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史。假如[作者]打算这样写的话,书中就必然会尽*大可能地出现音乐史里过去有过、现在仍有的所有东西。它们依据音乐史学理论建立起来的传统。与近期极大地增多了的兴趣领域相符合。可是,这里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以通常意义上音乐史的期待为基准来评判本书,也许会数不清楚这儿所缺乏的一切。如果把本书叫做“音乐史中的章节”就会无可辩驳了,与习以为常相比,就什么都不成问题了:没确不完整的问题;但较佳的说法是:它会隐蔽起来。因为,本书实际上是根据观念和论文题目而被构想为一部音乐史,更精确地说,它被构想为音乐史的一种方式。
音乐史的对象是音乐作品,音乐史理解主要基于对作品的理解之上。本书作者认为,基于这个观念,一部西方音乐史只能从认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上来写。在这方面,他坚持“音乐有意义和内容”的观点,认为音乐的意义和内容决非音乐之外的东西,而就在于音乐结构本身(例如属七和弦解决到主和弦的进行就是某个时期西方音乐的“意义”,对这种解决的期待就是她的“内容”)。他在书中把音乐中诸多因素看作是一个个有活力的生命体,把乐音及其进行描述成仿佛小精灵鸣响着的嬉戏和玩耍,上演着一幕幕的音乐“戏剧”。本书对音乐史上几个特定现象中作曲处理及其引来的问题作了生动的描述和分析,通过分析达到了对西方音乐的本质及其历史演变的深刻认识。所以,这本书也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任何其他风格史、文化史的音乐史,也绝非枯燥的作曲技术分析,而是以“分析的音乐史”观念独树一帜地达到了音乐史理解的一部杰作。
本书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十五节“反思”。它们中断了音乐史叙述过程,同读者一起思索关于音乐史编纂学、音乐美学、音乐术语学的问题,还包括一篇自我介绍(反思之十五:我是谁?)。通过这些反思,作者把他对音乐史的体验及有关理论问题直接传递给了读者,让他们也参与体验和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这本书远远超出了传统音乐史学,是史学系统化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作者的文笔富于诗歌的韵味,时常运用同韵或同词根的词,达到有时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这使他的行文读起来极具音乐感,深受广大德语读者的喜爱。
音乐史编纂学中的传记方法来自实证主义哲学,以作曲家的生平遭遇和心理冲突作为依据,试图诠释音乐作品的意义。本书作者在评述一些作曲家时运用了传记方法,而在评述另一些作曲家时则回避了这种方法。在运用了传记方法的章节中。有的极具说服力(如认为舒茨的创作成就与他虔诚的新教信仰和多年在意大利学习音乐有关),有的却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如把布鲁克纳交响乐的“不适度”和“轰鸣”同他不谙世故的为人处世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在运用了传记方法的地方、也在全书对这种方法的取舍方面,出现了二律背反——传记方法在释义学上的悖论、如果运用传记方法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音乐史编纂者既可运用也可摈弃这种方法,那么,它就成了一种似是而非。本来在音乐史编纂学中,传记方法、传记主义是个有争议的课题,可是,在强调音乐史的主体理解的本书中,作者留给我们的这种二律背反更显得通向理解之路的崎岖。
本书为高要求但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读者而写。为此,作者舍弃了西方学术界的注释传统,德文原书中几乎没有注释。鉴于本书中文版读者的人文、文化背景和缺乏外语资料,如果译本坚持这种做法会适得其反地造成不理解。为了让中文读者能读懂这本书,译者为书中提到又不再详述的名字和概念加了大量随页译注——从人物生卒年代、音乐术语到西方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概念。它们也有选择性:人物生卒年代仅限于作曲家、音乐家、音乐理论家以及其他与音乐有关的人。附译注的术语、人名和书名通常放在本书**次出现之处,都尽可能在中译名后的括号中附上了德文原名。地名一律不附原文。另外,译者尝试把书中出现*多的“音乐”一词,按照德语词性译为“她”,至少能杜绝因使用这个词的代词时,由于中文没有词的性和格而可能引起的混淆,同时又保持与原文诗韵的风格一致。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音乐史。假如[作者]打算这样写的话,书中就必然会尽量大可能地出现音乐史里过去有过、现在仍有的所有东西。它们依据音乐史学理论建立起来的传统,与近期极大地增多了的兴趣领域相符合。可是,这里完全不是这种情况。以通常意义上音乐史的期待为基准来评判来书,也许会数不清楚这儿所缺乏的一切。如果把本书叫做“音乐史中的章节”就会无可辩驳了,与习以为常相比,就什么都不成问题了:没有不完整的问题;但较佳的说法是:它会隐蔽起来。因为,本书实际上是根据观念和论文题目而被构想为一部音乐史,更精确的说,它被构想为音乐的一种方式。本书独特之处是嵌入的十五节《反思》。它们特别适用于思索,中断描述而给作者机会仿佛领着读者,注视他并告诉我们正处于[音乐史的]何处,使他们意识到,究竟为什么我们想读、写、了解和从事音乐史?《反思》带领读者进入思考和书写的工作室中,与它一起探讨在此运用的音乐史编纂学处理方式和谈论音乐的方法指明西方音乐的现象转换处的标志。作为历史叙述的间歇点。同时,《反思》也给出一个立足点来仰观问题的那些方式——它们关心我们并未失去作为过去的历史,而仍想起历史;所有个别和一时发生的问题还陈述被改造了,它们基于其不受进间限制的效应而直接走向我们,并且属于我们。这篇序言提出了本书观念的主导概念是:体验和选择、调节于读者和现在的观点、现实化、接触以及反思。所有这些点共通的是强调书写的主观介入,然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因为传统方式的信条是严格客观,它首先把科学同其他界定开来。可是,科学不允许错误、谬误、出轨、任意和曲解,它们[在科学里]没有机会,但科学也许会容忍有人出来抵制作为*高箴言的所谓客观。
莫扎特 交响曲 朱庇特 C大调 K551 本书特色 《莫扎特——交响曲》这是莫扎特*后的一部交响曲,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优秀的器乐...
乔大壮集 本书特色 “白刘往往敌曹刘,邺下江东各献酬。为此题诗真绝命,潇潇暮雨在苏州。”一代词坛飞将。唐圭璋:(乔大壮词)遵古老之教,力趋拙重,不涉轻薄,于严守...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在本书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
中国戏曲概论 本书特色 曲也者,为宋金词调之别体。当南宋词家慢,近盛行之时,即为北调榛莽胚胎之日。乐府亡而词兴,词亡而曲作,大率假仙佛里巷任侠及男女之词,以舒其...
精评馆藏名作,点亮艺术之眼本册书就是对该馆精美画作的一次巡礼。意大利都灵的萨包达美术馆是全球最重要的国家艺术画廊之一。它
少年儿童电子琴高级教程 内容简介 本教程在《少年儿童电子琴初、中级教程》的基础上,通过由浅入深地学习40首中外通俗名曲,提高电子琴的演奏技巧,掌握多种便携式电子...
该书是《西方绘画大师》的其中一本,详细而全面的收录了美国肖像画大师萨金特的作品。萨金特肖像画的笔触光润细腻,线条流畅,描
《仲夏夜之梦》内容简介:本次译林新版莎士比亚戏剧集精选了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以及在国内知名度极高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暴
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 本书特色 本书收冯梦龙编述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民歌三种。《挂枝儿》《山歌》为作者当时所收集和整理,《夹竹桃》则是其拟山...
OneofthemostlavishlyillustratedcodicesoftheMiddleAges,the"BellesHeures"(1405-140...
前言本书不是讲颜色的。其实,我是在尝试探究一个叫做“白”的实体,以找到人自身文化所假定的感觉的那些资源。换句话讲,我是在
古典作曲家排行榜 本书特色 收罗广泛详尽、轻松易读、妙趣横生是《古典作曲家排行榜》的特色。《古典作曲家排行榜:古典音乐入门》所提供的基本情报包括: ■50位一流...
作者皮埃尔•罗森伯格(PierreRosenberg):其职业生涯是在卢浮宫度过的。在成为卢浮宫总馆长之前,他曾多年领导卢浮宫油画部的工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工作,数十年来,进展都较迟缓,但是近十几年,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不论广度和深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
作品目录上册 绪言 第一章 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四部和声 第二章 正三和弦的功能体系 第三章 原位三和弦的连接 第四章 用正三和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内容简介:“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
作为国内第一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是田自秉教授三十多年探索和研究的心血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工艺美
本书是美国著名中国现代美术史学者安雅兰1998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策划的大型展览“危机中的一个世纪:20世纪中国艺术中的现代与
吉他弹唱浪漫金曲 内容简介 为了给读者提供大量的演奏曲目,本书还精选出当前流行的曲目和欧美经典歌曲,这些曲目经过精心的编配,改编成吉他弹唱伴奏金曲,不论是对初学...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之一卷,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和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编辑、并分别以中文和英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