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本书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一身而几任,既是旁观的记者,又深深地卷入中国的高层政坛;既是外籍人士,又对中国内部事务多有参与,并与中国的政界、文化界的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活动与中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关系,是一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我院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所以她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去做。《绪论》是开宗明义之篇,包含研究意义、研究回顾和研究思路三个小目。作者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较大篇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回顾,既显示自己研究工作的起点,又为自己提出原创性见解奠定了基础;之后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中外关系史和史料等角度论述选题的研究意义,着重探讨了莫理循在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史中的活动及历史地位,以回答莫理循在中国20年如何认识中国、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这篇《绪论》是阅读本书的锁钥,也为本书及其作者确立了遵守学术规范的地位。纵览全书,尚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介绍:
首先,本书对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动态有颇为深入的了解,对前人的学术成果有评述、有判断、有批评,特别是对其中的学术源流有清晰的梳理,对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有系统的把握。在本书撰写期间,作者曾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一书,又推动国家图书馆引进了莫理循文件的缩微胶卷,并系统地参阅了相关时段的英文《泰晤士报》及与论题有关的各种文集、函电和档册等。此前,中西学者多有对莫理循其人其事的研究,但应该说,该书是迄今为止对莫理循的相关资料掌握得*为全面的研究作品。
其次,本书对研究对象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结论是建立在翔实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认为,“认识中国、实践自己的认识并试图影响中国,是莫理循在华活动的三步曲”。对莫理循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英国来说人,如何协调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此类“两栖”人物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引起后来研究者极高兴致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书做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对中国充满同情之心的英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他生活二十载的国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英双方都得到利益。然而当双方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则毫不犹豫地向母国倾斜,莫理循始终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其行事的基本原则”。应当说,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大量史料、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再次,注重发掘、利用**手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独到创新的观点,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也因此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史实真相,澄清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谬误和谜团。如莫理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中日“二十一条”向外界披露的真相,莫理循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莫理循在巴黎和会上的作用,等等,都多发前人所未发。
古德诺以一篇《共和与君主论》而留下百年骂名,所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要为古德诺鸣冤叫屈。袁氏另一个重要的外国顾问莫理循,则长期以来被史家忽略了。莫理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二十几年,并在这里成了有世界影响的记者,北京王府井大街曾被叫做“莫理循大街”,他本人也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或“中国的莫理循”)。北京女学者窦坤在合作翻译了莫理循的英文传记之后,又独立完成了《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这大概是**本研究上个世纪之交莫理循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专著。
莫理循在中国的职业记者生涯始于1897年,他留在北京的16年,正是中国变化*急剧的年代,一方面动荡不安,一方面又在腐朽没落的夹缝中露出了希望。他见证了六君子的头颅和热血,并亲身介入了对张荫桓的救援;他曾在东交民巷的交火中受伤;1902年他**次采访袁世凯就被吸引,他对当时的改革寄予厚望,认为改革可以把衰弱老朽的中国带入新时代。他在**时间向世界提供了许多独家报道,先是他以自己的方式鼎立支持袁世凯,再是袁世凯有意利用他作为大报名牌记者的特殊身份赢得国际势力的支持。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袁世凯的一颗重要棋子,他在《泰晤士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挺袁的报道、访谈,对西方列强的政策取向所产生的微妙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莫理循的重要性不仅是他留下了大量日记、书信、备忘录、照片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不仅因为他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局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时局、社会变革等方方面面的报道,成为国际社会认识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
窦坤,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北京的莫理循>、《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并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
国宝消亡之谜 本书特色 八乎其内,出乎其外。——郑孝燮文物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乃国之瑰宝。忠如同志揭示国宝之谜,功莫大焉。这需要更精深的学养、扎实的考证和非凡的...
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 内容简介 共和国史上那场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从文教领域首先发动的,清华大学作为高校的重中之重首当其冲。本书作者刘冰原...
西方的鑄字印刷術東傳,不僅全面取代中國木刻印書傳統,更深刻地影響百餘年來的書籍文化。直至十九世紀為止,中國人主要以木刻印
国史大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 中国史之开始虞夏时代、黄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时代、春秋战国之部等。国史大纲 目录 《国史大纲(上)》**...
徜徉在历史长河中:孟庆远历史小品集 内容简介 本书分“历史一瞥与断想”、“探寻与诠释历史奥秘”、“历史人物故事撷萃”、“人物生平与评说”、“编书的历史与在历史中...
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国内以及日本、韩国诸研究学者为2003年“章学诚国际学术研讨会”撰写的论文40余篇,对章学诚生平、思想与其学术的方...
国宝传世之谜 本书特色 《国宝传世之谜》讲述了*为世人耳熟能详但又难求甚解的几十件珍贵文物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传奇故事,如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享有&ldq...
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 本书特色 《风雨晚清(一个民族的百年涅槃)》由唐文立编著。1811年,内有忧,外有患,天朝大厦将倾。1840年,英国的坚船...
大清奇案冤案 内容简介 大清三百年岁月,能积淀下多少悬谜?君可知,天命汗王努尔哈赤是以哪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诛杀了手足兄弟?又可知,他那年轻貌美的大福晋是怎样被活活...
《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内容简介:依托巨大的市场,我国正在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共享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尤其自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
回忆徐伯昕-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本书特色 本书是追忆徐伯昕的文集。徐伯昕是卓越的新文化出版家,他是当仁不让的民主的鼓手、时代的木铎。贞刚的气质,保持到*后一着...
20世紀初頭,両大戦の深化とともに日本の入植は樺太・満洲・南洋へと拡大し,著しく増えた内地の食料需要を補完する体制を構築し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是《剑桥中国史》最后两卷中的后一卷(即第15卷)。它全面系统地叙
史记考索 目录 《史记》终于太初考《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史赞质疑《史记》序传质疑楚人建置考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书后汉初匈奴大事年表《史记》徐广本异文考证裴驷...
1938:1113长沙大火 内容简介 “文夕”大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而引起的,这场劫难的罪魁祸首是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军事当局战略失误,国民党湖南军政...
《祝你快乐勇敢》内容简介:本书选录国内外名人(包括爱因斯坦、鲁迅、泰戈尔、歌德、蔡元培、夏目漱石、波德莱尔、里尔克等)的演
读史管见 本书特色 《读史管见》全书三卷二十六篇,为清代著名女学者李晚芳所编选评点。此书书早在百年前就被传到日本刊行,而且一版再版,名声远播东瀛。安政三年(中国...
任乃强(1894-1989),字筱庄,四川省南充县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农业
英国国会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英国国会约公元九世纪时的*早起源,叙述到十九世纪末国会的发达时期,分为初创、成长、巩固、发达四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英国国会史 目录 ...
秦淮志 内容简介 《秦淮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以百里秦淮河为主线,上起源头,下至人江口,详细记载了秦淮河流域特别是十里秦淮两岸的历代才子佳人趣闻轶事和风物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