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索录(第二集)

创新求索录(第二集)

作者:李国杰

出版社:人民邮电

出版年:2019年8月

ISBN:9787115482419

所属分类:儿童文学

书刊介绍

《创新求索录(第二集)》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李国杰院士2008—2017年在《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院刊》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重要会议上的报告,反映了作者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战略咨询课题的成果。内容包括建设科技强国的路径选择,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的策略,以及关于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评议等。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和较详细的数据支撑,又有自主创新的经验总结,颇接地气。不仅适合大学生、研究生和科技人员阅读,还适合作为干部培训的参考书。
李国杰,1943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阳,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初回国,工作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所),1989年被聘为研究员,1990—2000年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2000—201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任中科院计算所首席科学家。1995年创建曙光公司并一直担任董事长(2014年曙光公司在上海证券所主板上市)。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算法、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科学论文100多篇,出版了《创新求索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报告》《Information Science&Technology in China: A Roadmap to2050》等文集和战略咨询报告。
长期从事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主持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和曙光2000/3000超级服务器,领导中科院计算所成功研制龙芯CPU,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次)。1994年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5年被人民日报等机构和大众评为我国自主品牌十大领军人物。
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七大代表。现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等职。

作品目录

内容提要
作者简历
序言一
序言二
自序
第1章:发展战略篇
建设信息科技强国的路径思考
对创新驱动战略顶层设计的建议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看新经济
数字经济引领创新发展
对“十三五”信息技术产业规划的几点建议
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意见
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人才
成绩要肯定,问题要讲透
科技体制改革
关键是制度设计
普惠泛在信息网络(U-ICT)体系
从DARPA的成功中能学习到什么
研究所如何做战略研究和战略规划
漫谈信息领域科研的目标与效率
第2章:技术趋势篇
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技术展望
信息科学技术的长期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战略取向
改变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
从几件奇闻趣事谈新一代信息科技
中国计算机技术与产业发展历程与展望
关于网络计算的几点思考
节能优先——信息系统设计思想的大转变
加强计算机系统研究的一些考虑
对通信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初浅认识
尽快制定数字进位规范
第3章:自主可控篇
关于我国关键信息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的几点意见
对发展自主可控基础软硬件的再认识
以军带民,发展自主可控的信息化核心技术和产业
努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基础软硬件产业链
打一场计算机产业的翻身仗
我国发展计算机技术面临的三大挑战
切实加强前瞻性研究
技术研究与企业创新
第4章:新兴产业篇
“互联网+”——新业态,新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潜心掌握核心技术,发展高端信息产业
“选对了”+“做对了”才能跨越发展
未来网络创新的若干思考
对北京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建议
第5章:云计算篇
“十三五”的信息化工作如何开局
应用为先,统筹规划——关于云计算发展策略的建议
关于云计算发展路径的思考
云计算发展趋势和对广东省委的建议
信息化是“五化”的归宿目标
第6章:大数据篇
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
数据科学与认知科学
对大数据的再认识
从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大数据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
政府数据开放与共享
关于城市大数据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对发展智慧城市大数据的几点建议
第7章:人工智能篇
人工智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重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基础设施
关于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的宏观战略思考
关于建立智能城市知识中心的设想
“生态文明”是建设智能城市的纲领性原则
第8章:人才培养篇
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
科技评价漫谈
学术道德漫谈
脚踏实地,不慕虚荣
认清国情、使命和责任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
信息科技的交叉与集成研究
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几点看法
如何建立一流归国人才特区
重视学术引领和技术传承——回顾中科院计算所风雨60年
深切怀念夏培肃老师
第9章:人生经历篇
叙旧论今话短长——回味306专家组和智能中心的早期活动
国有疑难可问谁——记北京大学1962级校友李国杰
悠悠岁月的启迪
不拘一格育人才
第10章:主编评语篇
人工智能到哪儿了
未来互联网向何处去
深度学习和类脑计算
计算机学科的建设与变革
大胆探索,问题导向
为发展开源软件做出更大贡献
人工智能路漫漫
网络科学:21世纪的元科学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任重道远
计算的力量
走出排名管理的误区
大学工程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成为优秀学者需要陶冶心灵
科学技术融合与学科发展
关于“打造顶尖计算机学院”的思考
量子计算探路艰难,前途光明
重视技术积累,营造科研传统
为构建协作共赢的云计算环境而努力
人工智能研究既要“顶天”又要“立地”
区块链技术的未来
关注人工智能研究的科技伦理
改变“头重脚轻”的学科现状
发展高端智能技术和产业
着力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通用性和自适应性
让高性能计算机开花“结果”
人工智能的三大悖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