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与水文

影子与水文

作者:[美] 田晓菲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12-1

评分:8.6

ISBN:978730522358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等,又有译著《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还曾参与编纂《剑桥中国文学史》,是《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主编之一。

作品目录

总序
自序
重造历史:三国文化地貌之吴蜀视角 (张元昕 译)
楼上女:古诗十九首与隐/显诗学 (卞东波 译)
芳帙青简、绿字柏熏──六朝与初唐的文学文本与物质文化
陶渊明的书架和萧纲的医学眼光:中古的阅读与阅读中古
诸子的黄昏:中古时代的子书
《玉台新咏》与中古文学的历史主义解读
庾信的“记忆宫殿”:中古宫廷诗歌中的创伤与暴力 (寇陆 译)
错置:一位中古诗人的三部清抄本(卞东波、叶杨曦 译)
影子与水文: 关于前后赤壁赋与两幅赤壁图
“有诗为证”:十九世纪的诗与史
会说话的伤口:晚清抄本《微虫世界》中的创伤记忆
· · · · · ·

作者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著有《秋水堂论金瓶梅》、《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等,又有译著《后现代主义与通俗文化》、《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还曾参与编纂《剑桥中国文学史》,是《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 年—公元900 年)》主编之一。

精彩摘录

历史想象力不等于小说家的虚构,必须立足于实证。我很不同意“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说法,因为出发点最重要。很多假设,漫无边际,不是“推测”而是“猜测",求证越小心,越深入误区。我们必须小心假设,小心求证。最重要的是立足文本。我们需要更多的从文本细部生发与展开的研究,而不是在文本上空悬浮打转的直升机式研究。我是中国人,在发表作品时候,对人不分青红皂白在我名字前面冠以一个“[美]”字很反感;但是,多年在海外用英文教书和写作,一切都要翻成英文,从治学的角度来说我很感谢这一点,我也常想这大概是“海外汉学”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最独特的地方:它迫人对面前的文本细读和慢读,在阅读当中进行思考。如果有错误,也是子贡所说的“日月之食焉”。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这样的阅读里看到有意思的东西、提出好的问题,但是,好的问题和新的视角离开这样的阅读就不可能产生。用汉语写文章不必对摘引的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说,任何错误和一知半解都可以掩而藏之,哂笑他人者自己的水平无从检测还在其次,一个更为严重和长期的后果,是对文本发展出一种“集体无意识”。然而,对我们文学研究者说来,除了文本,又有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肯、不能阅读面前的文本,如何可以提出好的问题?离开文本阅读的文学史叙事,是一座脆弱的空中楼阁。如果失去阅读的能力,那么就是在缓慢而又坚定地、有条不紊地再次杀死我们的过去。经验只存在于文本中,知音者当可看出,我所关注的对象,不是经验,而是“言说”本身。然而,和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不同,在面对历史时,我们远离作品所生发的社会和文化语境,“语言”虽然是目的,却又成为第一道隔阂。中古汉语不是任何学者的母语。在古代文本面前,我们都是外乡人。密密麻麻的冗长脚注,或者连篇累牍地列举二手资料甚至一手资料,不一定能够帮助我们复活历史。或许,以语文学家的执着和精力,进行宽广而深细的阅读,可以逐渐拨开挡...

——引自章节:自序


对于一个收藏家来说一一我是说,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一个像样子的收藏家——“占有是人与物之间所能达到的最亲密的关系。不是物通过收藏家获得生命,而是收藏家就活在他的收藏品中。——本雅明《打开书箱:一场关于藏书的讲座》然而,文本也属于物质文化,因为文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以纸张笔墨生产出来的物质存在。文本的生产和流传以物质作为基础,对文本的接受也受制于物质的因素。这在理论上的意义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意识到文本的物质性,促使我们不再把文本作为脱离于实物的抽象存在进行对待,而是注意到它作为物质实体在流传中发生的变化。第二点,书籍传播史在南北朝时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藏书不再仅仅出于纯粹的阅读需要,而是个人财产的一部分,是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是文化资本;而当藏书不再仅仅出于阅读需要的时候,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书籍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物”,而不再只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引自章节:芳帙青简、绿字柏熏──六朝与初唐的文学文本与物质文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