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清末的城市 (聚落) 地图计85种共213幅。这些地图, 有的绘在岩壁上, 有的刻在龟甲、砖、石上, 有的绘在帛、绢、墓壁及各种质地的纸上。
城市是人类聚落的高级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城市的发展,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期的城市(聚落)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以往人们主要是依据考古发现遗存,古籍文献记载,研究城市的萌芽及其发生发展历史。这无疑是研究城市发展史重要的方法和手段。但是,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亦不应忽视,即古代聚落、城镇在其发展进程中的某一历史阶段,其布局结构,例如,城郭形状,范围,城门城墙、街巷桥梁、寺观庙坛、宫学衙署、河流湖泊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或早或晚、或详或略地被先民用图形、线条、文字,或示意性地、或按一定比例尺绘制,镌刻在绢、纸、木板、石碑等不同载体上。古代绘制的那些城市(聚落)地图,有许多已经亡失,也有一部分留传下来。今天,利用先民千百年前绘制的传世地图,研究古代地图学的成就,探讨城市的发生发展历史,同样值得重视与倡导。
清末以前,地图(包括城市地图)一直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机密文档,深藏于宫廷内府之中,非特殊官员不得查阅。解放后,那些秘藏衙署的地图,虽然回到了人民手中,但也还不能因需要而可随意阅览。况且它们大都散藏在全国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故纸堆里,查阅多有不便,因此未能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加之地图绘成已久,载体发生自然毁蚀或人为损坏的现象亦在所难免。此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如果再不及时进行抢救,加以整理、研究、出版,使其广为传布,那么,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为此,我们在和各协作单位一起完成了《中国古代地图集》**册战国至元代,第二册明代,第三册清代的编撰出版后,随即着手筹划《中国古代地图集》第四册城市地图专辑的编写工作,制定了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纂的规划,确定了研究课题,拟就历史上的城市地图与城市发展问题,开展研究。1998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对散藏在全国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的绘本、刻本城市地图,以及地方志等古籍中的城市地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阅览。在此基础上,精选出绘制较好、具一定代表性的82个城市(另有3种不是特指某一座城镇(或聚落)的雏形图,未计入其中)共213幅地图。涵盖了33个省、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青海省暂缺)。这些地图中,绘制时间*早的是云南省沧源县境内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聚落图”*(或日“村落图”*)。它是一幅描绘某个聚落群体生产、生活场景的画图。我们将其视做早期城市雏形(聚落)之图,收录在本图集中。下限截止至清末19l1年。时间跨度上下长达4000多年。我们对选用之图逐幅进行研究,搞清楚每幅城图的制图者、绘制时间、内容特点,版本源流、绘制方法及其地图学价值,并采用中英文对照的方式加以阐明。重要城市地图或重要城市,另撰专题研究论文加以论述。除深入探讨地图内容及地图学价值外,还着重研究该城镇自建成之时起,经过各个朝代的不断发展,其城郭范围的拓展,街道坊巷的扩延,河渠的兴废与迁徙,重心位置的变迁,人口的增减,手工业、商业的兴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这样,一方面实现了收集、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地图的初衷,抢救了一批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地图学史研究,促进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追寻城镇发展足迹的探讨中,还为今后我国城市化建设与规划设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经验与教训。在古地图的研究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方面,亦有所创新。
郑锡煌 男,1940年12月生,广东省大埔县人。中国科学院自然研究所教授,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地理系,分配到中国科学学院工作,1964年-197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部《新建设》杂志社任编辑。1977年至今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帝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党支部书记、教授、研究行导师,《中国科技史料》编委。从事中外地理学史、地图学史以及中外地图交流研究。出版的著作有《中国古代地理学史·测量与制图》、《彩色挣图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中国古代地图集》、(战国至元代》合作)、《中国 古代地图集》(明代,合用)、《中国古代地图集》(清代,合作)发表的论文有《九域守令图研究》、《扬子器跋舆地图及其图式符号》、《历史上北京的演进与北京城地图》、《中国与欧洲地图交流的开始》(合作)等四十余篇。提出的中国古代地图系统地使合作图式符号始于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的观点,被中外学界广泛引用。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奖二等奖,十佳优秀图书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年获首届郭沫苦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现在负责中国科学院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的编撰工作。
《经典常谈》内容简介:本书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
《看完就用的思维导图》内容简介:很多人对思维导图望而却步,认为这是一项费时费力且需要绘画基础的工具。市场上关于思维导图的书
瞬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起自先奏,终至晚清,截取历史上的精彩一瞬间,或奇人,或轶事,忠臣名将,才子佳人,乃至阴谋阳谋,典故杂谈,俱为一体。共分为:风范、节义、识...
帝国黄昏:1840-1911:大清帝国最后的一抹笑容和悲怆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关于晚清政治思想和学术文化的书,用了随笔的写法,可当一本晚清小史来读。关于晚清的著...
可知可用的华夏文明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华夏乌托邦的文明史;华夏文明的理想追求;华夏道学的理论方法;华夏文明的社会应用;华夏人格的精神复兴。可知可用的华...
上帝的魔法师-(上下册) 本书特色 在12800年前,一颗巨大彗星,进入太阳系,爆发成了无数颗碎片。其中一些撞击地球,引发了一场地球浩劫,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些...
明朝的三角困局 本书特色 一部明朝的历史,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穷的启示。因为,明朝的历史是汉人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的历史,是离现代*近的纯粹汉文化的历史。后世有...
史学理念与史家生存 本书特色 雷戈*的《史学理念与史家生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历史学的本质,历史知识的性质和特征,并对后现代史学的理论结构和思想局限进行了系统分析...
奇葩三国说 本书特色 这是一档“严肃”的历史脱口秀,三国人物在作者的奇葩解说中新鲜、逗趣、鲜活有劲,在笑声中学习坚持梦想和欢笑的能力!听侯文咏、蔡康永两大才子带...
手绘中国:成都城事绘 内容简介 《成都城事绘》是“手绘*国”系列图书的一本。从成都民俗、成都文化、成都美食、成都景致、成都人物、成都休闲等方面介绍这个美丽而又动...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本书特色 这本《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由漆侠,全书共四编二十章,内容包括:唐来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北宋初年文风学...
国家光影-开国元勋后人讲述往事与现实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通过寻找、探访隐藏在北京城宁静小院里的红色后人,记录他们平常而又不平凡的生活的书。这些人包括,陈昊苏、周...
寒山寺志 本书特色 江苏自古以来为人文绘萃之地,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充分地利用这份珍贵的上遗产,对于发展和繁荣民族新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
《国之交如何民相亲》内容简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世界是进步的还是可逆的?
上海往事上海摩登 本书特色 一帧帧旧影,带你重温往昔繁华;一个个名词,带你见证历史沧桑;一部大戏,气势磅礴,重现近代百年传奇;一本图册,轻盈雅致,悦读风华绝代老...
国宝流失之谜 本书特色 《国宝流失之谜》主要讲述了我国数件国宝文物流失与回归的传奇故事。泱泱中华,国宝无限,但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变中,有许多国之瑰宝消亡不见,或...
《论企业形象:如何成为受赞誉的企业》内容简介:在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企业形象作为不可替代
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 本书特色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值此非常时期,必有非常话语。本书以《世说新语》类似的体裁,截取自晚清、民国而...
中国小通史(第三册).两晋南北朝 内容简介 这套《中国小通史》正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国历史知识的读本。我想,即使不是青少年,文史爱好者也不妨读一读本丛书。比起洋洋几...
茂林风骨-图说魏晋南北朝 本书特色 本书采取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的方式,从人物、民族、政治、军事、士族、制度、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生活、交流共十二个方面将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