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慰藉

艺术的慰藉

作者:[英] 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7

评分:8.5

ISBN:9787568050685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知名畅销书作家、哲学家、制作人。1969年出生于瑞士,现居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23岁,发表处女作《爱情笔记》大放异彩,常销200万册。1997年,出版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稳居常销书作家的地位。另著有《哲学的慰藉》(2000年)、《旅行的艺术》(2002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无聊的魅力》(2005年)、《幸福的建筑》(2007年)、《工作颂歌》(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写给无神论者》(2012年)、《新闻的骚动》(2015年)等,受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2008年,德波顿创建“人生学校”,以书籍、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言献策,后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等地设立分处。2009年...

()

作品目录

方法论

自然
金钱
政治
· · · · · ·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知名畅销书作家、哲学家、制作人。1969年出生于瑞士,现居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获伦敦大学哲学硕士。23岁,发表处女作《爱情笔记》大放异彩,常销200万册。1997年,出版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稳居常销书作家的地位。另著有《哲学的慰藉》(2000年)、《旅行的艺术》(2002年)、《身份的焦虑》(2004年)、《无聊的魅力》(2005年)、《幸福的建筑》(2007年)、《工作颂歌》(2009年)、《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年)、《写给无神论者》(2012年)、《新闻的骚动》(2015年)等,受到全球三十多个国家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

2008年,德波顿创建“人生学校”,以书籍、研讨会、讲座等方式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言献策,后在伦敦、墨尔本与里约热内卢等地设立分处。2009年...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我们一且认定人生通常不顺遂,我们一旦认为良好的感情关系是反常现象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就比较不会把幸福视为理所当然。幸福不会纯粹因为你为人和善而且心怀好意就自动降临在你身上。借着欣赏《大洪水》(WinterorTheDeluge,图67)以及其他类似的作品,我们不是要让自己陷入阴郁的情绪,而是要让自己懂得感恩。这幅画告诉我们:“人生通常就是如此:我们总是紧抓着残骸,在光禿禿的石头上寻求暂时的平安。因此,感情失败以及心碎其实都不是反常的现象”。

——引自章节:爱


我们的一大缺陷,同时也是导致我们不快乐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们很容易忽略一直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我们之所以痛苦,原因是我们经常意识不到自己面前的事物所具有的价值,而总是渴望着自己想象中存在于其他地方的美好事物。造成这种问题的部分原因,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能力:所有人都非常精通司空习惯的技艺。习惯的机制使得我们在人生各个领域里的行为都变成不加思索的自动反应。这种机制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效益。在养成驾车的习惯之前,我们一旦坐在驾驶座上,就不免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具有高度警觉;我们的感官不停留意着各种声音、灯光与物体的移动,同时也对自己能够驾驭着一个铁盒快速奔驰于地面上感到不敢置信。在这种感官高度亢奋的状态下,驾车因此变成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不过经过几年的练习之后,我们就逐渐能够开车行驶好几千米,而对换档或交通指标都不必多加思考。我们的驾车行为变成无意识的活动,即便在绕行圆环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然而,习惯一旦使我们对于虽然熟悉但值得仔细接触的事物视而不见,也会成为不幸的原因。如此一来,习惯不是排除琐碎的事情而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就像驾驶车辆那样),反倒是把世界上许多对我们颇有帮助的元素给排除掉了。在艺术的带领下,对于何谓珍贵的事物,我们能够重新找回较为精确的评估能力,原因是艺术能够背叛我们的习惯,邀请我们重新评估自己仰慕或喜爱的目标。

——引自章节:方法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