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作者:潘光哲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年:2019-5-1

评分:7.9

ISBN:978755062942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作品目录

自 序
再版自序
本书征引书籍说明
第1章 导论
第1节 问题意识
第2节 文献检讨:借鉴与突破
第3节 界说与本书内容述略
第2章 “知识仓库”的建立与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1节 “知识仓库”的初步建立
第2节 士人读书世界的变化
第3章 朱一新的读书世界与“地理想象”的知识基础
第1节 阅读朱一新《无邪堂答问》的可能空间
第2节 帝国荣光与挫败的书写
第3节 旧学新知的去取
第4节 “西学”、“地理想象”与国族认同
第4章 “西学”的“新闻化”:《时务报》与它的读者
第1节 新闻报刊与读书世界的扩张
第2节 《时务报》与读书社群的多重样式
第3节 读者与编者
第4节 《时务报》的翻译文稿与“知识仓库”
第5章 “西学”的体制空间:以《沅湘通艺录》为中心
第1节 新酒旧瓶:“西学”与科举体制下的士人
第2节 科举体制改革空间里的“西学”
第3节 “知识仓库”和利禄之路
第4节 “西学”的知识空间和“文化市场”
第6章 “读书秩序”和“知识仓库”的活用转易
第1节 “知识仓库”的活用契机:徐仁铸的努力
第2节 “审门径”,“知别择”:《西学书目表》的典范空间
第3节 “知识仓库”的转易
第7章 结论
附录一关于《四洲志》的版本问题
附录二梁廷枏著述征引《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小考
附录三《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海国图志》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四《美理哥合省国志略》与《合省国说》记述美国政制对照表
附录五朱一新《评黎佩兰<景教流行中国碑考>》对《四裔编年表》的征引
附录六丁其忱函系年考
附录七裘廷梁函系年考
附录八瞿鸿禨函系年考
附录九张鹤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朱祖荣函系年考
附录十一钱恂函系年考
附录十二《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附录十三江瀚函系年考
附录十四潘清荫函系年考
附录十五毛慈望函系年考
附录十六王延龄函系年考
附录十七汪立元函系年考
附录十八唐受桐函系年考
附录十九纪巨维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罗振玉函系年考
附录二十一《时务报》译稿收入各类《经世文编》略表
附录二十二《外洋国势卮言》出自《时务报》译稿表
附录二十三《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补编再补编》出自《时务报》译稿略表
附录二十四李玉如、薛福成与姚文栋《日本地理兵要》述说对照表
附录二十五吴友炎答卷与康有为述说对照表
参考文献
人名/书名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史与当代台湾史。另撰有《华盛顿在中国: 制作“国父”》 《“天方夜谭”中研院:现代学术社群史话》等专著,并主编《(新版)殷海光全集》《容忍与自由:胡适思想精选》等书。

精彩摘录

我在课堂上口沫横飞,他们无动于衷;学期末要求同学挑选一篇阅读文章撰写心得报告,选择是文者,百中无一。在旧体制下曾经激发热烈回应的鸿文名篇,时过境迁,竟挑动不了后来读者的心弦。未曾生活于那等体制的少年的青春,不需要品尝苦涩艰辛的滋味。前牛图

——引自章节:自序


惟则,史料海渊,史学域广,却是步步陷阱,问津者自宜审慎。摭拾片语只言而大做文章,形式上言之成理;仔细推敲,立论基础不过好似沙滩建屋。笔者自期承继“朴学”遗风,不尚空言,无一论无来历,戒慎而为,以小见大,或可别显气象。书本的生产、制作与流通,何时、何地阅读书本,如何阅读取材与挪用、改写或抄袭,本即阅读史研究之进路要旨;只有确立时间坐标定点,透过细致的评比考察,疏理各家议论之同调与歧异,始得稍可确证知识传播与阅读思想历程的变化关系。为考辨史源,显现史料本来面目,重建逼近阅读历程的相关真相,笔者务期尽力而为,是以本书注释,不避繁琐。为此之业,琐碎饭们;相关论点之论证,冗长无趣,笔者即于注释部分进行论证,期可于正文做出比较清楚的表述。读者如果要了解笔者的述说依据,可以阅读注释;

——引自章节:自序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