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理论

怎样做理论

作者:[德]沃尔夫冈·伊瑟尔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9-9-12

评分:8.3

ISBN:978730520850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关于作者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读者接受理论的创始人,著有已成为经典的《隐含的读者》(1974)和《阅读行为》(1978)。在本书中,伊瑟尔使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对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斯宾塞的《牧人月历》、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进行了多视角解读。他对诸多批评理论把握准确,解读客观,供读者去选择自己喜爱的流派。通过此书,他消除了学生对批评理论的畏惧,展示了不同的批评理论在文本解读中所具有的阐释潜力。

关于译者

朱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批评理论研究。

谷婷婷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潘玉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主讲英语阅读、演讲等课程...

()

作品目录

ⅰ/ 前言与致谢
1/ 第一章 导论
1/ 为什么需要理论?
5/ 硬理论和软理论
9/ 理论模式
11/ 理论与方法
13/ 理论与话语
16/ 第二章 现象学理论:英伽登
17/ 分层次的作品结构
25/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26/ 实例
32/ 第三章 阐释学理论:伽达默尔
34/ 理解
44/ 理论中引出的方法
45/ 实例
50/ 第四章 格式塔理论:贡布里希
53/ 图式与矫正
61/ 实例
67/ 第五章 接受理论:伊瑟尔
68/ 对批评现状的反应
70/ 文本/情境、文本/读者之间的交叉
81/ 第六章 符号学理论:艾柯
83/ 图像符号
88/ 审美的个人言语
92/ 实例
97/ 第七章 精神分析理论:艾伦茨威格
98/ 创作过程
104/ 实例
109/ 补编——“镜像”:拉康
125/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威廉斯
127/ 反映论
130/ 生产论
138/ 实例
142/ 第九章 解构主义:米勒
145/ 解构主义的运作
151/ 解构主义应用实例
156/ 第十章人类学理论:甘斯
159/ 生成人类学的基本原理
163/ 人类学文学观
171/ 第十一章 杜威的《艺术即经验》
172/ 审美经验
178/ 循环性
179/ 实例
183/ 第十二章 肖瓦尔特的“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诗学”
184/ 作为读者的女性
187/ 作为作家的女性
189/ 修改和增添
192/ 第十三章 正确认识理论
193/ 知识图景
196/ 理论的构造
200/ 理论的多样性告诉了我们什么?
202/ 第十四章 后记——后殖民话语:萨义德
203/ 话语的基本特征
206/ 后殖民话语的策略
209/ 作为帝国话语的小说
214/ 抵抗的模式
217/ 后殖民话语的秩序
221/ 术语表
226/ 附录 1 约翰•济慈:《希腊古瓮颂》
229/ 附录 2 埃德蒙•斯宾塞:《牧人月历:二月》
242/ 附录 3 T.S.艾略特:《荒原》“火的训诫”
248/ 索引
· · · · · ·

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英语和比较文学教授,读者接受理论的创始人,著有已成为经典的《隐含的读者》(1974)和《阅读行为》(1978)。在本书中,伊瑟尔使用不同的批评理论,对济慈的《希腊古瓮颂》、斯宾塞的《牧人月历》、艾略特的《荒原》等作品进行了多视角解读。他对诸多批评理论把握准确,解读客观,供读者去选择自己喜爱的流派。通过此书,他消除了学生对批评理论的畏惧,展示了不同的批评理论在文本解读中所具有的阐释潜力。

关于译者

朱刚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西方批评理论研究。

谷婷婷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潘玉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英语系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主讲英语阅读、演讲等课程...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三个主要概念支配着现代理论的目的:结构、功能和交流,在相关理论的范围内,这三个概念或多或少相互吻合。结构这一概念使我们能够对作品的构成成分进行分类,并且能够描述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但意义是一个抽象观念,只有功能赋予它具体的形态,因为功能牵涉艺术和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题。而这种关系又是一个抽象观念,只有通过交流加以具体化,通过交流,接受者可以了解到这种相互作用传达的是什么信息。现代理论扩大了关注的焦点,因为艺术作品不再被看成孤立的东西,相反,我们总是将它与语境和接受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起来加以看待。因此,必须始终考虑到人类主体以及受艺术直接影响的人类感官诸能力。艺术作品永远无法独立于这些能力之外,相反,它将这些能力激活并调动起来,使其对我们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对我们存储的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作品也对产生它的背景施加影响。这一背景囊括了文化准则、普遍见解以及其他文本等,并借此对它们的结构和语义进行重新编码。一般来说,现代理论的重点是艺术作品、接受者的主观意向和背景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将艺术体验变成认知,而后者因为受标准支配,所以为增强意识、改善感知能力以及传达不能被证伪的知识提供了机会。此外,理论致力于解释艺术具有的社会与人类学方面的功能,并最终可用作绘制人类想象力的工具,想象力毕竟是人类用于维持自身存在的最后一招。

——引自章节:9/理论模式


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它所传达的信息、它的符合关系的组织方式、它的不同展现模式以及这些模式间的相互交流、对其语境现实的干预、文本的加工和接受、以及对作品固有假设的揭示。

——引自第3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