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狂热粉丝”,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好奇宝宝”,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费解”的“学院派”,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
1.一部庞大又别致的灯塔“纪录片”,精心筛选了*早的灯塔、*孤独的灯塔、迄今服役*久的灯塔以及因“命途多舛”而闻名的100多座世界*有名的灯塔,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你将发现,每一座都很“有料”。
2.400余幅高清设计手稿、珍贵照片与画作,令你一睹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建造发展的真实全貌。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
3.灯塔何以长久地吸引着你我?翻阅本书,将更多的灯塔,列入你的待去清单。
4.简明易懂、不失风趣的语言风格,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序章
埃迪斯通灯塔的故事
1695 年的平安夜, 开往英格兰西南部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的“永恒”号(Constant)商船在埃迪斯通礁(Eddystone reef)触礁沉没。这次海难虽不幸却毫无意外可言。埃迪斯通礁位于德文郡(Devon)海域,自古就是航海人谈之色变的险区,那里礁石嶙峋,在海面上却几乎不见踪影,好似锯齿埋伏在翻滚、盘旋的海水中。没有人清点过那里到底沉没了多少艘船。甚至,从大西洋驾船进入英吉利海峡的船员有时为了避让埃迪斯通礁,而面临在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或法国北海岸触礁的风险。先前,普利茅斯港的商人已经得到王室允许,可以在埃迪斯通礁建一座灯塔,却找不到愿意前往这种禁地承建灯塔的人。海上礁石建灯塔,在当时根本没有先例。
但是,不幸的“永恒”号商船碰巧有一位非比寻常的船主。亨利·温斯坦利(Henry Winstanley,1644—1703)出生于英格兰东南部的萨弗伦沃尔登(Saffron Walden),是一位敢作为、有抱负的企业家,对机械装置有着非凡的天分。他将自己在埃塞克斯(Essex)的家改造成了一座公共游乐园。游客“出手大方”,就为体验一下里边的鬼影幻象、捉弄人的椅子、哈哈镜,以及一架安有发条装置的管风琴。他在伦敦还有一座名为“水厂”的乐园,核心项目是一个带水龙头的大桶,里边能流出各种不同的饮料,而且同一个水龙头,游客点什么饮料,就出什么饮料。温斯坦利还精于雕刻,曾监理奥德莉庄园(Audley End)的装修工作——那是国王查理二世的一座行宫,也在萨弗伦沃尔登。他一生精力充沛,富于进取,所得利润都投入到五艘商船中。“永恒”号是这五艘中第二艘在埃迪斯通礁沉没的,**艘在同年早些时候沉没。受这接踵而来的灾难刺激,温斯坦利站了出来,要将灯塔建到这危险的礁石上。
从1696 年夏天开始动工,这座灯塔建了4 年。*初,这项工程似乎愚不可及。礁区中唯一一块可支撑建筑物的礁石是个斜坡,坡面约半个网球场大小。为了施工,温斯坦利和他雇用的工人每天要花6 个小时从普利茅斯划船到这块礁石,回去又要再划6 个小时。**年夏天的全部劳动成果就是在这块片麻岩上用铁镐凿出一圈石洞共12 个,并在里边插上了长长的铁条。在他撰写的《造塔纪事》(Narrative of the Building)中,温斯坦利哀叹工程进度之缓慢,因为“礁石实在太坚硬了,由于潮汐或天气的原因,能在上面施工的时间又太短,而它与海岸的距离也远,有许多次都划到这里了,却根本没有落脚的地方,白费了力气”1。
第二年夏天,依靠那一圈铁条,礁石上建成了一个圆柱形石座。但是,将大块花岗岩运到工地的辛苦工作曾被一次意外遭遇打断。当时,英国正与法国交战。1697 年6 月25 日,一艘武装民船袭击了灯塔工地,绑架了温斯坦利并将他作为俘虏带回了法国。接着,他又被带到太阳王路易十四跟前,后者试图用利润丰厚的职位引诱他。在被拒绝后,这位国王大度地下令将这位工程师送回工地好继续他的善举,并高傲地宣称法国“与英国人交战,却不与人性为敌”。
第三年从头至尾进度都很快。基本架构完工后,就有了挡风遮雨的地方,工人们可以住在工地上,也就能投入更多时间施工。不过,住在上面却一点也不舒服。在夏季天气*糟糕的时候,他们与陆地完全失去联系。正如温斯坦利所记载,有一次,“整整十一天没有任何一艘船能够靠近我们……大多数时间,我们全身上下几乎湿透……”2。但是,灯塔建起来了。眼看着一座八角形建筑从石座上拔地而起,*后高达18 米,顶上是一间玻璃窗环绕的灯室和一个只起装饰作用的锻铁风向标。1698年11 月14 日,温斯坦利点亮了灯室中的60 支油脂蜡烛。他不是个爱谦虚的人,断言这座灯塔将“永远屹立于世界艺术珍品之林”3。
麻烦马上就来了。灯塔点亮后整整5 周,温斯坦利都被猛烈的风暴困在这座礁石上。这段经历表明,他低估了灯塔将会经受的攻击。当时,巨浪完全盖过了灯室顶部,彻底抹去了亮光,整座灯塔也令人担忧地摇晃着。
…………
功成名就后,史密顿又在英国各地建了运河、桥梁和港口。事实上,他是土木工程行业的创始人。此外,他建的灯塔的存世时间还超过了塔下的那块礁石。到19 世纪70 年代,在屹立了一个多世纪后,这座灯塔的结构仍然坚固,但是塔基下的礁石由于海浪侵蚀,形成了一个空洞。结果,不得不在旁边的一块礁石上开建第四座埃迪斯通灯塔。新的灯塔由工程师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s,1826—1898)设计,于1882年点亮,直到今天依然矗立在那里。它的身旁就是史密顿的灯塔残留的塔基,塔身已经被重新立于普利茅斯崖(Plymouth Hoe),成为一处纪念馆。它代表了一段值得存世的历史,因为正是史密顿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追随他的脚步去建造灯塔的人。他的工作为之后发展了一个半世纪的全球海上灯塔系统奠定了基础。
R.G.格兰特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作家。他已出版《海战3000年》(Battle at Sea: 3,000 Years of Naval Warfare)、《1848:革命之年》(1848: Year of Revolution)、《飞行:百年航空史》(Flight: 100 Years of Aviation)等多部著作。他还是英国独立电视台《影像中的二十世纪史》栏目(ITV Visu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的重要撰稿人。目前在伦敦定居。
《分心的优势》内容简介:☆ADHD领域百万畅销书《分心不是我的错》作者25年后的又一重磅之作,带来前沿研究及革命性新疗法。☆ADHD
胡汉民自述 本书特色 胡汉民是现代中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倚重的助手,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孙中山尝论其曰:“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求于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
《千字文:双语版》内容简介:本书仅用一千个字,就对中国传统天文、地理、历史、伦理、教育诸方面进行了介绍,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清末教案(第四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 内容简介 全书由两部分组成。**部分选自法国外交部的《外交文书》(俗称“黄皮书”)中有关中法教案交涉的外交文件。其中主...
武汉会战亲历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武汉会战之亲历记录。在上海沦陷、南京弃守之后,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中国人民要保卫...
《帝国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的作者从介绍世界历史上各帝国衰落的过程开始,从呈现上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状况入手,抽丝剥茧似
《米开朗琪罗与教皇的天花板》内容简介:文艺复兴艺术殿堂,西斯廷礼拜堂穹顶壁画的故事。米开朗琪罗在四年之内克服了所有障碍,创
本书以北宋前期对辽作战为研究对象,从战略思维与文化、战役法、战术传统等层次分析宋辽战争中的成败关键。系统借鉴当代军事战略
历史学家茶座-2009 第四辑 总第十八辑 本书特色 七八个人编成的小组,是学习的基本单位。从文化知识来说,组内一些人完全有资格担当另一些人的老9币,但在思想和...
山居存稿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2011年中华书局版为底本,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将竖排繁体改为横排简体★ 收录关于魏晋南北朝史论...
《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内容简介:卢那察尔斯基一生著作门类繁多,范围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教育、科学、外交、宗教、建筑、文艺
百弊放言-图文版.足本珍藏 本书特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过本书,您一定能有不一样的心理感观和收获。旧中国的...
《大数据专业英语》内容简介:本书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特点、市场、技术、分析、应用,还专门讨论了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热
《跨文化研究(2019年第2辑/总第7辑)》内容简介:本书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组织编撰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其主旨是瞩望
提起王沪宁的名字,中国学术界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沪宁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代政治学研究生,他在政治学界是一位有影响的人
前言第一部分博士论文和政论文章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献词序言目录第一部分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
五代十国《五》:力挽狂澜 本书特色《五代十国-力挽狂澜》讲述了盛唐隆宋之间,帝国迷失了方向,社会已面目全非。从末唐时代,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历经五代割据...
统治的热望(修昔底德笔下的阿尔喀比亚德和帝国政治) 本书特色 “修昔底德注疏”以修昔底德《战争志》笺注体汉译本为要,辅以西方学界研究修昔底德的精深之作,以助益于...
本书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模最大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