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

作者:界面文化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2019年7月

ISBN:9787521702309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14篇界面文化记者对国内“野生作家”的特稿报道。这些作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别的身份和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养活自己的写作,其中包括袁凌、于是、孙智正、朱岳等,他们在时下的文学圈声名鹊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他们自由而坚韧的写作姿态,展现了中国文坛多元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界面文化是隶属于界面新闻APP的子平台,其内容涵盖文学、社科、历史、艺术、古典音乐等多个文化面向,既有行业纵深,又有国际视野。它是目前国内文化原创平台中的佼佼者,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文化原创内容。界面文化力求做到有深度、有趣味、有思想,努力启迪和引领新一代热爱思考、不止满足于眼前生活现状的中青年读者再多向前“走一步”,或许世界会因为这样多一些的思考,而开始变得不同。

作品目录

序言
1、赵松:人生是很容易乏味的,写作可以带来戏剧性
2、朱岳:写小说和哲学对我来说,都有一种解开谜题的心态
3、刘天昭:我怀疑自己投入社会生活之初,就是为了安心离开它
4、于是:文字裂变成两种,一种为了生存,一种为了存在
5、孙智正:我想成为一个永恒的作家,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作家
6、独眼:如果有一种小说叫丧小说,那可能是我的小说
7、袁凌:我没有一边书写苦难,一边遛着狗住豪宅
8、盛文强:写作是我的日常生活,随着岁月推移它将枝叶丰茂
9、常青:文学需要考验,一人分饰两角对我来说是最好的
10、杨典:我的理想是可以做一个无用的人
11、史杰鹏:猥琐是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12、康赫:论“野生”,我应该毫无悬念第一
13、胡凌云:很多东西在现实中实现不了,只能用文字去实现
14、顾前:像我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

热门书摘

公文写作上的严苛训练、追求客观,磨掉了他在写作中过度蔓延的自我意识,也逐渐使他脱离了自我迷恋式的写作状态,让他的“文青”的气质——神经质、敏感、强烈的自我意识等等都淡去了。

“文字与生命个体的触碰、黏附、交织与剥离,我对这个过程有着太多的感触了,是一种类似于梦去星散、天地苍茫的感觉。”

“反正那时候有的是时间,期待会令空间本身自然膨胀起来。”

中国小说大体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话本小说,一个是志怪笔记。话本的高峰是《红楼梦》,志怪笔记的巅峰则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后还有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也不错;孙犁晚期的《耕堂劫后十种》里的小说也有笔记体的线索,我也属于后面这条线索,而这种写法并不算主流。”

“人生是很容易乏味的,写作可以带来戏剧性。”

作家是比周围人更敏感地感知到时代所有东西的人,对于金钱、财富、权力应该都更敏感。

“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你会希望得到什么,你肯定希望要得到肯定,你想得到意义,你想得到价值,想摆脱绝望,但是后来觉得,这些其实都是很虚妄的东西。”

她陷在了不断的自我观看中,又不满足于感受像水一样流过,她想用语言把这些感觉拉出来展示,否则就觉得它们只是个影子。博客对于她来说,也是一种“试图理解人生、感知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的方式”。

如何承受生命里目睹的如此多的苦难?对袁凌来说,他从小就习惯了这种状态,他把它们看作是一种生活常态,那不是悲惨,而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像青苔一样卑微地活着的人,他们内心是安宁的。“青苔是有价值的,它有生命,不是死的东西,那种没有生命力的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东西,远比不上一个不那么干净但是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康赫看来,八十年代有种扑鼻而来的浪漫气息,而如今则是更加明朗的状况。相较之下,90年代比较模糊不清,灰蒙蒙一片。总体而言,90年代精神已经开始走下行线,但肌理的层次很多,都混合在一起,无法肯定简单的定论。这种复杂和微妙吸引着康赫。

“有人挖空心思要把真实拍得更真实,有人则喜欢把虚构拍得像纪录,我的工作并非与他们相反,非要把真实拍得像虚构,我只想说,一切真实均始于构造,就此而言,真实于我同时存在于虚构与纪录之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