。我估算十八世纪后期(乾隆后期)耕地面积为十点五亿亩。吴承明先生估算十九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为十二亿亩。卜金斯估计十九世纪后期为十二亿亩,都是按个人的方法独立估算的,每人估算均有差距,但差距不太大。我以为这个估算数字可以应用。乾隆后期的粮食产量为二千零四十亿斤,人均六百八十斤,这是皮粮,如果去掉糠壳,可能要减去10%以上。粮食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乾隆的盛世是建立在这么丰足的粮食的基础上的,养活了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还有海外华侨,在世界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人也移居到海外,十八世纪东南亚的华侨已有相当数量。总之,中国人活动的地域大大扩展,从内地到边疆,到海岛以至海外,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全中国统一所带来的结果。全球一体化对康乾盛世的到来也起了重大作用。十八世纪中英贸易逐步增长,经历了一百多年之久。交易物品以前是出口手工业品瓷器、丝绸换取香料、苏木和珠宝,后来则出口瓷器、丝织品、茶叶换取大量的白银,贸易规模日益增大。康熙时,粤海关税收仅四万三千两,定为关税正额,以后贸易额扩大,税款增加部分称盈余。乾隆末“盈余”八十五万五千两,比正额高出二十倍,至鸦片战争前“盈余”已达一百五十多万两,增加至三十五倍,可见对外贸易飙升之速。马嘎尔尼曾经说: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从中国进口茶叶二千万磅,在不到一百年内,增加了四百倍。而欧洲国家在当时没有什么商品可以拿到中国市场上销售,只能以美洲所产白银换取中国的茶、丝和瓷器。中国长期出超,大批白银滚滚流入中国。中国生产的增长,外贸的扩大,大批白银流入,有助于中国市场的发育,国内商业也有很大发展。康熙年间淮关、浒墅关、九江关的商税正额共为四十七万两,至嘉庆时,三关的税收银一百四十万两,上升近三倍,这说明国内市场的发展。十八世纪南方运往北方的粮食每年有六百万石,湖南、湖北、四川运往江苏、浙江的粮食每年有一千万石。棉布每年的交易量达一亿两。据吴承明先生说:加上丝、茶、盐、糖、木材、瓷器,中国之内的长途交易量达四点五亿两,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全球一体化的另一个影响是经济作物的传播,如甘薯、玉米、花生、烟草,到乾隆时期更加推广了。当时,福建人陈世元曾至山东、河南等地教种甘薯,死后乾隆帝谕旨悼惜,赏国子监学正。山东按察使陆曜著《甘薯录》,教种薯之法。乾隆帝令直隶、河南翻印此书,广为传播。乾隆后期,四川、陕西、直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漫山遍野,皆种玉米。英使马嘎尔尼途经天津,对该地种植玉米之多大为惊叹。甘薯、玉米都是高产作物,耐旱耐涝,推广种植,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乾隆时经济很繁荣,从纵向比较,超过汉唐。汉代人口峰值五千万,唐代人口峰值八千万,而乾隆时人口达三亿,显然清朝的农业养活了几倍于汉唐时的人口;从横向比较,十八世纪全世界人口为九亿,清朝养活了三分之一人口。据国外学者计算,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的GDP占全世界的32%,印度占24%,英法德俄意共占17%,中国高居首位。这个数字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不很清楚,但被一些权威著作所引用,应该有一定根据。但中国人口多,人均GDP比英法等国低很多。尽管当时经济繁荣,但还没有处在近代化的临界点上。
戴逸(1926— ),原名戴秉衡,江苏常熟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北京市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长期从事清史研究,著作等身,主要著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涓水集》等,主编《简明清史》《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新编历史小丛书》等,2013年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单向度的人》内容简介: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
史记精言妙语评注 内容简介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长河中,司马迁以为天地立德、为人生立言和为万世太平立功的思想,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想追求和人格修养,著成千古...
西周史话 内容简介 商朝灭亡和周朝的建立、“耽乐之从”和“酒池肉林”、丧众与焚廪、攘窃神坛与太师、少师奔周、商末与东夷的长期战争、文王访贤、牧野之战与“利簋”的...
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16505人。90%的人口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
杀机: 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绝命者 本书特色 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绝命者,他们为何引来杀身之祸?一部让人顿悟和聪明的书。杀机: 清王朝皇权角逐中的绝命者 内容简介 ...
新疆考古与史地论集 内容简介 本论集收录了新疆考古论文15篇,新疆历史和历史地理论文11篇。考古论文以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墓葬壁画和纸画、伏羲女娲图、木桶和...
中国历史:明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政治史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力图体现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的特色,同时着力于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阐述。中国历史:明史 目...
《江苏社科名家文库·徐康宁卷》内容简介:本书为江苏社科名家徐康宁作品与学术小传。评选表彰“江苏社科名家”是江苏省委、省政府
《量子之道》内容简介:量子究竟是什么?应当如何理解量子理论?大多数读者无不感到困惑。本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介绍了贯穿整个20世
三国那些事儿:叁:蜀魏之争卷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曹氏兄弟为夺王储之位,箕豆相煎;孙刘联盟破裂,引爆夷陵之战。刘备为陆逊所败,白帝城托孤于孔明。之后,诸葛亮南征...
须弥山石窟内容总录 内容简介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经过编号的洞窟一百三十二个,由南而北自然形成大佛楼、子孙宫、圆光...
《宋朝进行时》内容简介:《宋朝进行时》(王朝开启卷)主要讲述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两朝的历史。五代十国乱世时期,军阀割据
民初纪元 本书特色 自1912年民国肇始后的十年,是中国旧的政治和社会秩序崩解和社会秩序重整的探索时期。本书节选了亲身参与这十年重大政治事件的若干当事人的回忆编...
《教师领导与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双重路径及其整合》内容简介:本书以我国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北京市两所小学为例,展现了在
猫:懒得理你-目客-004 本书特色 《目客004·猫:懒得理你》用264页主册 32页别册的超厚内容,打开人与猫私密的情感世界,动心、治愈、全面...
《中国历史年表》(柏杨版)以表格形式,逐年记录,上自开天辟地,下至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间的重要事件与人物,都一应网罗其中。
古典历史研究史-(上卷) 本书特色 本书是我国国内**部系统论述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的专著。作者广泛搜集大量**手资料,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世界尤其是英、法、德、意...
InthispowerfulnewstudyEdwardBaringshedsfreshlightonJacquesDerrida,oneofthemostin...
《我所知道的战争:巴顿回忆录》原名WarAsIKnowIt,由巴顿夫人比阿特丽斯·艾尔编辑,巴顿原副参谋长保罗·D·哈金斯上校撰写脚注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简介:本书的研究主题是从1636年“大清”成为国号到1912年溥仪退位为止的近三百年间,清朝的政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