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国际关系手册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

作者:[澳] 克里斯蒂安·罗伊-斯米特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9-3-1

评分:8.7

ISBN:978754477696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牛津手册"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

-

汇集全球顶级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

洞察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

-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顶级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必读的指南。

- - - - - - - - - - -

★ “牛津手册”重磅推出,里程碑著作首度译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 汇集全球顶尖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到“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再到《超预测》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集合了顶级专家,深入阐释国际关系,直面至为严峻的全球政治问题,是我们学习洞察国际关系的不二之选。

★ 系统、全面的入门之书,动态、前瞻的思考指南——《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全方位展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和规范、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同时动态展现了多元观点的争论,展望全球政治的未来,兼顾了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把握国家间政治博弈的表象与实质,理解多边与多极关系中的变与不变。

★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专文推荐——本书有助于我们审视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秩序当下走向的“实然”形态,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倪世雄)

- - - - - - - - - - -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由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近五十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相信本书一定会为此提供不少宝贵的智识。本书的翻译出版正逢其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解难释疑、探索思考的路径。

——倪世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部有关国际关系的皇皇巨著由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的顶尖学者合著而成,是国际关系学科内迄今为止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为我们观察和预测全球局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坐标系。

——余素青,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和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乃至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理论、方法体系都大有裨益……书中所述有关外交政策决策、国际法等内容,可以为有关部门开展规制体制的设计和相关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对于国际关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是至为全面的教科书……对于有意攻读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必选之书。

——斯蒂芬·麦格林奇,西英格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讲师

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引 言
第一章 乌托邦与现实之间:国际关系的实践性话语
第二部分 学科未来猜想
第二章 国家与国际关系
第三章 从国际关系到全球社会
第四章 重要的是要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
第五章 一门正在失能的学科?
第三部分 主要理论视野
第六章 国际关系研究与实践中的折中主义
第七章 现实主义
第八章 现实主义的伦理观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
第十一章 新自由制度主义
第十二章 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伦理观
第十三章 新自由主义
第十四章 新自由主义的伦理观
第十五章 英国学派
第十六章 英国学派的伦理观
第十七章 建构主义
第十八章 建构主义的伦理观
第十九章 批判理论
第二十章 批判理论的伦理观
第二十一章 后现代主义
第二十二章 后现代主义的伦理观
第二十三章 女性主义
第二十四章 女性主义的伦理观
第四部分 方法问题
第二十五章 方法论个人主义及理性选择
第二十六章 社会学方法
第二十七章 心理学方法
第二十八章 定量方法
第二十九章 案例研究方法
第三十章 历史学方法
第五部分 弥合各分支学科的界限
第三十一章 国际政治经济学
第三十二章 战略研究
第三十三章 外交决策
第三十四章 国际伦理学
第三十五章 国际法
第六部分 学者与决策者
第三十六章 学术与政策制定:谁在向谁诉说真相
第三十七章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
第七部分 多样性问题
第三十八章 自下的国际关系
第三十九章 前霸权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
第八部分 旧言与新说
第四十章 国际关系(非)学科中的权力概念
第四十一章 定位责任:国际关系中的道德能动性问题
第四十二章 世界政治研究中的大问题
第四十三章 国际关系中静态研究途径的失败与动态
研究途径的需求
第四十四章 对创立更有意义的国际关系学科的六点希望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 后 记
· · · · · ·

作者简介

作者: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wen Keohane),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家、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美国政治学会前任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国际事务学教授,其著述《霸权之后》、《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权力与相互依赖》(与约瑟夫·奈合著)等被视为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

约瑟夫·奈(Joseph Nye),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名家,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关键学者之一,哈佛大学“杰出贡献”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因首先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世界,该概念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约瑟夫·奈的经典著作有《软实力》《巧实力》《权力大未来》等。

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E. Tetlock),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米歇尔讲席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曾获得美国政治学学会、国际政治心理学协会...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理解建构主义的一句话“英国500件核武器不如朝鲜5件核武器对美国的威胁大。”(AlexanderWendt1995,73)建构主义的最初观点认为意义是“社会建构的”。这也是“建构主义”名称的来源。温特(1992,396-397)指出,“建构主义社会理论的个基本原则是,人们基于目标物对其所具有的意义,对目标物包括其他行动者采取行动”。在社会建构的世界中,模式,因果关系,甚至国家本身的存在都取决于构成它们的意义和实践交织的网络(例如Kratochwil1989)。这些意义和实践可能有时相对稳定,但从来不是固定的,不应被误认为是永久目标。2因为思想和实践随着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曾经看似可靠和可预测的模式也可能会改変。……塑造国际政治的观念不仅仅是个体观念。它们包括主体间(即人与人共同的)和制度化的(即表现为实践和身份)的观念。主体间和制度化的思想形式“不可简化为个体心理”(Wendt199,第4章;Legro2005,5)。杰弗里・勒格罗(JeffreyLegro)(2005,6)总结了建构主义对观念的理解:“思想与其说是心理性的,不如说是象征性和组织性的,它们不仅嵌入人的大脑中,而且是嵌入集体记忆”、政府规程、教育制度和治国之术的语言中。”这就清楚地表明,建构主义的见解不是用“粗暴的理想主义”代替“粗暴的物质主义”(参见Palan2000)相反,建构主义认为必须通过界定其对于人类生活意义的社会概念来理解物质力量。

——引自章节:第十七章建构主义


要看到全球治理的权力需要看到其多重维度所具有的权力,其中包括强制性权力,即某个行为体对另一个行为体的直接控制;制度性权力,即行为体通过普及制度安排对其他行为体间接实施的控制;结构性权力,即主体能力的结构性构成;以及生产性权力,即主体性的话语生产。

——引自章节:第三章从国际关系到全球社会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