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宏观中,颇见他奉行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新著四种——
《想象都市》,定价:55元
《记忆北京》,定价:49元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
《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目录
小引
上编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
不忍远去成绝响
——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
为何“文库”,什么“文学”,哪个“海上”
中编
风正一帆悬
——如何养育世界文化名城
保护才是硬道理
——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
“三足”能否“鼎立”
——都市文化的竞争与对话
六城行
——如何阅读/阐释城市
“城市”怎样“阅读”
——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
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
下编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作为学术话题的“京津”——《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序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附录:都市研究·香港文化·大众传媒
——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三人谈
小引 几年前,我曾谈及,不妨借“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参见《“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初刊《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收入陈著《读书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这某种意义上属于“夫子自道”。四个话题中,我谈“大学”成绩比较突出,有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大学五书”等;“图像”则有东方出版社的《图像晚清——》《图像晚清——之外》,以及三联书店刊行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也都颇见功力;“声音”则除了《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等单篇论文,暂时难成阵势。至于“都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小文章写了不少,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绩不理想。
虽然此前也偶尔涉及,但真正将城市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投入一定的精力,是从2001年秋天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才开始的。那篇根据这门课的“开场白”整理而成的《“五方杂处”说北京》,初刊《书城》2002年第3期及台湾《联合文学》2003年第4期,反响很不错;而2003年10月与王德威合作,在北大召开“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算是拉开了架势,好像真要大干一场的样子。遗憾的是,因兴趣广泛,加上能力有限,这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只做了四次(北京、西安、开封、香港),便难以为继了。也正因此,原计划撰写现代文人与都市记忆的系列论文,也就显得有头无尾。至于想借助“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那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我的城市研究,虽“创造无力”,却“提倡有心”。具体说来,就是《“北京研究”的可能性》(2015)中提及的十篇博士论文、五场学术会议以及四轮专题课。尤其是与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合作主持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影响颇为深远。这也是我不避重复,从《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及《刊前刊后》(北京:三联书店,2015)借来几则序言,组成本书下编的缘故。
我当然看重自家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的设想,也对《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等专论怀有深深的感情,但我知道,此书*值得夸耀的,还是“阅读城市”的姿态:“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我之谈论城市,比较有心得的,还是帝都北京。尤其是那种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徘徊于学界与民间、长枪短棒一起上的论述姿态,在《记忆北京》一书有更明显的体现。两书对读,就好像两个瘸子互相搀扶,或许还能走得稍远一点。 2018年12月11日初稿、12月30日改定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国宝档案3-书法 碑刻 石刻 本书特色 中央电视台知名品牌栏目《国宝档案》:讲述国宝曲折动人的故事;揭示国宝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国宝丰富玄妙的知识;展示国宝撼人...
古代与中世纪-西方文论经典-(第一卷) 本书特色 高建平、丁国旗主编的《西方文论经典》是一套 涵盖古代至当 代的西方文论选本,吸收了迄今为止我国 西方...
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2004/5) 内容简介 《语法的认识语义基础》研究的理论纲领是基于对认知功能语言学思想的借鉴、先贤成果的吸收、特别是作者自己过去研究经验的...
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题是后现代时期各种条件下的社会现代化。后现代条件下的现代化,这听起来像是悖论,但事实证明这是对当代社...
山海经(白话彩图珍藏本) 本书特色 《山海经》是一部可不信的地理文献。——郭璞《山海经》是[古今语怪之祖]——胡应麟《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方面的巨著。——刘秀...
成语故事 本书特色 成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结晶、语言精华,历经漫长的岁月变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劳动人民的口耳相传中,成语不断地产生、发展和演...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中华名言警句精粹 本书特色 本书共收中华名言警句1.2万余条,按人、事、物、社会、自然分类,小的分类达224项,内容全面,编排合理,检索...
语言问题八讲 本书特色 丁力编著的《语言问题八讲》分八讲考察语言所涉及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讲,探讨外部感知与内部感知、可感物质与不可感物质、显性思维与隐性思...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上下册) 本书特色《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是全球通史的奠基性杰作,以全球视野讲述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让你一本书了解人类文明和世界格...
怀疑的文化 本书特色 《怀疑的文化》编著者斯蒂芬·l.卡特.我们看到宗教信仰对世俗文化的影响之巨,可谓罕有出其右者,正如《怀疑的文化》指出的,美国人有一种根深蒂...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本书特色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5G仿真与评估方法》内容简介:5G网络系统将在网络容量、用户连接数上实现大幅提升,并基于网络可维护性、能效和用户体验等多个方
桥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万物简史译丛”之一。以在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现代桥梁的原型为例,解读了寄托在桥上的古人的思想,并追溯了桥所展示的传统技术的发展。读者放眼人...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的论文集,共收论文19篇。除了《虚词研究浅论》一文外,都是研究具体虚词的。作者对所研究的虚词的语...
中国古代名相-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 本书特色 为了让读者能够对中国的历代名相都有所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人物系列:中国古代名相》精选了中国历史上从夏商...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现代社会被视为货币转型时期。国家货币与经济政策成为这一时期的见证者,多样化的科技支付手段开始出现,新的金融工具诞生。货币一次又一次被...
精彩摘录陆臻发现他对这个国家的心情一直都在变。小的时候,她是伟大的;再长大些,她是崇高的;再大一些,她是落后的;再然后,
《《论语》英译与中华典籍对外传播策略探究》内容简介:本书旨在调查《论语》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并基于实证数据以及“
理论符号学导论 本书特色 符号学为当代人文科学*前沿的学术理论之一。本书由总论、语言符号学、一般符号学、文化符号学、跨文化符号学和学术理性主义五个部分组成。前四...
《一人饮》全面记录了当代知名陶艺家董全斌做陶、饮茶和思考的日常,高清呈现其百余幅代表作品,由李宗盛、杨葵作序推荐。在景德镇七年,董全斌推出了“九十九只杯”“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