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作者:史卫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07-01

评分:5分

ISBN:978720816506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内容简介

公元1276年,即(元)至元十三年,可能是中国历目前常常被人忽略但又有着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蒙古军队挥师南下,偏安已久的南宋朝廷灭亡,在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这是中国大陆抢先发售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而且这次统一进程把云南、西藏和西域也划入中华版图,如此范围广大的统一,在中国历目前也是抢先发售出现。
面对统一进程中很为关键的一个年份,作者将1276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广阔而又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中的另外一番景象。除了具体的战争过程,本书重点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政治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这些各色人等,在1276年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关键年份,上演了种种令人长叹、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元史、战争史及中国古代史爱好者采用纪实的写作手法,生动描绘大一统所引发的社会巨变及众多历史人物面貌。
·本书聚焦于元至元十三年,即公元1276年,这一年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但却是元朝统一进程中*为关键的一个年份。就在这一年,蒙古铁骑挥戈南下,一路摧枯拉朽,兵锋直指临安,南宋君臣在忧虑和恐惧中或妥协或抗争,却终究无法抵挡统一的浪潮,偏安已久的南宋政权*终灭亡。
· 作者以纪实的写作手法将这一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连缀成篇,在残酷而激烈的战争过程之外,描述了由社会变革带来的种种冲突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涉及众多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军事、经济、行政、宗教等方面的政策。书中先后出现了近300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历史人物,皇帝、重臣、将军、义士、宫女……在这个有着宏大历史意义的年份,他们演绎了种种令人长叹、或悲或喜的个人命运。
·本书写作手法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以时间线为脉络,把一个看似平凡年份发生的大事依次叙来。作者利用自己的深厚学术功底,生动勾勒出众多历史人物面貌,挖掘出史书记载以外的另一番景象。本书既能让读者获取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又具有相当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深刻剖析元代各项制度,解密其缘何成为**个少数民族立国的大一统王朝。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历史轨迹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诸多举措,这为他的“武功”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创造了两个“**”的纪录——中国大陆首次出现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结束了长达五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大江南北再次重为一域;首次把云南、西藏和西域划入中华版图,建立起疆域空前广阔的大一统帝国。在本书中,作者从元代的军事、经济、行政、宗教等政策入手,条分缕析,以小见大,对忽必烈成功的奥秘进行了剖析。与此同时,也在文末指出元朝统一之后,看似政治鼎故革新、经济欣欣向荣,但已经暴露出权臣大权独揽贪污腐败、百姓分等级治理民心向背的巨大弊端。使读者能够对这个充满动荡和冲突,同时也酝酿着新的社会因素的时代获得更为宏观而全面的了解。
史卫民教授*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自1994年后首次再版,并新增序言。
·作者史卫民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元史和制度史专家,撰写并出版了《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元代社会生活史》《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元代大都上都研究》《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等一系列元史研究的著作。本书曾于199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是“中华文库”系列中的一本,有着不错的口碑,数十年间却没有再版过。本次再版对内文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核实资料,纠正了一些知识性错误,并增加了新版序言。新序言主要介绍了六种类型的大一统论点,对元朝时期的人如何认识大一统做了进一步说明,揭示了大一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政治符号,同时还引发了当时思想、认识甚至是学术的重大变化。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目录

新版序言 001
作者序 027
楔子 029
**章 北喜南忧 035
正月初一 大都 037
忽必烈举行隆重的元正受朝仪式
正月初一 潭州 054
元军克城,南宋守将李芾全家自尽
正月初一 临安 060
南宋君臣求和不成,元军兵临城下
正月初一 吐蕃算木多 071
大元帝师八思巴遥祝忽必烈早成一统大业
正月初一 大都大明殿 077
元宫廷举办气派非凡的“诈马宴”
第二章 江南易主 083
正月十八日 临安 085
宋室降元,向元军献出传国玉玺
二月十一日 临安 094
元军入城,着手建立新秩序
二月至三月 原南宋辖地 101
部分南宋军队拒不投降,坚持抵抗
第三章 武功与文治 107
二月二十五日 大都 109
忽必烈离开大都城,北上避暑
正月至二月 沙州 119
西北蒙古宗王禾忽叛乱,被迅速平定
正月至二月 善阐 129
赛典赤在云南提倡“文治”,初见成效
第四章 北上与南下 137
三月至四月 临安至上都 139
亡宋君臣在元军押解下,从诏北上
三月二十四日 通州 148
文天祥等历尽千辛万苦,逃脱虎口
三月至四月 临安 154
为维护统治,元廷实施一系列禁令
四月十八日 江西龙虎山 160
道教正一道天师张宗演应召北上
第五章 国破伤心时 163
五月初一至初二 上都 165
亡宋君臣向元太庙礼拜,朝见忽必烈
五月初一 福州 180
逃亡中的南宋益王赵昰登极,改元“景炎”
第六章 兴学与修历 183
六月初六 大都 185
太学生上疏建议加强儒学教育
六月十一日 大都 195
规模空前的修历、测天活动投入运作
六月十五日 大都 202
忽必烈下令设局修史第七章
第七章 正气歌 209
八月十三日 扬州 211
元军处决南宋守将,淮东战火熄灭
六月至八月 四川 216
宋军反攻,解重庆之围
八月初七 大都 220
忽必烈下令征讨西北叛王
十一月十五日 福州 225
南宋幼帝登舟入海,小朝廷漂泊海上
第八章 大一统 235
十二月三十日 大都 237
忽必烈免除江南苛捐杂税,并大赏群臣
尾声 大一统后的隐忧 247
附录一:南宋世系表 263
附录二:元朝世系表 264
附录三:至元十三年宋元主要高级官员小传 265
主要参考文献 288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节选

二月十八日(3月4日),祈请使团抵镇江。为了送招降诏书给李庭芝,阿朮命使团在镇江停留十余日,这就给文天祥脱逃创造了机会。但是,文天祥的活动时刻受人监视,一个姓王的元军千户一刻不离左右。在镇江脱身,只能走水路,元军为围困扬州,已把百姓的船只全部拘收;即使找到船,夜里出门也很困难,因为元人实行“宵禁”,禁止百姓夜间外出,每个街口都有骑兵把守,没有元军的“官灯”提在手里,休想通过。长江江面上,全是元军的兵船,连亘几十里,夜间在江中行船,更是危险万分。
文天祥立意要逃走。他知道一旦使团离开镇江,渡江北上,更难于脱身。他伺机与杜浒、余元庆商议了逃跑计划,并且准备了匕首带在身边,假如事情败露,就自杀殉国。元军对南宋宰执们的从人看管不严,他们可以自由活动,杜浒和余元庆等经常在外面活动,观看地形,寻找船只。余元庆的一位旧时朋友,这时恰在元军中管船,经元庆的游说,此人愿意密调一船,为大宋救回一名丞相。杜浒颇有本事,他不但找到了从文天祥住处到江边的近道,约定了带路人,还拿到了一盏“官灯”。二十九日中午,元军押送官突然通知祈请使渡江,贾余庆等人从命乘舟而去,文天祥推托有事同吴坚商量,第二天与吴坚一同渡江,好在未引起怀疑,否则整个计划就要落空。
夜色降临,文天祥装醉,骗得王千户离开。杜浒约好一块逃走的十二个人,二人已在船上。由于有“官灯”在手,又有人带路,所以文天祥等十人很顺利地到达江边;过街口时惊了拦街的战马,嘶叫起来,但是守卫士兵都熟睡未醒,有惊无险。但是江边约定地点没有船影,等了多时船也不来,急得文天祥要跳江自尽。余元庆涉水找船,终于把船找来,人们慌忙上船,逆江而上。小船在元军兵船中穿过,又得顺风,天明前文天祥一行在真州附近弃舟登岸,直奔真州城下,守城宋军将他们迎入城内。
文天祥能从千军万马中逃脱,真算是一大奇迹了。元人到三月初一(3月17日)才确信文天祥已逃走,在镇江城内搜索三天,毫无结果,只能处罚王千户等人。
真州守将苗再成见到文天祥,非常高兴。他告诉文天祥,*近有个樵夫砍开一株大树,树中生成“天下赵”三字,说明赵宋王朝还有希望,天将助我复国。苗再成建议淮西制置使夏贵与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在文天祥的协调下,摒弃前嫌,联手作战;夏贵可出军江边,虚张声势,作进攻建康之状,牵制元军;淮东诸军则同时并出,收复镇江等地,然后四面合围瓜洲,置阿朮于死地。如果此举成功,宋军就可以截断临安元军北归之路,歼灭元军主力。
文天祥认为此计大妙,中兴全赖于此,立即致书李庭芝、夏贵、姜才等人,希望他们依计行事。但是,苗、文二人不知道夏贵已经降元,这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月初二(3月18日)晚上从扬州传来的消息,使苗再成大吃一惊。李庭芝派人告诉苗再成,有人密报元人已指派一名宋丞相前往真州赚城,此丞相可能就是文天祥,应该尽快将其处死。苗再成难辨真伪,不忍心杀文天祥,乃于次日把天祥一行十二人骗出真州,关在城外,又命两个义军头目反复用言语试探天祥,想弄清他是不是奸细。文天祥慷慨陈词,甚至要自尽殉国,终于感动了二位头目,相信他是忠臣,并告以实情。真州是回不去了,二义军头目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前往扬州。
入夜,文天祥等至扬州城下,不敢进城。文天祥采纳杜浒的建议,准备暂避在乡下,然后寻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海下江南,去追随二王。但是余元庆等四人居然携金逃走,不知去向。初四,剩下的八人躲在一处半山土围之中,恰逢押送祈请使团的大队元军从旁经过,马蹄与箭筒撞击之声,清晰入耳。幸好大风骤起,乌云密布,山色昏冥,文天祥等人才未被发现。初五,文天祥等人再次遇险,几乎被巡逻的元军尽数捕去,所幸又是大风四起,元军只抓走一人,匆匆离去。
文天祥逃得性命,不敢进高邮城,因为李庭芝已传令淮东诸郡捉拿赚城奸细。文天祥被宋、元两方军队追捕,躲来藏去,终于找到稽家庄暂住,并由庄主稽耸于三月十一日(3月27日)派人送进泰州城。至此,文天祥基本脱险了。
三月二十四日(4月9日),文天祥泛舟至通州,恰闻元军正四处搜捕脱走的文丞相,元人的反间计不攻自破,守将杨师亮迎天祥入城。
近一个月来,文天祥等几个人穿行于宋元军队对峙的地区,蒙受不白之冤,无法取得宋人信任。他回归江南心切,又恐被元人捕去,好在似有上天相助,终于大难不死,又可得为宋臣报效国家。他的遭遇与那些被元军驱赶北上的祈请使、太学生乃至全太后、幼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天祥毕竟是文人,他用诗歌记述了这段艰难的旅途,并以《指南录》作为这些诗歌的总名。他把自己与北上宋人做了比较:
我作朱金沙上游,诸君冠盖渡瓜洲。
淮云一片不相隔,南北死生分路头。
公卿北去共低眉,世事兴亡付不知。
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哪个是男儿?

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 作者简介

史卫民,1952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历史系,198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85—1995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政府理论、公共政策、历史学等领域的研究。
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中国军事通史·元代军事史》《大一统:元至元十三年纪事》《元代社会生活史》《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生活长卷》等,与陈高华合著的《元上都》《中国政治制度通史·元代卷》《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中国风俗通史·元代卷》,以及与陈高华、杨讷、韩志远合著的《中国大通史·元代卷》。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