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宏观中,颇见他奉行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新著四种——
《想象都市》,定价:55元
《记忆北京》,定价:49元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
《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目录
小引
上编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
不忍远去成绝响
——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
为何“文库”,什么“文学”,哪个“海上”
中编
风正一帆悬
——如何养育世界文化名城
保护才是硬道理
——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
“三足”能否“鼎立”
——都市文化的竞争与对话
六城行
——如何阅读/阐释城市
“城市”怎样“阅读”
——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
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
下编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作为学术话题的“京津”——《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序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附录:都市研究·香港文化·大众传媒
——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三人谈
小引 几年前,我曾谈及,不妨借“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参见《“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初刊《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收入陈著《读书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这某种意义上属于“夫子自道”。四个话题中,我谈“大学”成绩比较突出,有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大学五书”等;“图像”则有东方出版社的《图像晚清——》《图像晚清——之外》,以及三联书店刊行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也都颇见功力;“声音”则除了《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等单篇论文,暂时难成阵势。至于“都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小文章写了不少,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绩不理想。
虽然此前也偶尔涉及,但真正将城市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投入一定的精力,是从2001年秋天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才开始的。那篇根据这门课的“开场白”整理而成的《“五方杂处”说北京》,初刊《书城》2002年第3期及台湾《联合文学》2003年第4期,反响很不错;而2003年10月与王德威合作,在北大召开“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算是拉开了架势,好像真要大干一场的样子。遗憾的是,因兴趣广泛,加上能力有限,这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只做了四次(北京、西安、开封、香港),便难以为继了。也正因此,原计划撰写现代文人与都市记忆的系列论文,也就显得有头无尾。至于想借助“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那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我的城市研究,虽“创造无力”,却“提倡有心”。具体说来,就是《“北京研究”的可能性》(2015)中提及的十篇博士论文、五场学术会议以及四轮专题课。尤其是与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合作主持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影响颇为深远。这也是我不避重复,从《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及《刊前刊后》(北京:三联书店,2015)借来几则序言,组成本书下编的缘故。
我当然看重自家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的设想,也对《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等专论怀有深深的感情,但我知道,此书*值得夸耀的,还是“阅读城市”的姿态:“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我之谈论城市,比较有心得的,还是帝都北京。尤其是那种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徘徊于学界与民间、长枪短棒一起上的论述姿态,在《记忆北京》一书有更明显的体现。两书对读,就好像两个瘸子互相搀扶,或许还能走得稍远一点。 2018年12月11日初稿、12月30日改定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布尔乔亚:欲望与消费的古典记忆 内容简介 无论是从思想的解放,还是经济的繁荣来说,19世纪都可说是欧洲的黄金时代。在这辉煌百年中,它创造出人类社会文明不曾有过的...
语义关系与词库 本书特色 《语义关系与词库/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编著者M.Lynne Murphy。本书主要探讨词语之间聚合性的语义关系,比如同义关系、...
神奇故事 本书特色 《故事会》杂志是一本以发表故事为主的通俗文学刊物,连续推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具有广泛的传播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深受海内外广...
《遇见中国书法艺术》内容简介:《遇见中国书法艺术》是“遇见艺术”系列中的一册。本书介绍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源流
山湖清韵-颐和园匾额楹联浅读 本书特色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
迅風烈火。勢破千軍。「今天,你們就要把屬於自己的地方拿回來!」數百人質危在旦夕,王守仁率領「破門六劍」及廬陵義軍夜上青原山,強攻敵窟「清蓮寺」,與波龍術王一眾妖...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全二册) 本书特色 《中日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上下)》作者王晓平怀着对中日两国文学经典的尊重,开始了对两国间文学经典的传播与翻译问...
《朱家溍传》内容简介: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朱家溍在故宫博物院长期从事明清史方面的研究之作。他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
无官一身轻.谁解陶渊明? 本书特色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个风雨如晦的乱世,是政治上*混乱、社会上*苦痛的时代。就在这片混乱中,陶渊明用他喜欢的菊,...
古希腊罗马神话1:世界和众神的诞生 内容简介 古希腊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灿烂起点,经过漫长岁月的涤荡,抹去历史的尘烟,这些*脍炙人口,*富有生命力的神话依然代代...
标点符号用法90题 本书特色 《标点符号用法90题》由刘一玲著,为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不少人对于标点符号的重要性认识不...
繁體版10周年,終於等到──第一位台灣客人上門!她特地來店是為了吃哪一道菜?她在店裡獻唱哪一首台日都愛的懷舊金曲?原來她與某位常客有意想不到的關係!歡迎光臨,今...
「這是我自幼以來的夢想。從小我就不擅長扮演『人類』這種奇妙的生物,因此才會想要借助故事的力量,再一次重新邂逅並認識人類這種生物也說不定。」──《地球星人》繁體中...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 本书特色 《标点符号用法手册》对国家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的17种标点符号做了全面解读,其中特别体现了对2011年新国标中新修订内容的介...
思潮与学派--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曾发表过的学术论文27篇,专题只限于思想文化史方面。这些文章大致可分成五组:一组是对近代社会文化思潮...
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量翔实的原文资料为基础,勾勒出印度作家在价值层面上对中国文化的交流、误解乃至膜拜,为读者步入印度文化交流与对话...
教你看懂唐太宗与贞观政要 内容简介 发动“玄武门之变”,靠兄弟相残而取得帝位的唐太宗,如果背后没有时时刻刻鞭策他的臣子,怎能造就辉煌盛世“贞观之治”?唐太宗之所...
天津楹联述略 内容简介 《津沽文化研究集刊:天津楹联述略》值得称道的,首先是它的开拓性。楹联虽有千余年历史,涉足其中者既有硕学鸿儒,也有名流显宦,作家作品数量之...
《恋恋巴黎:“光之城”的浪漫地形图》内容简介:巴黎拥有大量隐蔽的、氛围绝佳的公园、艺术家工作室、咖啡馆、餐厅,以及一些自19
说字理解汉字 本书特色 《说字理 解汉字》:按规则识字 学得快 记得牢 用得准说字理解汉字 节选 《说字理 解汉字》根据传统“六书”造字理论,将所收汉字逐字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