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的是于谦讲喝的心得和快乐, 讲中国人的传统美食: 豆腐香椿小咸菜, 鸡鸭鱼肉小龙虾, 煎饼烧饼打卤面, 柴锅炖鸡小火锅……又讲中国人吃的历史: 海盐井盐有啥区别, 柴火做的菜为什么特别香, 大闸蟹为什么叫大“闸”蟹, 拉面是怎么从浙江东渡日本风靡岛国的等内容。
各位好,我是于谦。
我小时候头一回喝醉,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那时候也没酒瘾,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后来喝酒也闹过笑话,有一回酒劲上来了,一扎接一扎、一扎接一扎,喝了大概二十扎啤酒,当天晚上还有演出,就是网上现在传的“郭德纲于谦车祸现场版《汾河湾》”。打那儿开始,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演出之前不能喝酒——你这不知所云了都,在台上没法弄!
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三五知己坐在一块儿,海阔天空这么一聊,感觉特对!当然,有条件的话也得吃着,吃着那就更放松了,口腹之欲嘛!谁都喜欢。颠仨炒俩,弄几个爱吃的菜,坐在桌子上一侃山,多好啊。
开场白:喝酒不是我的爱好!各位好,我是于谦。上回咱聊的是我的爱好--宠物。聊了聊养狗养马养鸽子,养蝈蝈儿、蛐蛐儿、油葫芦。有的朋友说,这不是你爱好,你的爱好我们都知道,郭老师台上说过无数回--抽烟、喝酒、烫头!也确实,这几年来,抽烟喝酒烫头,让郭老师在台上说得基本上就成了我的符号了,一提到于谦,谦哥,就是这三大爱好。其实在我自己看来,抽烟喝酒烫头不算我的爱好。咱一个一个说。抽烟,在我看来不算爱好,算癖好。并且严格地来说,还算是恶癖,因为抽烟对身体真没什么好处。喝酒呢,按我的理解,不能算恶癖,但确实算我的一种癖好。我自认为,喝酒还是给我带来一定的好处的,我也真的挺喜欢喝酒,但是一直到现在,我也不承认我有酒瘾!为什么呢?因为我喝酒是在享受喝酒的那份惬意劲儿,这是其一。其二呢,我是在享受跟朋友聚会的时候喝酒的那份融洽。因为人这身体稍微带点酒以后,兴奋状态能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时候,你的言谈举止啊、跟朋友的交流啊,都能踩在点上,能达到一种亢奋的、向上的、积极的那么一种状态,氛围特别好,尤其跟好朋友一起喝。我觉得这是喝酒带给我的独一份的享受。*早怎么对酒产生的好感呢?我印象特别深,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小时候住在北京的西城区,那个地方叫白塔寺,白塔寺附近有一条胡同,叫大茶叶胡同,这大茶叶胡同有意思。胡同的西口,那个地方叫宫门口,宫门口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小酒铺,方近左右的人都知道,我现在一提,老人可能都知道那个地方。我往那边去的时候,总能路过这小酒铺。酒铺不大,就三四张小桌,那时候我就看见有一帮老头,每天早上都到那儿去,来来回回还都是这些人。老头们早上去了,也不会要几个菜,光跟那儿喝酒,那时候人都没钱,也没有什么菜。玻璃柜台里,用短玻璃再打成小四方格,四方格里边大概半尺见方的小格,小格子里边放点儿开花豆、花生米,放几片粉肠,放点这个那个的小吃。但即便是这种小吃,那些老头也不买。他们到那干什么去的呢?就每天早上起来,洗完脸漱完口,吃点早点活动活动,奔这就来了。定个八九点钟,往这一坐,要二两酒。那时候都是散酒,没有说买一瓶搁这儿自个儿喝或者几个人喝的,都是散酒。我记得很清楚,一毛三分五一两。您说打二两酒,一个小瓷杯子正好搁满喽,二两酒两毛多钱。坐那儿,一喝就一上午,一直喝到中午,回家吃饭去。您问喝这二两酒,就什么?要是不打算花钱,就从家里头拿两瓣橘子,拿半拉苹果,揣几个花生豆,弄几个开花豆。好一点儿的,就在那儿要一份粉肠--这东西现在可能都没有卖的了,就是用肉汤勾芡、灌到肠子里边,实际上就是淀粉,但是有肉味儿。粉肠切薄片,搁在小盘里边,可能也就薄薄地码个三四片、四五片的。好的,也就要这么一份粉肠,算是在那儿花了钱了;不好的呢,就从自己家里带。我在那什么新奇的事都见过。我印象特别深,要是花生米、半拉橘子、半拉苹果,连这都没有怎么办呢?嘴里他喝酒辣啊!专门有人,就是为喝那酒去的,就什么呢?鹅卵石!到了那儿,要一小盘儿--酱油和醋不要钱,店里白给--从兜里拿出一个小布袋,小布袋里边四五块鹅卵石,把鹅卵石搁在小碟里边,倒上醋,倒上酱油,拿酱油和醋泡着这石头。这边喝着,那边拿筷子夹起石头来,放嘴里嘬嘬,再放回酱油里面接着泡,然后把这石头挨个都嘬遍了,再喝口酒,嘴里觉得辣了,再接着嘬--一分钱都不花,就花那二两酒钱,这是嘬石头。还有呐,我看见过嘬洋钉子的!什么叫洋钉子?就是秋皮钉,可能现在卖得都少了,以前的秋皮钉,上边的帽特别大,钉子尖上有五彩的光泽,是生铁做的。生铁淬了火它有咸味儿,咸腥咸腥的。拿一小布包包,带十来个钉子,倒到桌子上,嘬这钉子下酒!喝几口酒,嘴里觉着辣了,拿钉子往嘴里一嘬,生铁淬火的那咸腥味在嘴里这么一搅和,也算下酒了!--那时候都这样,都没钱。我还看到过一个*"有钱"的人,这个人,太可乐了!一进门,他那打扮……按现在的说法,这人穿的就是一个摄影背心--老北京话叫坎肩。摄影背心上缝的全是兜,家里给做的。那人到这儿,也是要二两酒,然后从这兜里掏出俩花生米,那兜里掏出半拉橘子,那兜里再掏出一个鸡爪子,这兜里又掏出什么东西,一摆摆一桌,自个儿搁那儿喝。小酒铺里的所有人就都看他--太有钱了!早上喝个酒,这么多下酒菜呐?那就了不得了,富豪!这是宫门口小酒铺,在大茶叶胡同西口。大茶叶胡同东口,斜着过马路,正好是西四北三条。我上学员班的时候,必须要穿过西四北三条,到西四那条街上坐车,那时候叫22路。正好,西四北三条口,也有一个这样的小酒铺。--您看,该着我这辈子喝酒!我就没有离开过这种氛围,从住的地方往哪边走都能碰上酒铺。说实话,我一直到现在也不欣赏他们那样的喝法,那叫酒腻子,喝得自己醉眼迷离、迷迷瞪瞪,整天沉浸在酒里,好像不喝这口酒就过不去了似的。我欣赏的是,他们每天坐在这儿,要二两酒,老朋友闲聊几句,不管吃点什么就点什么,这份惬意劲儿,这种慢生活的感觉。所以我现在落下一毛病,不管多饿,在电视里边看见谁谁跟那儿大排筵宴,嚯,山中走兽云中燕的,一边吃一边喝--看见这个,我一点喝酒的欲望都没有!反而是,像小时候看的老电影里,地主啊富农啊,支一小油灯,盘腿往炕上一坐,弄一小炕桌,昏暗的油灯下,一盘炒鸡蛋,拿荷叶包着两片猪头肉,坐那儿拿个小壶一倒,啧咂那么一喝--哎呀!凡是看见这种镜头,我非得自己弄二两喝一喝不可,绝对躲不过,太馋人了您知道吗!我**次喝酒是十三四岁,就在刚才说的宫门口这个地方。那时候也有补习班,我姨就带着我,到老师家去上补习班,单独上上小灶,给补补课。夏天,正热的时候,我们娘俩骑着车去,补完课骑着车回来,哎哟这一身汗!打宫门口那小酒铺路过,那儿正卸啤酒。那时候的啤酒不像现在,什么成瓶的,什么鲜啤,讲究点的什么国外进口的,没有。那时候都是国产的,国产的还不好弄,不是每个酒铺、每个卖酒的地方都有的。它也不是瓶的,也不是扎的,那时候叫"升"的。一升,塑料的,往这儿一蹾。看那儿正卸啤酒,他们拿那一三〇的大罐子,用管子往里边倒,罐子外面全是冷凝水,看着就凉!跟现在您在电视里边看着雪碧、可乐的广告似的,瓶上都是冷凝水,看着就那么凉快!我姨就说:咱们喝点,凉快凉快,进去也别喝汽水了,我看就这好,咱们娘俩要一升啤酒吧。那是我**次喝酒。我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一升啤酒是三毛七,我们娘俩要了一升啤酒,喝完回到家,睡了一下午带晚上。**次喝酒,就这么点酒量!所以到现在,我一直都认为酒量是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您说喝没喝醉过?您要问这话就外行了,一看您就不喝酒!喝酒的人哪有没醉过的?只要是经常喝,就经常醉。我印象特别深,还是上学员班的时候,也是这年龄段,十三四岁、十五六岁,一帮孩子在宿舍里闹腾。其实那时候真的一点酒瘾都没有,但是就看老师不让喝,那咱们来点儿呗!都是小孩儿,而且那时候觉得喝酒也不用就什么菜,有点东西嘴里有嚼头就行。不知谁提的头,说喝酒就咸菜特别好,说看见人家喝酒就的那种老咸菜,农村那种在屋外都晒成干了、外边还挂着盐粒儿的咸菜,喝酒才香!几个人越说越高兴,那时也确实没什么钱,买不起什么菜。买了两瓶酒,那酒叫玲珑,玻璃瓶简装的,还挺好喝,也不贵,我印象中是四块多钱一瓶,买了两瓶。也不知从哪儿找了一块老咸菜--那时候我们旁边也都是种地的,不知谁上人家那儿要了一块。白天买两瓶酒,搁宿舍里藏着。晚上九点以后,熄了灯,老师检查完宿舍,以为都睡了,也就回家休息去了。我们几个人,点了根蜡,把酒打开,就跟那儿喝。您想想,我们是三个人,两瓶白酒,作为十三四岁的孩子,这酒量可不易了!而且他们俩喝得少,我自己干了得有一瓶多。喝完酒,晕乎乎的,也聊得差不多了,也夜里头一两点了。您想想,肚子里空着,什么东西都不垫,就这一瓶多白酒、几口咸菜,晚上睡觉能舒服得了吗?小孩儿嘛,睡觉也死,也沉,白天又练功又疯跑的也累了,倒那儿就睡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恶心,就在昏昏沉沉、半睡半醒间,开始闹腾、出酒。我自己还不知道啊,一边吐着一边就躺在床上睡了。反正第二天早上,据他们说,闻着屋里怎么那么大酒味啊?!原话是这么跟我说的:"一睁眼,谦哥,你知道当时看你,什么感觉吗?一张单人床上,就你穿着一小裤衩在那睡觉,上面还支着蚊帐,就觉得雾气腾腾的--里边一个清蒸乳猪啊!"您想,还有作料在身上呐!我也不知道怎么起来的,晕乎乎地洗个澡就回家了,连课都没上,床单被褥都是哥们儿拿去给洗的。那一次醉得是一塌糊涂,可能是我印象当中**次烂醉如泥,什么事都不知道,按现在说就叫断片了。喝酒就是这样,喝的时候特别高兴,喝多了以后就都赌咒发誓"我再也不喝酒了!我要再喝我就是……",但等酒醒了,养了两天胃也舒服了,看见酒还想喝!这东西就那么奇怪。这说的是小时候。慢慢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喝酒就越来越冲。我觉得喝酒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激发年轻人争强好胜的心。斗酒嘛!平常挺蔫儿的一个人,喝了酒以后,他冲劲就上来了,开始较劲,跟谁就得干,就得碰!年轻人一般也都想在大人面前展现自己,通过这么一种方式,宣告自己已经成熟了,借着酒劲展现一下自己。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
于谦,中国铁路文工团相声演员,德云社成员。1982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学艺,在校期间曾跟随相声名家王世臣、罗荣寿、高凤山、赵世忠学习,1985年拜师石富宽先生。199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影视导演系。2002年起与郭德纲合作表演相声至今。
《Redis设计与实现》内容简介:本书全面而完整地讲解了Redis的内部机制与实现方式,对Redis的大多数单机功能以及所有多机功能的实现
悦读生活 内容简介 《悦读生活》主要分为书道、书境、书缘和书痴四大部分,主要收录了《对我影响□大的几《悦读生活》》、《读书有什么用》、《乐在其中》、《春天不是读...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全集-05 本书特色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此篇是三毛*受欢迎的作品,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
李欧梵,1939年生于河南,后随家迁台湾。1970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哈佛大学等,现为哈佛大学东...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
《遗产》内容简介:善于以长篇小说编织人性史诗的菲利普·罗斯在1991年意外地出版了一部纪实作品。视线凝聚的焦点,不再是广阔的社
人海闲话-海豚书馆-058 本书特色 傅芸子已经很少为人所知,但是他的成就是不该被我们遗忘的。傅芸子博学广识,是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研究家和民俗学家,同时著有《正...
余光中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海风的苦涩,游子的辛酸,乡愁那悠悠的哀愁,你听到了吗?当海风掠过时飘洒下句句经典,你能嗅出其中那缕缕无奈的悲愁吗?余光中经典作品 目录...
《大客户战略》内容简介:从经营维度出发,构建大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企业业绩突破性增长。谈到大客户开发管理,貌似每个
宋词三百首诵读本 本书特色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宋词三百首诵读本》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中的一种,依据通行本编排。“中华诵经典诵读行...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系蓬莱阁丛书之一,是已故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的一本鼎力之作。它发轫于1931年,正式出版于1944年,集朱先
核电员工最后遗言-福岛事故十五年前的灾难预告 本书特色 我不是反核运动家。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在核电厂工作。我遭受了一百次以上的体内辐射污染,得了癌症。我曾经畏惧...
日记作品集:灰色笔记 本书特色 这部《灰色笔记》是从作者1918年至1919年的日记中精选而成的。它与其说是一本私人日记、一部反映家族历史的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
「詩王」卡雷姆作品集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首刷附贈限量設計詩卡不斷流逝的時間不斷漂洗我與世界的愛情本書由比利時文化部、作家協
钻石婚杂忆 内容简介 我和我老伴邓懿1938年结婚,到1998年整六十年,恰恰是一甲子,也就是所谓的钻石婚纪念。朱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卷六中曾说:“夫妇偕老...
枉然的柔情 本书特色 他高贵、深思、偏于忧愁的灵魂在这温柔但又不陷入多愁善感的诗中忏悔,这痛苦的分析唤起了读者一种忧郁的同情。由于他迷人优美的诗句和娴熟的技巧,...
顾城可以被认作从一九六八年他十一、二岁时起正式开始写诗。当时革命的声音响彻中国大地,而顾城却好像一直听着另外一种声音,他
一杯闲.半生愁 本书特色 叶倾城,情海浮沉多游历,煮字疗饥兼疗伤。 本书为她的散文集《一杯闲半生愁》,主要收录了《当好人爱上好人》、《祝你幸福》、《正面是壹,背...
谈美 本书特色 本书是美学大师朱光潜35岁时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是其经典代表作《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和早期美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朱光潜以感性的文笔和理性的精神,...
灯火阑珊处 本书特色 透过翻检沉睡的档案资料,沈慧瑛女士挖掘出一批民国文化名人的心灵隐秘与趣闻逸事。随着一件档案、一则日记、一通家书的重见天日,那个时代的轮廓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