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观教育通论

政治观教育通论

作者:王玄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20-02-12

评分:5分

ISBN:7040071134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政治观教育通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对政治观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作了准确和深入浅出的阐述。介绍了政治观的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及其发展、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以及对青年学生的政治观教育等等。本书适合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学专业和相关的法学等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党政干部自学和专业学习的读物。

政治观教育通论 本书特色

政治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对政治观教育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体系作了准确和深入浅出的阐述。

政治观教育通论 目录

**章 导论**节 什么是政治观一、政治与政治观二、政治观的性质第二节 什么是政治观教育一、政治观教育概述二、政治观教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三、政治观教育的研究方法第三节 政治观教育的意义一、促进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二、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建设三、维护政治稳定第二章 政治观的历史演变**节 古代社会政治观一、古代社会政治观的社会背景二、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观三、古希腊社会政治观四、古代社会政治观的特点和影响第二节 中世纪社会政治观一、中世纪社会政治观的社会背景二、从上帝出发说明政治三、中世纪社会政治观的特点和影响第三节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的社会背景二、把“权利”作为政治的核心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观的特点和影响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及其发展**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背景和意义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背景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要点与特征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形成的伟大意义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二、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观的发展第四章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节 邓小平政治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一、国际条件二、国内条件第二节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发展一、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建设举措三、创造了“一国两制”的政治模式四、阐述了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际政治主张第五章 政治观教育的内容**节 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一、阶级观二、国家观三、政党观第二节 民主观、法治观、权力观一、民主观二、法治观三、权力观第三节 群众观、民族观一、群众观二、民族观第四节 公民观、人权观一、公民观二、人权观第六章 政治观的结构与功能**节 把握政治观的结构一、政治观的内在结构二、政治观的互动结构第二节 发挥政治观的功能一、政治观的思想制约功能二、政治观的社会制导功能第七章 个体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节 个体政治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条件一、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二、政治制度的制约作用三、思想文化的指导和影响作用第二节 个体政治观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个体政治观形成的内涵及其与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的关系二、个体政治观形成的阶段及其主要特征第三节 个体政治观形成的途径一、教育二、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三、职业的追求和探索第八章 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节 政治心理的调适一、政治心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二、政治心理的分类三、政治心理的作用第二节 政治行为的引导一、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的基本模式二、政治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三、政治参与第九章 政治思潮与政治秩序**节 政治思潮一、政治思潮的特征二、政治思潮与政治观第二节 政治思潮与政治秩序一、政治思潮对政治秩序的影响二、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影响政治秩序的途径和方式三、政治秩序对政治思潮的作用第三节 政治思潮评析与政治秩序稳定一、政治思潮评析对政治秩序稳定的作用二、政治思潮评析的方法第十章 政治观评价**节 政治观评价的特点和作用一、什么是政治观评价二、政治观评价的特点三、政治观评价的作用第二节 政治观评价标准一、政治观评价的标准体系二、把握评价标准的原则第三节 政治观评价方式和途径一、政治观评价方式的类型二、政治观评价的途径第十一章 青年学生的政治观教育**节 青年学生政治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一、青年学生政治观的特点二、影响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因素第二节 青年学生的政治生活一、青年学生的政治组织与政治活动二、青年学生政治生活的特殊性三、青年学生的政治心理障碍与克服第三节 青年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和政治引导一、青年学生政治观教育和政治引导的重要性二、青年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三、青年学生的政治引导后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