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作者:[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出版年:2019-6

评分:8.1

ISBN:9787543230217

所属分类:亲子家教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却无师自通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耶鲁经济学者重新理解育儿这场国家战争背后的逻辑

.

诺奖得 主赫克曼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阿西莫格鲁

《纽约时报》德鲁克曼 |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 | 复旦大学王永钦

联袂推荐

.

当富裕家庭的孩子被父母推着一步步向前时,贫穷家庭孩子的机会却在减少?

“别傻了,是经济决定了美国人如何抚养孩子!”

——帕特里克·A.科尔曼,“好爸爸”网站

.

————————————

.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

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抑或贫穷,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所成就。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本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研究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现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帮助孩子立足未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作品目录

△引言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常常闲逛到太阳落山,自己决定找哪个朋友玩,没有人会检查我们的家庭作业。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为孩子报音乐课和体育课,督促他们做家庭作业……是什么导致了如此迥异的情况?
.
.
△△第一篇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
△第1章 育儿经济学
安德烈回忆,有一天他表达了想踢足球而非打网球的愿望时,他的父亲对他怒吼道:“你是一名网球运动员!你将成为世界第一!你会赚很多钱。这就是计划,毋庸置疑。”
.
△第2章 “直升机父母”的兴起
蔡美儿坚信应该督促而非宠溺孩子:“西方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自尊心。但作为父母,你为孩子的自尊心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让他们放弃。相反,没有比发现你做到了你本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更好的建立自信的方式。”
.
△第3章 当代社会中的教养方式
为什么美国、瑞典或中国的父母们用不同的方式抚养孩子?传统观点认为,根深蒂固的文化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再次发现经济激励可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大部分现象。
.
△第4章 不平等、教养方式和育儿陷阱
帕特南认为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分层是不明显的。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孩子尽管并不拥有完全相同的机会,但差异并不大。……相比之下,现在……特权家庭努力让他们的孩子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并将他们隔离在学校普遍优秀的中上阶层社区中,贫穷的孩子却因为机会的减少而受损。
.
.
△△第二篇 育儿简史
.
△第5章 从大棒到胡萝卜:专断型教养方式的消亡
在更久远的年代,家长认为体罚没有任何问题……来自各个阶层的父母们认为坚持他们的权威是他们家长责任的一部分。……他们的观点是,孩子只是孩子:他们年龄太小,无法理解,但一旦长大,他们就会感激父母的严格教养。
.
△第6章 男孩与女孩:性别角色的变化
随着时间推移,女性逐渐意识到另一种生活也是可行的,而且可能更有吸引力。对工作的向往一代代传递下去,最终形成全新的社会规范。
.
△第7章 生育率与童工:从大家庭到小家庭
教育的兴起和童工的减少解释了为什么在父母眼中孩子开始变得“昂贵”起来。他们不得不支付学费;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再通过劳动为家庭收入做贡献了。这些因素使父母的激励转向拥有小家庭。
.
△第8章 教养与阶级的价值观:贵族vs.中产阶级
由于努力工作不会在未来带来高额的经济回报,贵族父母几乎没有动力给孩子灌输职业道德。做相反的事反而会有回报,即教导孩子享受优雅的休闲活动,比如让男孩打猎或让女孩学习音乐。这样的休闲技能之后会在提升社会阶级和择偶上发挥作用。
.
.
△△第三篇 政策如何影响教养方式
.
△第9章 学校系统的组织
在像纽约和洛杉矶这样的地区,很多父母几乎从孩子出生开始就为他们的表现而焦虑,因为上一个顶尖的幼儿园(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过程,父母和孩子都要被面试)意味着之后上一个顶尖小学的概率更高。这进而打开了顶尖中学的大门,并最终打开名牌大学的大门。
.
△第10章 育儿的未来
如果一个教育系统高度分层,而且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能预先确定他们的经济未来,那么这个教育系统会引发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相反地,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强调公平机会和淡化成年前的竞争,那么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放松的余地。
.
△注释
· · · · · ·

作者简介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顾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助理研究员,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中心成员。

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欧洲经济协会成员,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经济波动项目组联合主任。

精彩摘录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人们生多少孩子的决策可以用他们面对的激励来解释。激励取决于人们生孩子的目的和养孩子的成本。我们先从目的开始分析。为什么人们要生孩子?一个简单的答案是进化设定了人们想要生孩子:毕竟没有孩子的人不能传递自己的基因,所以自然选择偏好喜欢生孩子的个体。然而,对孩子的普遍渴望不能解释我们所描述的关于生育选择的基本事实。如果是那样的话,在能够承担养育孩子的成本的约束下,父母会尽可能多地生孩子。接近温饱线的贫困家庭就只能负担得起生较少孩子的费用。相比之下,一个百万富豪应该毫不费力就能抚养大量的孩子。因此,如果人们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数量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正如富人买了更多的食物和汽车,他们也会有更多的孩子。但是就像我们所看到的,至少在过去的200年间,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正好相反:人们越富有,选择生的孩子越少。

——引自章节:△第7章生育率与童工:从大家庭到小家庭


父母通常比孩子更厌恶风险。事实上,我们观察到许多社会中父母越来越倾向保护型。这一态度的缺点在于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怯弱、不主动。在这里,塑造激励的作用。在帮派和贩毒者居住的贫困社区,更易接触青少年犯罪的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做出毁掉他们生活的选择。而住在中产阶级社区,这样的风险要小得多。在这种更安全的环境中,父母可能更容易让孩子冒险并采取自主行动,而不必担心他们在失败的情况下会遭受严重后果。这种成长经历可能会使得在未来的生活中,孩子对涉及不同类型的风险的选择抱有更积极主动的态度,这些风险包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引自章节:△第1章育儿经济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