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王权支配社会”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先秦卷”阐述并分析了先秦时期王权专制论的基本特征,“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宋元明清卷”则从不同视角揭示了王权专制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深化的过程。由书可知,君主专制主义贯穿中国政治思想史始终,是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基本主题之一。
本套书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经典之作、“刘泽华学派”立派之基,初版于1996年,在知识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2019年,值刘泽华先生逝世一年之际,为缅怀先生、重推经典,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重版该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修订版)》经近一年修订,由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葛荃教授、历史学院孙晓春教授联合校订,新增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代序一篇,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陈寒鸣教授《刘泽华先生生平学行》一篇,以及葛荃教授跋文一篇,总计约4万字,以导读“王权主义”思想精髓,纪念刘泽华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套书剔除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和分析工具垄断,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内部固有概念体系重写思想史,梳理了中国古代“王权支配”社会形成、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既为客观述史,也是在以中国古代独有的话语体系重新理解历史。
刘泽华先生试图解决为什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臣民意识、崇圣观念,几千年里没能发展为民主主义、公民意识和自由观念这一历史重大议题。该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话语体系不同的新的思想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向内自省,向外洞察,获得对中国政治思想传统在社会历史各时期深远影响的新的理解。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四章 百家争鸣与政治理性的发展(节选)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扉页翻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至战国时代,一种极为奇伟的景象便会展现在面前:思想理论界犹如峰峦竞相争高,随着一个大师的出现,一种思想便被推向高峰。这个时代究竟有多少思想家?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目看,诸子之作约近百种。用“百家”形容诸说林立,早在战国已经流行。《庄子•秋水》说公孙龙“困百家之知”,荀子称诸子为“百家之说”;至西汉,司马迁称诸子为“百家之术”。此后遂成习惯,一提到诸子百家,人们自然就想到战国的学海。
……
流派之争和派内之争,把无数问题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到各个领域,上论天,下论地,中论万物、人事,纵论古今。因此,他们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以《荀子》为例,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涉及的问题却相当广泛:讨论哲学的有《天论》《解蔽》《正名》《性恶》《非相》等篇;讨论政治学的有《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礼论》《乐论》等篇;讨论经济的有《富国》等篇;讨论教育的有《劝学》《修身》《不苟》等篇;讨论军事的有《议兵》等篇。另外,全书讨论了伦理道德,有些篇还论及了自然科学、史学诸问题。荀子为了论战,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的。每篇有一个主旨,篇名与内容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是中国古代划分社会学问为不同学科的开创人之一。
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百科性又促进了对事物的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百家与百科相激,于是对每个问题都能少者数种,多者十余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
这个思想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结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伟大创造。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形。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为什么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家? 这首先需要从那个时代说起。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动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过去的一切该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现实该怎样生活? 需要人们创造。历史的车轮要向哪里转动?需要人们预测。数不清的问题一齐摆在了人们面前。一句话,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 百家争鸣便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个原因是,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当时每个诸侯国都面临着如何妥善解决内政与外交这两大课题,都面对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任何僵化的传统,如门第、名分等都无济于事,唯*有效的东西便是合乎时宜的谋略和政策。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就可能转为劣势。斗争不仅是物质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物质力可以由少数人垄断或控制,智力却是无法垄断的。君主们拥有物力,却不一定具备智力。在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当权者可以把知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在多元的、动荡的、竞争的时代,抛掉知识才智就意味着毁掉自己。当时许多统治阶层人物对人才智谋的作用看得很清楚。一次,齐威王与梁惠王会晤。梁惠王问齐威王:有明珠吗?齐威王说,没有。梁惠王诧异地说,我的国小,还有十颗光照数十丈的明珠,齐国那么大怎么能没有呢?齐威王说,我的明珠与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为明珠。由此可见人才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各国争着招揽人才,有的下令求贤,有的重金收买。百家的兴起正是适应了智力竞争。他们中的多数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干世主”。
形成百家争鸣的再一个原因是,当时政治空隙比较多,知识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自由驰骋。这并不是说当时有什么开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诸侯国林立,便于知识分子在各国间迂回,便于自由讨论问题。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认识深化,三者之间既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又是递进关系。有思想自由而有百家争鸣,有百家争鸣而有认识深化。认识深化程度是人类智慧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
认识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不同观点与见解之间的相激,即挑战和应战。认识领域不存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局面。认识的天性之一就是“犯他性”。犯他而后才能有新见。犯他不可避免地要有“破”。“破”与“立”是一个相反而相成的过程。先秦诸子之间既有公开的对阵、指斥、无限上纲,又有娓娓细语的辩析。有的针对整个学派,有的则仅针对个别论点。在争鸣中并不都是壁垒分明,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人废言者有之,弃取并行者亦有之;有的学派意识很强,有的则全然把学派抛到一边。总之,在争鸣中没有裁判员,自己就是认识的上帝。战国诸子相激到什么程度,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察:
**,没有任何一个论题是神圣不可批判的。先秦诸子究竟提出了多少论题,谁也没有做过统计,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不管哪种理论都没有获得人人共尊的地位。任何理论都是可以讨论的;信仰者有之,但却不是必须的和规定的。儒家对仁和礼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又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旗帜。可是在道家看来,仁与礼却是造成人世祸害的根源。《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仁、礼与“道”是对立的,是破坏“道”的恶果。《庄子》认为仁礼这类东西不属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那些好事的圣人(非道家所称的圣人)制造出来的。“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仁礼之兴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它既是人的桎梏,又引起了人的互相猜忌;既可怜,又可悲,更可恶,以至作者发出这样的谴责:“虎狼,仁也。”(《庄子•天运》)“夫兼爱不亦 迂乎? 无私焉,乃 私也。”(《庄子•天道》)法家中的某些人是有限地主张仁、礼的,不过也有人,如《商君书》的某些作者把仁、礼比作虱子、蠹虫,主张加以灭绝。总之,在战国,找不到任何一种理论是不可以再认识,不可以再讨论和不可以批判的。
第二,没有不受到批判的权威。在争鸣中形成了流派,也出现了权威。孔子之于儒家、老子之于道家、墨子之于墨家、李悝之于法家,几乎均处于权威的地位,孔子与老子甚至还有点神味。孔子就自称:“天生德于予。”子贡称颂孔子:“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子张》)他认为孔子如日月,谁要说孔子的不足,只表明自不量力。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自生民以来,未有(及)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然而,由于当时许多派别存在,这些人完全是可以讨论和批评的对象。一个看门人批评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式的理想主义者。这还是客气的,《庄子•盗跖》的作者把孔子视为“伪圣人”,对孔子进行了全盘否定和批判。孟子除对杨朱和墨子的理论进行批判外,还斥之为“禽兽”理论家。
诸子互相激烈的争论把认识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在理论上互相批驳、点名道姓,争鸣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深化。争鸣中也出现“偏激”现象,什么是偏激? 很难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偏激”是与“中正”相对而言。在对社会的认识中,既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中正”,也就无法判断何为“偏激”。大致说来,把一种理论观点推向极端的做法可算之为“偏激”。“偏激”是争论中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为了彻底阐述某种理论难免出现的现象。另外,论战双方批判对方时,常常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经过对方之手,也会把某种论点推向极端。还有,在同一学派内部,为了争正统,也常常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视为异端,异端也多半与偏激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
时人分辨正统与偏激,其目的在于取消偏激。笔者在这里谈偏激不是简单地要提倡偏激,而是要谈谈偏激在深化认识中的意义。
认识*好沿着直线深化,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从来不存在这种认识。人类的认识从来都是在曲折和多样化中向前推进。从认识过程看,偏激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深化认识所不可缺的形式。因为只有偏激才能把一种思想和理论以极端的形式彻底地表现出来。偏激是冲破认识上平稳局面的一种做法。偏激本身或许有缺,但它又是人们选择中正认识的坐标之一。没有这种坐标,也就显示不出中正的意义。中正与偏激是互为参照物的。偏激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它可以是一种深化的理论,正像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根据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为了批驳这种有一定根据和道理的偏激之论,那就应提出更多的根据和道理,所以偏激之论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之一。
区分中正和偏激,如果是为了进行选择,是完全必要的,对认识也是有益的;如果区分的目的是想取消偏激之论,如我们的先人那样,其后果并不会太好。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设法把某一学说定为一尊,其结果不仅桎梏了思想,也使自己失去了选择和应变能力。
如果战国百家争鸣没有偏激之论,那么争鸣也不可能那样深化,也不可能那样多姿,具有聪明才智的士也不可能获得迅猛发展。
刘泽华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所提出的“王权主义说”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以他为核心的“刘泽华学派”是继“侯外庐学派”之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又一个有着鲜明学术个性的史学流派,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镇。
中国雄师第二野战军:名将谱·雄师录·征战记 本书特色 《第二野战军(1945-1949战争纪实修订版)》讲述二野解放战争之初,部队转战山西、河南、山东等地,接连...
《当幸福来敲门(青少版)》内容简介:本书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梦想、坚强、自信、思考、智慧、友善、挑战和创新八个方面,以
知识政治论 内容简介 现代社会是知识一社会。当代状况下真理与价值、知识与权力的张力,凸显了知识一社会的政治特征。本书从政治哲学的元视角,通过对政治发展的知识基础...
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十三世纪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属宋末元初断代史研究。书详细阐述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宋朝与元朝之间的军事斗争与...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 本书特色 《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编著者杨敏。《当代中国学术文库:爱国主义语境的话语重构》运用积极话语分析理论和韩礼...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 本书特色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本书特色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大北营附近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东北的武装侵略。东北军的...
《20岁的生活方式,决定30岁的打开方式》内容简介:本书是北大美女学霸、“沙拉女王”小令君写给所有年轻人的成长激励之书。每个人
古代地中海和中国关系史研究 本书特色 公元六世纪之前,中国中原王朝對地中海世界的瞭解非常模糊,傳說盛行。大部份傅就竞出諸中國人自己的想像。這表明當時中國人對地中...
2015-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国务院研究室调研成果选 本书特色 国务院研究室作为国务院决策咨询服务机构,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深入开展调查研...
《Python+Superset:商业智能数据分析与实战》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实际案例深入介绍了基于Python的开源商业智能工具Apache Superset
首届国会:美国政府的创造(1789-1791) 本书特色 诗一般的语言讲述美国政治体制构建的曲折故事 精彩呈现宪法条文背后改变历史的激情与冲突首届国会上弥漫的吵...
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全纪录-全三册 本书特色 全景式纪录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多视角图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人民将要在伟...
诺曼底登陆-二十世纪著名战役 本书特色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迫使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腹背受敌的困境,彻底粉碎了德军企图调兵转...
新四军征战日志 本书特色 新四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的战斗历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历史中的重要篇...
明代状元奇谈·明代状元谱 内容简介 本书分明代状元奇谈和明代状元谱两编。上编包括夺魁百怪,早年传说,官场风云诗联佳话,生活琐语等;下编介绍了明代科举制度等。明代...
具海根(Hagen Koo),系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学教授,曾编著《当代韩国的国家机器与社会》等较有影响的书籍。
《处处有音乐》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乐评人、资深乐迷辛丰年于1999—2005年间谈论音乐的随笔结集,此次在原版基础上增补《中乐寻踪
戴维·毕瑟姆,英国社会学家,英国利兹大学荣休教授。毕瑟姆教授对韦伯、米歇尔斯、马克思主义以及法西斯主义颇有研究,而且他在促进民主和维护人权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大参考 本书特色曲爱国、王永生编*的《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大参考》收录了冷战时期世界各地较重要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奠边府之战、第三次中东战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