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溺爱

反溺爱

作者:[美] 罗恩·利伯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2019年3月

ISBN:9787508695969

所属分类:心理健康

书刊介绍

《反溺爱》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财商教育的亲子家教书。在今天这个高度物质化的世界,“钱”成为家庭中备受关注、无法回避的话题,但该如何跟孩子谈钱却仍旧让家长头疼。本书试图纠正一个认知偏差:家长以为钱很容易宠坏孩子,困惑如何教孩子花钱,不好意思与孩子谈钱,但其实钱是中性的,且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美好品格。本书为父母们提供如下指导:孩子的零用钱与培养耐心有关,孩子的工作与培养毅力有关,学会聪明消费与培养取舍的智慧有关,养成捐献习惯与培养慷慨的个性有关。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的美好品格,无论是自控、乐观还是坚毅,每个特质都可以通过财商教育来培养。
罗恩·利伯(Ron Lieber),《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你的钱》(“Your Money”)专栏作家,曾为《华尔街日报》专栏撰稿,也曾任职于《财富》、《快公司》等杂志。出版了三部作品,除本书以外,他的Taking Time Off(《忙里偷闲》)也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在畅销书作者的身份之外,罗恩还是一位犹太裔父亲。多年来他一直倾力研究儿童教育与财商启蒙的课题。他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通过采访、调研和在《纽约时报》撰写专栏及在脸书上与粉丝互动而积累的丰富洞察,创作了此书。

作品目录

作者的话
第1课
为什么要和孩子谈钱
第2课
如何开始和孩子谈钱
第3课
如何给孩子零用钱
第4课
如何让孩子聪明消费
第5课
如何不让孩子重视物质
第6课
如何和孩子谈捐献
第7课
为什么孩子必须工作
第8课
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多幸运
第9课
多少钱才够
致谢
参考书目

热门书摘

被宠坏的孩子有四个主要共通点,但不一定同时出现。它们分别为:很少分担家务或其他责任、没有太多行为与作息规范、父母或其他人给予了他们很多关注与协助、拥有很多个人物品。

回答这个问题相对简单,只要告诉孩子:“穷人买不起需要的东西,比如食物、衣服和药品。但这些我们都有,所以我们并不穷。”

我们要告诉孩子,是价值观帮助我们对人生的重大问题做出抉择。对一个家庭来说,这个观念非常珍贵,因为这关系到孩子会如何获得身份认同。价值观会驱动我们的行为,并让我们花更多时间思考,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很值得让孩子探索的课题。

告诉孩子家里的收入时,要提醒他们,在各种情形下,这个信息对交友都没有太大的价值。

零用钱应该有自己的用途,不该是一种工资,而是一种教育工具。

想办法学会延迟满足,是妥善使用金钱的关键。

虚拟家庭银行FamZoo的创办人比尔·德怀特(Bill Dwight)有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做法,他和孩子已经实行多年,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孩子对某些新的电子游戏感兴趣,就必须写出一篇短论文,解释为什么要买。至于平板电脑,他也会和孩子坐下来,一起算出能满足孩子需要的基本款要花多少钱。如果孩子要买某个更贵的东西,他会同意预付一笔钱,但接下来几个月,孩子要用零用钱来偿还直到还清。他没跟孩子收利息,因为他认为,每周看到零用钱被扣的痛苦,已足够让孩子吸取教训。

只要对拥有的事物心怀感恩、愿意与别人分享、在让自己最快乐的事物上理智消费,不管孩子比别人拥有得多还是少,都不需要感到羞愧。这对孩子来说就是金科玉律,对我们大人来说也是一样。

家长要鼓励孩子思考或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每个月必须花多少钱?我们如何选择要花哪些钱?如果还有富余,会有多少?我们存钱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早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用一对概念去判断:需要与想要。

在各种方法中,不应该包括用金钱来奖赏,因为它只是一种学习工具。

把钱花在能带来持久快乐与回忆的物品或体验上,才能真正获得愉悦。

让孩子学会为渴望的事物等待

无论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如何变化,他的金钱观都不会改变。

有一个鼓励孩子提出问题的好方法,就是称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问他们问题,最后把提出好问题变成一种习惯。

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在处理任何金钱问题时都是最佳解答。这个答案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这么问呢?”

要想让孩子更进一步地了解,就先问问他们心里猜测的金额,或是让他们上网研究,而不是直接给他们数字。

给孩子零用钱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他们的耐心。”

零用钱可以让孩子学习消费与储蓄,这是一种在成长过程中无法用其他方式习得的技能。对孩子的人生来说,这时候的孩子正处在一个风险较低的时期,即使犯错也不会带来太严重的后果。此外,给孩子零用钱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

但是当孩子还小、没有信用卡时,存一笔钱去完成一件大事或购买一个有趣的东西,仍然需要等待。耐心与孩子成年后的良好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关联。

耐心与孩子成年后的良好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关联。

有了一笔钱,就需要一套系统来存钱。拿我们家来说,我们会把零用钱分成三份,放在三个透明塑料罐子里,这三个罐子分别代表消费、捐献与储蓄。事实上,这是一种预算精神,像这样把钱分开,可以让孩子养成一个观念:有些钱可以直接花掉,有些钱要给比我们更需要的人,有些钱则要存下来,等以后需要时再用。

捐献也能培养耐心,即使是年龄小的孩子,也知道在罐子里放的钱越多,能帮助的人越多。把罐子装满再捐出去,孩子就会有一种目标实现的真实感。经常参与义工活动的家庭,也可以跟孩子谈谈做义工,因为捐钱不是捐献的唯一方式。

如果孩子可以拿出相当于2倍税额的钱存在大人这里,即30%的零用钱,就不但不用支付税款,之后还可以领到等额的利息,这样这部分存款就翻了一倍

至于何时才到银行开账户,让孩子自己决定,比如说,他们开始想为买车或交大学学费存钱的时候,就要把钱存在不能随便拿出来花掉的地方。

我们真正想让孩子买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应该禁止孩子的哪些消费?

让孩子认清“需要”与“想要”的界限

因为他不负责任而给别人带来不便,就要开始对他罚款。

我看到他已经有了热情,他把赚钱当成是可以解决问题的项目,而不是把时间卖给别人,一心只想赶快把工作完成。

现代社会物质非常丰富,我们常常对物品有太多复杂的感受与考虑。

孩子需要学习的是一种平衡,节俭也要恰如其分。

我们应该做到三件事:设定某些消费的指导原则,让孩子参考;示范几个聪明的消费技巧;通过某些家庭仪式,让消费变得有趣,但买的必须是真正有价值与意义的物品。

孩子学会简单的除法后,就可以开始让他们做一个重要的计算——计算快乐产出比。

先要求孩子预估一下,花在任何他想要物品上的每1美元,会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感受。

家庭惯例不一定都要与花钱有关,时常给孩子灌输要自我克制的观念也很有用。

共享本身依然是节俭又不错过精彩生活的一个原则:可以借,就不要买。这样就可以把钱省下来,去买能带来更大喜悦与更深刻回忆的东西与体验。

尊重自己的身体,聪明消费、注意安全,然后自己下决定。

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眼前的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或怎么知道我们有养出这种孩子的危险?

物质主义的人比较重视物品,而不重视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建构自己的生活与设定目标的方式方面,到底有多大的差异。

他们家更愿意把钱花在旅行或其他活动上,而不是别人可以注意到的财产上。

通常来说,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容易有生成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倾向。

举例来说,家长在做出安排时,应该让孩子处于中等偏下的消费水平上。

孩子至少应该学会为某些东西去等待,仔细考虑这个东西的价值,这样,在东西到手后,他才会好好品味与珍惜它

犹太教拉比

“如果你想要感到富足,只要数一数你已经拥有的用金钱买不到的礼物。”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