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作者:[清] 李渔 著,黄天美 注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出版年:2020-07-01

评分:5分

ISBN:9787550809581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闲情偶寄闲情偶寄前言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十七世纪李笠翁的着作中,有一重要部分,专事谈论人生的娱乐方法,叫做《闲情偶寄》,这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闲情偶寄》以其贴近生活的丰富内涵,自问世以来便广为传播,李渔的名字也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李渔(一六一一-一六八〇),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他于明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八月初七出生于江苏雉皋(今如皋),从小就在卖药行医的父亲李如松、伯父李如椿身边度过。十九岁时父亲去世。明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二十三岁的李渔回到家乡浙江兰溪,从事科举考试。二十七岁考取金华府庠,此后两度赴杭州参加乡试均以失败告终。明清易代之际,浙江到处兵荒马乱,李渔从此绝意仕进,不再去应考。清顺治初李渔曾避乱山中,后来又到金华同知许檄彩署中当幕僚。顺治三年(一六四六)秋天,清兵攻破金华,李渔的住处被焚毁。他回到兰溪,不久建成伊山别业,在乡间过着隐居生活。顺治八年(二八五一),喜欢郊游应酬的李渔卖掉伊山别业,来到杭州,以卖文为生。大量的作品创作于此时。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李渔又从杭州移家金陵(今江苏南京)。在金陵期间,李渔除了继续刻书卖文,还经常外出“打抽丰”奔波于京师、陕西、甘肃、福建、广东、山东、湖北、安徽等地,交际达官贵人,谋取生活之资。他自己说:“二十年来负笈四方,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上都门故人述旧状书》)直到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李渔又携全家移居杭州,在朋友们的资助下,建起了层园,过上稳定的生活。康熙十九年(一六八〇)正月十三日,李渔病逝,安葬在方家莲花峰九曜山之阳,钱塘知县梁洽湄题写墓碣“湖上笠翁之墓”。

闲情偶寄 内容简介

《闲情偶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论及戏曲理论、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触及到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清代文学家李渔是著名的才子与“玩家”。《闲情偶寄》也堪称是明清小品文中较富盛名的一种。《闲情偶寄》以轻快的文风,表现了当时文人蓄声伎、好歌舞,游山水、筑园林,嗜茶酒、谙美食,着蓑衣、披僧袍,读闲书、作雅事的追求自然与惬意的生活。

闲情偶寄 目录

序一 尤侗
序二 余怀
凡例七则
卷一
词曲部上
结构** 计七款
戒讽刺
立主脑
脱窠臼
密针綫
减头绪
戒荒唐
审虚实
词采第二 计四款
贵显浅
重机趣
戒浮泛
忌填塞
音律第三 计九款
恪守询韵
凛遵曲谱
鱼模当分
廉监宜避
拗句难好
合韵易重
慎用上声
少填入韵
别解务头
……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止忧第二计二款

闲情偶寄 相关资料

闲情偶寄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和美学家。他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他一生著述丰富,著有启蒙读物《笠翁对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