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增订版)

作者:葛兆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9-5

评分:9.3

ISBN:9787108063991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最好的老师,讲最著名的课程,跟随葛兆光的目光,领略人类思想史的灿烂版图;

从政令文书到天文历法,沉入一手材料底层,重返“思想”发生的现场,用全球视野做中国学问,作者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使该作品成为一部世界思想史的百科全书。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 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陌生化”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思想史也将呈现出不同的图景。这正是“无边的思想史”的题中之义,因为,思想恰恰就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语境中的。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本卷的几讲围绕一系列海外中国研究专著的阅读展开,通过对包弼德、余英时、沟口雄三、本杰明·艾尔曼等几位学者有关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著作的讲解,介绍海外中国研究的方法,并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海外中国研究的特别背景和理论。据听过这门课的同学们说,这样的阅读和讨论对他们很有用,通过对这些论著的批评性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学界的不足和长处,并将对自我的审视放入更广阔的学术坐标系中,做了解“国际行情”的“中国学问”。

勘误:本书二编第71页第三行英文书名“The Gneaot Chain of Beijing” 应为:“The Great Chain of Being”。特此更正。

作品目录

初编:视野·角度与方法
2018年修订新版序言
2005年版自序
引言:近年来文史研究领域的新变
第一讲:法国年鉴学派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二讲:福柯的理论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第三讲:后现代历史学的洞见与不见
第四讲: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第五讲: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与思想史研究
第六讲:关于图像的思想史研究
第七讲:作为思想史资料的古中国舆图
【附录】思想史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如此重要?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引言:在思想史的周围开拓
第一讲:文化史、文明史与思想史:以宋代中国的历史为例
第二讲:知识史与思想史: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第三讲:在法律史、社会史与思想史之间:以传统社会中白天与黑夜的时间分配为例
第四讲: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陆九渊的“东海西海,心同理同”为例
第五讲:文化史与思想史研究的“视域”转换:以“唐宋”、“宋明”两个不同研究范式为例
第六讲: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
第七讲: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例
【附录】:想象的边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
三编:博士生的四堂讨论课
引言
第一讲:从“唐宋变革论”说到宋代思想史与文化史研究
第二讲:历史学意义上的新思想史
第三讲:“前近代”、“亚洲出发思考”与“作为方法的中国”
第四讲: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再认识
附录: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的写法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4,2018)、《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1995,2007)、《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韩文本,2013;英文本,2017;日文本,2019)等。

精彩摘录

就可以知道当时中国思想世界,对“忠”“孝”的怀疑,并不像通常思想史著作所写得那么单一,其实私底下表示不相信的人很多。如果我们看一看公私档案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世界与经典精英世界的差异,我们就可以知道那些精英在文字世界中表达的原则,实际上必须与社会生活相妥协,否则只是空头大道理;如果我们看看大众流行情歌、看清代以来流行的俗文学,也可以看到在官员的公开政治世界、士人的学术考据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繁复多端的情欲世界”,与那个被“天理”笼罩的政治世界和那个被“经典”规训的伦理世界分离而存在。所以,你要是不理解这种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状况,你不仅看不到真正的社会思想实态,甚至不能理解清儒,诸如为什么要“以礼代理”?为什么会出现道德严厉化倾向和生活制度化倾向?它的真实意味和背景是什么?你都搞不清。

——引自章节:第七讲: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


其次,后人编的历史书,你更不要轻易地完全地相信,现在的各种历史书,经过了至少四道筛子呢:一是“意识形态”,二是精英意识”,三是“道德伦理”,四是“历史编纂原则”。意识形态决定全部的价值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精英意识决定历史焦点所在,一定是上层精英的活动,这里背后有一个决定论的支配,就是历史变迁是由这些少量精英决定的道德伦理规定了一些不很文明、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不可以进入历史著作,这样就等于遮蔽了一半,特意展现一半;最后,历史学编纂原则,以记事体例的方便与否,排除了一些资料,毕竟不是什么都可以记载到历史里面的,历史承担不了这么多,所以定会省掉很多,比如日常生活、业余娱乐、私人空间的内容等等。这样一来,就需要我们运用想象力和观察力,找那些被省略的、被减去的,然后重新通过想象力来重建历史的原来面貌当然不可能是原貌,只是尽可能接近原来的面貌。

——引自章节:第七讲: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变化:以日本学者研究日本近代思想史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