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

作者:[美] 费正清[美] 小弗兰克·A.基尔曼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出版年:2019年8月

ISBN:9787513923095

所属分类:青春文学

书刊介绍

《古代中国的战争之道》内容简介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八位海外汉学家联袂聚焦古代中国的经典战役与战争思想!后浪·汗青堂系列 本书集合了八位著名汉学家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的细致分析,研究内容囊括了野战与围城、外征与内讨、御侮与平乱,起于公元前632年,止于公元1556年,跨越先秦、西汉、唐、宋、明各代,通过城濮之战、征伐匈奴、淮西之役、襄阳围城、鄱阳之战、土木之变、剿平倭寇等经典战例,呈现出经常被忽视的古代中国的军事风格和军事传统。
作者: 费正清(1907—1991),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小弗兰克·A.基尔曼(1914—1992),美国汉学家,华盛顿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莱德大学。
译者: 陈少卿,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作品目录

致谢
导言
中国军事经验的多样性
文与武:军事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官僚政治能在多大程度上遏制好战倾向?
内亚对中国军事史的影响
本书战例研究介绍
中国的战争之道
先秦战争的模式与诸阶段
战前准备
占卜
寻找可能的盟友
挑战
物质准备
情报与安全
公开决裂
兵戎相见:战争行为
战后
城濮之战
结盟
主帅
占据有利位置
战斗和余波
井陉之战
井陉战役的过程
井陉之战的分析
结论
汉武帝的征伐
汉武帝征伐概述
汉帝国的国力及其局限
军事扩张的背景
汉朝国力的来源
汉朝的人力资源和粮食供给
汉朝战略的基本要素
防御点与防御线
汉朝与中亚的关系
汉朝集中力量
战役指挥
统帅
兵员的征召与伤亡
补给和交通
战斗方式
征伐的结果
敌方归降君长的待遇
后世对汉武帝的批评
结论
藩镇抗拒朝廷:淮西之役(815—817)
中晚唐的割据藩镇——淮西
战争的准备
第一阶段,815—816年
第二阶段,817年
对淮西防御性质的假设
中世纪中国的城市攻防战
守城的准备
坚壁清野
后勤补给
人力动员
安全措施
武器与战术
传统兵器与器械
火药武器
略论战术
13—14世纪的三次围城战
襄阳,1206—1207年
德安,1206—1207年
绍兴,1359年
结论
1363年鄱阳之战:明朝开基的内陆水战
争夺中的战略要素
腹背受敌的朱氏政权(1360—1362)
南昌之围(1363年6—7月)
浙江的叛乱(6—8月)
朱军溯江而上(8月15—25日)
陈友谅南昌撤围(8月28日)
鄱阳湖水战(8月30日—9月2日)
大战落幕与陈友谅之死(9月2日—10月3日)
1449年土木之变
蒙古的兴起
宦官制度与1449年的战役
土木之变日录
蒙古人错失良机
明朝人未能吸取教训
胡宗宪平徐海,1556年
军事问题的性质
应对军事威胁的传统模式
前所未见的以日本为基地威胁中国的倭寇
1555年的东南防务
胡宗宪的难题与策略
1556年胡宗宪和徐海的较量
第一阶段
徐海来寇
第二阶段
深入内地
第三阶段
桐乡之围
第四阶段
退守海滨
第五阶段
投降身死
结局
结论
出版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