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的会馆文化,介绍了会馆的兴起、会馆的作用和类型。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始设于明代前期,迄今所知*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嘉靖、万历时期趋于兴盛,清代中期*多。会馆在清末逐渐衰落。
适读人群 :大众影响几代人的历史入门读物,大家为大家写的小小书。
若单从字面解释,《广雅》曰:“会,聚也。”《说文解字》曰:“馆,客舍也。”简单说,会馆就是寄寓、聚会的场所。历史学家何炳棣对会馆是这样解释的:“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他异乡城市所建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推进业务的场所。”《辞源》的解释是:“同籍贯或同行业的人在京城及各大城市所设立的机构,建有馆所,供同乡同行集会、寄寓之用。”这两个解释都很准确,但还需要进一步申说。设立和使用会馆的人,一般为同籍贯者,或是同行业者,或是同行业兼同籍贯者。同籍贯者,即同乡。所以,同籍贯者设立的会馆被称作同乡会馆,同行业者设立的会馆被称作同业会馆。会馆不仅在京师和省会大城市中设立,许多府、州、县,商埠、繁华镇市、移民居处,也都设有会馆。会馆不仅供同乡之人集会、寄寓之用,还有其他许多功能。会馆是一种社团,是一种互益性的社会组织。会馆是民办的,是一种民间的自治组织。官员不代表官府所办的会馆,也是民间性质。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四《衙宇房屋》云:“汉时,郡国守相置邸长安,唐有进奏院,宋有朝集院,国朝无之,惟私立会馆。”此谓汉唐宋都有官办的供进京官宦下榻的馆舍,而明代没有,于是民间办起了会馆。可知会馆的民办私立性。设立会馆一般要得到政府的许可,并登记备案,这样可以得到保护。“会馆”一词,可以做三方面的理解:一、会馆是一种同乡或同业的组织;二、会馆是同乡或同业组织的机构及所在地;三、指会馆的馆舍建筑。传统的中国社会,人们的组合有血缘、地缘、业缘等方式。血缘的组合造就了家族制度,地缘和业缘的组合造就了会馆及公所制度。同乡会馆是典型的地缘组合,是以籍贯(乡籍)为本,以乡谊为纽带,建立的一种地域性团体。同业会馆则是以业缘(常兼地缘)为纽带建立的一种行业性团体。会馆一般都是按照一定地域范围设立的。其范围包括两种:一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立,一是按照某自然地理区域设立。前者占大多数,后者很少。按行政区划设立的会馆,包括省会馆、府会馆、州会馆、县会馆;按某自然地理区域设立的会馆,如关中、津南、贵西、粤东、湘西等区域所设立的会馆。因会馆常按某行政区划设立,故又被称为“郡邑会馆”。行政区有大小,会馆也就有了级别,省馆、府馆、州馆、县馆就是不同的级别。级别高的会馆,一般力量(财力、官宦之力等)也大;但有的发达区域的县份所建的会馆力量也不小,如江浙一些县级会馆的财力就不小。人们如果需要结为较大的会馆团体,那么一定是由在地理、语言、历史诸方面有共同因素的人士组合为一个大的会馆。如广州府的岭南会馆,宁波府的四明会馆,就是由一府之下的几县人士联合组成的。一省之下的两三府人士合组的大会馆,如广肇会馆是由广州、肇庆二府合组的,潮惠会馆是由潮州、惠州二府合组的。如果在某都会中,同省人太少,不能组成有力的会馆的时候,或同省人虽不少,但愿意组成更大会馆的时候,互相临近的二三省人便合组成一个大会馆,如云南、贵州两省人合组的云贵会馆,湖南、湖北两省人合组的湖广会馆。清代有人著文云:“京师之有会馆,犹传舍也。”传舍是古代的旅馆。这是认为会馆如同旅馆。这是不准确的。会馆的功能很多,住宿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会馆是同乡或同业组织,是这个组织的办事机构,而传舍则不是这样的。唐人颜师古注解《汉书·郦食其传》“传舍”一词云:“传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后人复来,转相传也。”可见传舍只是一般供旅人食宿的旅馆,而不是同乡或同业组织。会馆的命名,有八种情况:一、在“会馆”二字前冠以地域名称。这个地域名称,或是省府州县行政区的名字,或是某一自然地理区域的名字,前者如安徽会馆、福建会馆、绍兴会馆、潮州会馆、绩溪会馆,后者如关中会馆、津南会馆、贵西会馆、粤东会馆、酉西会馆。二、在“会馆”前冠以行业的名称。如颜料会馆、药业会馆、银号会馆、梨园会馆。三、旗人设立的会馆称为八旗会馆。四、一些会馆并不直接称“会馆”,而是因性质、新旧等原因称为试馆、行馆、邑馆、老馆、新馆等,如云亭试馆、棚行会馆、山会邑馆、直隶老馆、泾县新馆等。但在众多会馆中,还是直接称为“会馆”的占绝大多数。五、以本省别称、地理位置、名胜等为会馆名称。如豫章会馆、山左会馆、山右会馆、河东会馆、酉西会馆、四明会馆、嵩云草堂(河南会馆)等。六、有的会馆称为“公所”。如绦行公所、糖饼行公所等。七、在“会馆”前冠以馆内所奉之神或神庙的名字。前者如文昌会馆、轩辕会馆、长春会馆。文昌是文昌帝君,轩辕是轩辕黄帝,长春是长春真人丘处机。后者如“万寿宫会馆”“天福宫会馆”“哪吒庙绦行公所”。八、以神庙代称会馆。会馆一般都设有敬神敬贤的神庙、神殿、祠堂。因馆人极尊崇这些神贤,故庙祠的名字常被作为会馆的代用名。如江西会馆又称为万寿宫,福建会馆又称为天后宫,广东会馆又称为南华宫,浙绍会馆又称为越中先贤祠,缝纫业会馆又称为轩辕宫,屠宰业会馆又称为桓侯宫,船帮会馆又称为杨泗庙等。民国时有一本《闽中会馆志》,序言推测说:会馆之名,起于会馆是专门为科考会试之人所设立的,是“会试之馆”,所以叫“会馆”。这个推测是不准确的。在历史文献中,名为“会馆”的处所,不一定就是本书所说的会馆。如乾隆时期《吉安府志》所记的青原会馆,就是一处专门讲学聚会的场所,而非同乡同业会馆。
李乔,1954年生于北京,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北京日报》理论部主任、北京日报编委。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政协委员。著有《行业神崇拜一中国民众造神运动研究》、《中国师爷》、《清代官场图记》、《文史抬荒》、《烈日秋霜》、《人在史中》、《战纸风雪》。
谨以此书送给: 你的同事,让他不再咬牙切齿 你的老板,让他不再如坐针毡 你的下属,让他不再提心吊胆 你的朋友,让他在饱受职场摧残后重获新生“让你...
阿姆斯特丹,一座同時融合瘋狂激進與傳統沉著的古老城市,它接納各種膚色、性向、包容各種思想、信仰。然而,這座城市如何成為歐洲、甚至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自由之都...
中华姓氏谱:袁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华姓氏谱中的“袁”姓分册。书中从该姓的源流、变迁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该姓氏的地域分布、走向趋势及其特点;姓...
城市季风【修订本】 本书特色 1994年初版的《城市季风》影响了一代中国人对城市的认知,它突破了“国家”的笼统观念,开启了地域文化和城际文化个性及特质比较的话语...
凝视山神的脸谱:神奇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被生活和苦难磨砺成艺术品的民族,他们在群山中雕塑的梯田,犹如山神的脸谱,优美而庄严,堪称世界奇观。天和...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 本书特色 该书配有大量的图片,制作精美,采用线性质纸全彩印刷,通俗易懂。通过大量珍贵的古代图像,对中国古代玩具和游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通...
文明-胡适文化讲演集 本书特色 《文明》收录胡适先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文化讲演,内容详尽充实,原汁原味地再现一代大师的讲演风采,还原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让...
手眼通天共社会-统治世界-2 本书特色 本书与《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承接紧密,从共济会的组织性质、共济会的符号体系、共济会的历史、共济会的目标及作用等不同...
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本书特色 王欣、傅璇琮编著的《中国古代战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的目的,希望读者通过书中所介绍的...
中国古代医学-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 本书特色 古代医学是以传统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伴随着以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
超文本写作论 本书特色 在《中国书籍文库:超文本写作论》中,作者何坦野“以考察文本的历史脉络为线索,以剖析交互式写作为契机,系统而较全面地对超文本写作的本体、协...
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 本书特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曾几何时,它不仅是农业活动的主要参照,也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节日风俗、生活宜忌、养生保...
唐代白话诗派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有:唐前白话诗人、傅大士生平、寒山、寒山的诗、敦煌佛教文献中的禅宗白话诗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 目录 **章 绪论第二章 ...
说多了就是传奇 本书特色 时代更迭,风云变幻,从“大人先生”到 “革命同志”,旧与新纠缠,长与幼错位,阳春白雪与疾风骤雨碰撞。本书讲述了身历大变局时代的知识人的...
中国地域文化上下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3月1版1印★ 涵盖960万平方公里,既从宏观上详述整体,又从微观上分剖细部,系统、详实地...
一九九一-一九九三-《读书》十年-(二) 本书特色 关于《读书十年(2 1991-1993)(精)》,关于扬之水和《读书》的十年,一切尽在这挑挑拣拣选出来的几十...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溜索·滑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传统交通习俗-车马 溜索 滑竿 内容简介 简介中国...
道家文化面面观 本书特色 人们期盼的21世纪,终于到来了。从时间的流动来说,本没有什么世纪的划分,也没有必要期盼什么新世纪。但是,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时间,才真正...
老北京趣闻传说 内容简介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六大古都之一。在浩瀚的历史长卷中,在北京这座城里发生了太多的趣闻,流传着太多的传说。城门牌楼、...
多功能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 本书特色 近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汉语应用得到长足的丰富与发展。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应用,互联网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日益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