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第9版)

西方哲学史(第9版)

作者:(美)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2019-8

评分:9.3

ISBN:9787559632432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畅销五十余载而不衰,备受好评的西哲史教材全新再版

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从古典文籍到当代前沿一应俱全

◎ 编辑推荐

☆自1966年初版至今最新修订版

☆西方哲学史课程大学入门教材

☆邓晓芒、匡宏翻译,何兆武作序

☆以“大视野”的眼光领略西方哲学史的纵深

◎ 内容简介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最后补充了“政治哲学”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 译者简介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匡宏: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

◎ 名人推荐

“对于任何概览式的课程,以及以历史为专题,或围绕问题的课程,这本书都是一本出色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的来源。我将这本教材或其中的部分用于导论及其他课程已逾十年。没有那本书是一码通吃的教材,但这本几乎做到了!”

——菲利普·福捷(Philip Fortier),底特律大学

“这是我在作为哲学史讲师的工作中遇到的最好的一站式资料的教材。”

——乔尔·佩德尔(Joel Peddle),莫尔豪斯学院

“这是一本包含了阐释和一手材料的写作上乘、毛举缕析的教材,对西方哲学史提供了包罗万象的阐述。”

——迈克尔·图恩(Michael Tune),乔利埃特初级学院

“这是市面上最好的一卷本哲学史著作。”

——瓦尔特·奥特(Walter Ott),弗吉尼亚理工

作品目录

一部分 希腊哲学
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第二章 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第三章 柏拉图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
第二部分 希腊化时期和中世纪的哲学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
第六章 奥古斯丁
第七章 中世纪早期的哲学
第八章 阿奎那和他的中世纪晚期的继承者
第三部分 近代早期的哲学
第九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十章 大陆理性主义
第十一章 英国经验主义
第十二章 启蒙哲学
第四部分 近代晚期和 19 世纪哲学
第十三章 康 德
第十四章 德国唯心主义
第十五章 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
第十六章 克尔凯郭尔、马克思和尼采
第五部分 20世纪和当代哲学
第十七章 实用主义与过程哲学
第十八章 分析哲学
第十九章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
第二十章 晚近的哲学
重要词汇
延伸阅读
译者跋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 著者简介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Samuel Enoch Stumpf)是范德堡大学的哲学荣休教授和法学荣休教授,他于1998年去世,享年80岁。他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商业和金融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于安德沃牛顿神学院取得神学学士学位,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哲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他于1948年入职范德堡,并于1952年至1967年担任哲学系主任。在康奈尔学院任职校长五年后,斯通普夫教授回到了范德堡,直到1984年退休。

詹姆斯•菲泽(James Fieser)是田纳西大学马丁分校的哲学教授。他于伯里亚学院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于普渡大学取得了哲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独撰、合著了十本教科书,编注了十卷本《对休谟的早期回应》和五卷本《苏格兰常识哲学》。他是互联网哲学百科全书网站(www.iep.utm.edu)的创办者和总编辑。他的个人网站可以在...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苏格拉底认识到,有些行动表面上带来了幸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常常选择那些本身很成问题的行动,却以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小偷或许知道偷窃本身是错误的,但是他们依然行窃,希望以此获得幸福。与之类似,我们追求权力、肉体愉悦和财富,以为它们是成功和幸福的标志,却混淆了这些东西的真正基础。不管怎么说,把恶行和无知等同其实并不是那么违背常识的,因为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是对一个行动产生幸福的能力的无知,而不是对行动自身的无知。这是对一个人的灵魂的无知,即不知道怎么办オ可以“使灵魂尽可能地善”。因此过错就是对某些行为不确切的估计造成的后果。这种不确切的预期以为某些事物或愉悦能带来幸福。因而,过错之所以是无知的产物,就是因为人们在做错事的时候指望它会产生其产生不了的结果。无知即在于看不到某些行为并不能产生幸福。要有对人类本性的真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才是幸福所必需的。还要有对事物和行为类型的真知识,才能知道它们是否能实现人们对幸福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知识能够区分:什么东西表面看上去能带来幸福,什么东西确实能带来幸福。

——引自章节:第二章智者派与苏格拉底


康德指出,一个人的现象自我或我们能够观察到的自我是服从于自然的必然性或因果性的,但是本体自我作为一个自在之物拥有自由。道德之所以成为可能的,是因为即使我们不能知道那些自在之物或本体领域的对象,“我们却至少可以将它们作为自在之物来思考;不然我们将陷入这样一个荒唐的结论:有现象却没有任何东西显现。”对康德而言,道德是理性的一个方面,它与我们对行动规则或“规律”的意识有关,我们认为这些规则或“规律”既是普遍的又是必然的。……康德不是在我们行动的后果中寻找“善”的性质,而是集中考察我们的行为的理性方面。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康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