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陈平原关于自己“都市研究”的文章结集。虽然他自谦“创造无力”,但其对将城市作为学术话题,却是“提倡有心”。他围绕北京、西安、开封、香港等充满历史纠葛和文化积淀的城市,或追问鲁迅的西安之行为什么没有写出《杨贵妃》,或探究张长弓父子的开封书写,或揭示叶灵凤、李欧梵两代香港文化人士的悠扬记忆……总之,在论文衡史中纵论古今,在都市现状中建言献策,宏观中,颇见他奉行的“人间情怀”。
陈平原新著四种——
《想象都市》,定价:55元
《记忆北京》,定价:49元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定价:55元
《学者的人间情怀》,定价:49元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目录
小引
上编
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
长安的失落与重建
——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
不忍远去成绝响
——张长弓、张一弓父子的“开封书写”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
为何“文库”,什么“文学”,哪个“海上”
中编
风正一帆悬
——如何养育世界文化名城
保护才是硬道理
——关于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思路
“三足”能否“鼎立”
——都市文化的竞争与对话
六城行
——如何阅读/阐释城市
“城市”怎样“阅读”
——一个人文学者的追求与困惑
看得见的“风景”与看不见的“城市”
下编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作为学术话题的“京津”——《三四十年代平津文坛研究》序
《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言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序
《都市蜃楼:香港文学论集》小引
附录:都市研究·香港文化·大众传媒
——陈平原、陈国球、李欧梵三人谈
小引 几年前,我曾谈及,不妨借“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参见《“现代中国研究”的四重视野》,初刊《汉语言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收入陈著《读书的风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这某种意义上属于“夫子自道”。四个话题中,我谈“大学”成绩比较突出,有北大出版社推出的“大学五书”等;“图像”则有东方出版社的《图像晚清——》《图像晚清——之外》,以及三联书店刊行的《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也都颇见功力;“声音”则除了《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等单篇论文,暂时难成阵势。至于“都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小文章写了不少,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成绩不理想。
虽然此前也偶尔涉及,但真正将城市作为一个学术话题,投入一定的精力,是从2001年秋天在北大开设“北京文化研究”专题课才开始的。那篇根据这门课的“开场白”整理而成的《“五方杂处”说北京》,初刊《书城》2002年第3期及台湾《联合文学》2003年第4期,反响很不错;而2003年10月与王德威合作,在北大召开“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算是拉开了架势,好像真要大干一场的样子。遗憾的是,因兴趣广泛,加上能力有限,这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只做了四次(北京、西安、开封、香港),便难以为继了。也正因此,原计划撰写现代文人与都市记忆的系列论文,也就显得有头无尾。至于想借助“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那就更是遥遥无期了。
唯一聊以自慰的是,我的城市研究,虽“创造无力”,却“提倡有心”。具体说来,就是《“北京研究”的可能性》(2015)中提及的十篇博士论文、五场学术会议以及四轮专题课。尤其是与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合作主持的“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学界影响颇为深远。这也是我不避重复,从《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及《刊前刊后》(北京:三联书店,2015)借来几则序言,组成本书下编的缘故。
我当然看重自家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来揭示“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的设想,也对《长安的失落与重建》等专论怀有深深的感情,但我知道,此书*值得夸耀的,还是“阅读城市”的姿态:“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
我之谈论城市,比较有心得的,还是帝都北京。尤其是那种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徘徊于学界与民间、长枪短棒一起上的论述姿态,在《记忆北京》一书有更明显的体现。两书对读,就好像两个瘸子互相搀扶,或许还能走得稍远一点。 2018年12月11日初稿、12月30日改定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大学何为》《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等著作三十余种。
中国古代书院 本书特色 陈薛俊怡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四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书院管理制度、名院名人...
《大国制造:中国制造的基因优势与未来变革》内容简介: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竞争优势究竟从何而来?有不少持负面观点的人
正红旗下 本书特色 老舍长篇小说代表作,文学绝笔。老舍从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
京族喃字史歌集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京族史歌》、《京族哈节唱词》、《京族传统叙事歌》等三部分,均是京族“喃字”书写记载。“喃字”意即“南国的文字”,是一种仿效汉...
中国古代节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中国古代节日》全面概括这些节日的主要仪式、习俗,深入探寻这些节日蕴藏的文化内涵...
新编小五经四书:娱书 内容简介 本书采撷了中国古代与琴棋书画相关的一些典型的篇目加以编译,希望在尽可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尽可能有助于读者在这些方...
★中华文化事典(2008/10)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事典收入中华文化史上切关民族精神之宏旨,体现中华文化之特质,影响国家民族之过...
恐惧的哲学 内容简介 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机、越来越严苛的机场安检措施、传染病疫苗的各种传。言……我们每天都在见证这个社会的恐惧。新闻永远在播报:*近又有一起发生...
中国古代玉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收藏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玉文化博大精深,不同时期玉文化的面貌也各不相同。对古代玉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国...
正体字回家-细说简化字失据 本书特色 从音、形、意诸方面剖析简化字的无理、荒诞与霸道。对四百五十多个常用简化字失据的解析,准确有力、 妙趣横生。识正体字,知传统...
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 目录 序绪论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之联系**章 汉字形义与民生用具**节 运斤成风,鬼斧神工——斤斧类汉字的字形字义一、郢匠挥斤——释“斤”二、...
中国古代寺庙 本书特色 寺庙和道观是世俗的宫殿。深山大川,超凡脱俗,是寺庙和道观选址的首要原则。虽然超俗,却又入世,它们凝聚着中国古典建筑风水的精华。寺庙宫观和...
长物志 本书特色 ☉现代社会的快速节奏和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疲倦而无从释放重负,而古代的文人雅士即使同样有时代困境与生活压力的挑战,往往也能从容淡泊,他们是怎样做...
民间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雄厚基础,是中华文化存在的现实表征和鲜活载体,它*能凝聚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本书从巴蜀风俗、民族民俗、节...
《共生:中国数字营销猛进史》内容简介:本书回顾二十余年波澜壮阔的中国数字营销历史,深入解读在新技术牵引下中国数字营销商业的
阿拉伯的中国形象 内容简介 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中国,千百年来,阿拉伯人始终以好奇和友善的目光注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瓷器之路”曾将中国和阿拉伯联系在一起。...
势胜学-肆 本书特色 “势”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有权力的人要“造势——用势——驭势”,无权力的人要“度势”“借势”“附势”,富贵之人担心“失势”,平...
比干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比干文化研究》由林宪斋主编,比干是殷代的“三仁”之一,为孔子所赞誉。比干的忠烈爱国,尤以“部腹挖心”而达到极至。由他的历史事迹...
「設計」如何讓生活過得更好?答案就在這29坪的所有細節裡。這是第一回,葉怡蘭敞開自家私宅,細膩書寫關於空間觀點、設計思維、生活美學,以及,關於家的溫暖點滴。「在...
先秦两汉医学用语汇释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的理论研究,二是对先秦两汉医学用语的微观研究,即对散见于先秦两汉医籍及其他文献中的医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