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而生

为历史而生

作者:[美]卡萝尔·芬克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6-15

评分:9.1

ISBN:9787303240043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卡萝尔•芬克(Carole Fink),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捍卫他者的权利:超级大国、犹太人与国际少数族裔保护(1878—1938)》《西德和以色列:外交、内政与冷战,1965—1974》《冷战:一部国际关系史》等,译有马克•布洛赫的《战争记忆》。

作品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先人事迹
第二章 教育背景
第三章 青年史学家
第四章 一战岁月
第五章 斯特拉斯堡时光
第六章 人的历史
第七章 《年鉴》杂志
第八章 巴黎之路
第九章 奇怪的战败
第十章 维希法国
第十一章 “纳博讷”
第十二章 历史遗产
附录 马克•布洛赫作品精选目录
索引
译后絮语
· · · · · ·

作者简介

卡萝尔•芬克(Carole Fink),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捍卫他者的权利:超级大国、犹太人与国际少数族裔保护(1878—1938)》《西德和以色列:外交、内政与冷战,1965—1974》《冷战:一部国际关系史》等,译有马克•布洛赫的《战争记忆》。

精彩摘录

德雷福斯事件对布洛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在一篇简短的证词中说,自己与这个时代的人格格不入,他更认同的是老一代人的价值观。1904年,当他步入巴黎高师门槛之时,恰逢一个杰出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1904年,典型的巴黎“高师人”投身于共和主义理念:他们反对一切教条主义和等级制度,是饶勒斯式的社会主义者、尚未染上沙文主义的爱国者、没有任何宗教派别或偏见的自由思想者。很多学生与教师一起签名请愿,要求法庭重审德雷福斯案。然而,“1905年入学的年轻人”却迥然不同:他们是“赤裸裸的非理性主义者,甚至是反理性主义者”。德雷福斯派对教会和军队的报复使其群情激愤和异化,他们的灵感来源是贝玑,而不是饶勒斯。四十年之后,布洛赫在法国的黑暗时期回忆道,贝玑在这一事件中大无畏地站在犹太人一边,像诗人和记者那样对“世事”疾恶如仇;然而,他更欣赏饶勒斯明晰平和的历史视角。

——引自章节:教育背景


布洛赫的历史观在二十一二岁的时候就已形成。他深受时代的影响,将历史学与科学进行了比较。布洛赫认为,历史学与化学和生物学不同,不会涉及太多的分析和归类,它本质上是一个描写和叙述的过程。与瑟诺博相似,布洛赫主张一切学术研究都关注“事件”和“现象”:前者是一组事实的随机组合,相互之间的联系是暂时的;后者则是在对相关事件的分析之后才会产生。布洛赫的看法与父亲类似,认为科学家考察的是相对简单的现象,他们可以进行概括,并给出一些解释;这些现象只是单方面地作用于观察者的意识。在布洛赫看来,历史学主要研究的是“心理”现象,它们同时作用于主体和观察者,因此几乎可以有无穷无尽的解释。这种概括的过程会受到众多因素的阻碍,如现实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历史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编年性、实证性和综合性等。尽管如此,这门学科仍然具有一些科学性的特征。布洛赫采取中立的立场看待瑟诺博与涂尔干之间的争论:他反对“错误地”区分社会和个人,因为社会不仅仅是“一群个人”。实际上,两者都遵循一定的“法则”,也存在一些重合的地方。布洛赫认为,有两个领域适合建立永恒的法则,即语言学和经济现象学(“人类对物质客体的利用”),这也是历史科学性特征的基础。在他一生的历史研究中,这两个领域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

——引自章节:教育背景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