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黄侃(1886~1935),民国时期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中央大学教授,室名量守庐。黄侃专长于经学、小学,其学远绍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
《SMT工艺不良与组装可靠性》内容简介:本书是写给那些在生产一线忙碌的工程师的。全书以工程应用为目标,聚焦基本概念与原理、表面
杨振宁传 本书特色 杨振宁 ,物理学家、科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诺,主要成就: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杨-Mills规范场论等。本书介绍了杨振宁努力拼...
叶圣陶画传 本书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
马克思与燕妮 本书特色本书讲述了马克思与燕妮青梅竹马、炽热相恋、辗转流亡、投入革命、不畏贫苦、带病写作、巨人携手、挚友倾助、白头到来、相爱终生的故事。他们为了工...
仁宣盛世-明仁宗洪熙 明宣宗宣德 本书特色 张明林编著的《仁宣盛世》内容介绍:在北京昌平天寿山西峰之下,有一座建于1426年的陵墓,它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
梁漱溟的最后39年 本书特色 一代宗师、文化巨匠梁漱溟先生的后半生,延续了他介直、孤岸、冲淡、疏朗的性格。他的一生是认真的一生,但正因为认真才导致他成为悲剧的主...
达·芬奇 本书特色 《达·芬奇》是一本翻译图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绘画创作,并对其在雕塑、解剖学及其他发明创造领域取得的成就...
清朝十二王 内容简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验得失。”中国历史的*后一个王朝——清朝是由满洲人建立起来的。自太祖努尔哈赤始...
中国第一后:吕后 本书特色 中国**位皇后的成长与蜕变中国**位当国太后的传奇一生不仅是精彩的故事,更是真实的历史中国第一后:吕后 内容简介 本书从刘邦反秦起义...
本书作者系湖南卫视《真情》栏目、湖南经济电台《越串越开心》栏目、《超级英雄》和《超级小英雄》栏目主持人汪涵。书中叙述了他
1891-1944-沙漠之狐隆美尔 本书特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大、战斗*为惨烈、影响*为深远的一场战争。1891-1944-沙漠之狐隆美尔 内容...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 内容简介 至少在当下中国1109万大学生的心目中,大学校长尤其是知名大学的校长无疑是成功人士。可本书中39位中国知名大学校长却并不这样认...
毛泽东与四大名著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好读书,读好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的许多历史人物故事、典故等他都十分熟悉,常在讲...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爱因斯坦 本书特色 我以为,读传记很像到外国旅行。你到了一个与你自己的国家很不相同的国家,你了解了一些那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你的生活就因这种经...
三野名将 本书特色 《三野名将(图文珍藏版)》:如果我们今天不抓紧时机采访,我们的后来者要做这件事将会更困难。我明明知道此类作品,既非史之正统,亦非文之主流,但...
《PhotoshopCS6完全实例教程(超值版)》内容简介: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所选案例典型实用。全新的学习理念和超大的知识容量,让读者
武则天-经典插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李鸿章传 内容简介 此书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使后之读者知其为人。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