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与冯雪峰》细述两人从战友到敌对的半世恩怨/周巍峙
周扬和冯雪峰都是中国文化的先驱者。冯雪峰比周扬长5岁,他与周扬一样,都是在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周扬因白色恐怖失掉党的关系时,是担任“左联”党团书记的冯雪峰与夏衍恢复了他的党籍。在左翼文艺阵营中,周、冯两人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相濡以沫的同志。
遗憾的是,这种关系并没有多长时间,两人就几乎从战友、同志成为冤家对头。这起因也就是众所周知的冯雪峰从陕北到上海没有去找周扬、夏衍等党员,而去找了鲁迅,以及“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尤其以后在鲁迅答徐懋庸信中点出“四条汉子”的问题,使他们处境十分尴尬。建国以后,周、冯二人虽同属文艺界,但当年“两个口号”争论的阴影,一直在他们之间游荡,不但情感隔膜,甚至思想也常处于对立状态。到1957年反右时,“两个口号”论争成为冯雪峰被划为右派的“罪证”之一;再往后,“文化大革命”揭幕,“国防文学”又被野心家江青诬为资产阶级口号,周扬首当其冲地被揪斗直至入狱;主张“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冯雪峰,也未能幸免,受到残酷迫害。直至1975年冯雪峰生病在家,周扬从监狱释放出来后,他去看了冯雪峰。两位命运多舛的同志站到了一起,相逢一笑泯恩仇,多年的芥蒂终于冰消雪融。
本书描述了周扬与冯雪峰之间的这种戏剧性关系。
现年88岁高龄的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读完书稿后,对作者从历史大场景定位文学史、描述两人之间的关系的写法很赞赏,他在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作者徐庆全同志,从1996年开始,致力于对周扬和文艺界的研究。也许正因为他不是研究文学史科班出身,他对周、冯关系的研究,反而是视野开阔高屋建瓴的。不仅仅局限于文艺范畴内,而把文艺活动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进行考察。舞台上的远景,是我们党一幕幕波澜壮阔、丰富曲折的历史影像;而近景则是文艺运动历史上的一朵朵浪花。远近背景的相互交替,在舞台上活动的周扬和冯雪峰的形象,也就鲜活起来了,两人50年交往中的一切,也就被还原到一个个历史场景中去;进而,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历史,建国后几次“左”的大批判运动的历史,也在这种考察中清晰起来。
我很看重作者从历史大场景来定位整个左翼文艺运动史的这一特点。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我常听周扬提到一句话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晴雨表”,而阶级斗争是*大的政治。这句话意味着文艺界的每一次运动,都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思潮。因此,研究文学史如果不与政治历史,也就是党的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要想取得好的成果是很难的。作者在涉足文学史研究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党史知识,这就使他对文学史的研究,对周扬与冯雪峰关系的研究,也有了更多的历史感。
这本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以史实说话。书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有许多是首次亮相的。徐庆全同志从历史研究转而进行文学史研究,历史研究所要求的深入挖掘材料、实证史料等素养,他是具备了的。通读全书可以看出,作者在搜求材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书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材料有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留存在文艺界人士个人手上的书札和机关档案,这些都是未曾披露的,也只有有心人才能搜集到;一是文艺界人士的口述回忆。抱着“历史的书写从来就不是伟人的专利”的想法,作者采访的对象十分广泛,既有亲历重大历史事件的“重量级人物”,也有当年参与历史事件的普通人员,甚至是高校一名普通教师。广泛的采访,同一事件不同背景下不同参与者的叙说,便于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汇总历史全貌,进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而这样的采访工作又促进了作者对文艺界档案材料的挖掘和搜集工作。且不说书中的观点如何,就史料而言,此书的出版也是相当有价值的。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具备史学研究工作者的品格,古人称之为“史德”。这也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按照古人的说法,“史德”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秉笔直书,“誉人不益其美,毁人不益其恶”;二是对于此前不甚清楚的,或者已经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经过自己的探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具有学术探讨的勇气和理智,尽力追求历史学家应有的历史感悟力和洞察力。他虽然掌握了大量资料,却不是单纯地铺陈史料,而是从史料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力求做到全方位地描述历史。应该说,这种探索难能可贵。
当然,我也不是对书中的观点或分析都赞同,而且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这种研究也是没有止境的,学术研究同样有“与时俱进”的问题。况且,一本书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解决,肯定有某些不足。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总体评价和认同,也不妨碍我向读者推荐这本书。
本书作者先后任职《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本书比较准确全面地描写了周扬和冯雪峰这两个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彼此的牵绊、纠葛、恩怨,以及他们在历史风云的变幻中跌宕起伏的命运。本书采用了作者对一些文艺界前辈的采访实录,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徐庆全,山东烟台人。1986年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1989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研究方向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留校后,历读书为文繁杂,专业研究淡出,转而从事被喻为“万金油”的编辑工作。先在《炎黄春秋》后在《百年潮》,1998年调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期间有文章和书面世,因杂不值一提。1996年始,以求专于文化界,沉积4年,2000年开始至今,发表文章多篇。著有《知情者眼中的周扬》、《文坛拨乱反正实录》;编有《周扬新时期文稿》上下卷。
《希特勒的最后十二天》内容简介:1945年5月8日,德国纳粹投降。一周前,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的地下掩体中自杀。从5月1日开始,苏联
第二野战军十虎将 内容简介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上存在过一支威震四海、名冠九洲的主力部队——**野战军。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
内容介绍在美国中部,曾经的世界橡胶之都俄亥俄州阿克隆市,五名有着出色天赋和兄弟情谊的黑人少年,组成了一支叫做“流星”的球
《轨迹与思想:20世纪欧美学者社会主义批判的批判研究》内容简介: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探索现代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因其坚守劳动
IT天才孙正义 本书特色 孙正义为“挑战世界首富的网络巨子”,很少自述生平,为《IT天才孙正义》作者大下英治数度拜访所打动,首次亲口叙述自己波浪汹涌的前半生。《...
肖洛霍夫传 本书特色 米·肖洛霍夫生于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参加过粮食征集队、顿河地区剿匪和集体化运动。卫国战争期间,以团政委职衔担任军事记者,赴前线...
王维诗传:边塞仙郎的幽篁心曲 本书特色 王维,有一代“诗佛”之称的唐诗大家,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之一。他十几岁便写得一手好诗,精音律,晓禅理,又工于书画,是少有的...
锦瑟流年最痴情-李商隐传 本书特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都以为他是晚唐*后一个情种,诗文清丽,诗意缠绵。缱绻在情爱思慕的情绪里,过着不食人间烟...
流放的灵魂:索尔仁尼琴:a soul in exile 本书特色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作家,获得1970年诺贝尔奖,因出版描写极权主义的巨著《古拉格群岛》被驱逐出...
戴笠大传 本书特色 《戴笠大传》:号称“盖世太保”的戴笠,在短暂的49年人生中,充满了刀光剑影。他不是行刑的刽子手,但是死在他手下的人却不计其数。不管对手如何精...
总结-毛姆写作生活回忆 本书特色 毛姆是对我影响*大的现代作家。——乔治·奥威尔毛姆叔叔说,他所寻求的是一本可以一次性回答所有困惑的书。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总...
《水晶球:吉姆·罗杰斯和他的投资预言》主要内容:2009年4月7日投资魔术师吉姆·;罗杰斯即将来京,第一次中国作者获国际名
宋庆龄书信集(续集) 内容简介 宋庆龄一生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她与中外友人和亲人的大量书信往来。她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有时一天就要写十余封信,直到手...
《这一生为何而来:海灵格自传•访谈录》是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基于访谈基础上的传记,是全面了解海灵格本人和其思想的必读著作
孙中山非常言-论道1896~1925 内容简介 本书为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集,内容从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蒙难接受记者访问,到1925年临终前的谈话、家事国事遗嘱等...
往事重温-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 内容简介 本书副题是“叶君健和苑茵的人生曲”。叶君健的遗孀苑茵,退休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文史馆馆员,她85岁时开始撰写回忆...
梁漱溟自述我是怎样一个人 本书特色 我常常对人表示我不是一个学者。……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并且本着自己思想而去实行、实践的人,我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一生...
毕业生-百年清华的中国年轮 内容简介 这是一所大学的100年,也是一个民族的100年。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之后,她就和中国的命运紧紧勾连在一起,成为推动中...
《从零开始学透可转债投资》内容简介:本书从市场的发展讲起,介绍可转债的发展和概念,对可转债的相关组成指标进行详细的说明和介
《我的伯父周恩来》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