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美学史

唐代美学史

作者:吴功正著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69513196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唐代美学史 内容简介

本书将唐代美学放在整个美学长河中观照,改线性体例为立体结构,在多门类多范畴的分解综合中显示史的动态演变状貌,突破了纯编年体和作品自然性排列的做法。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使美学史成为碧波荡漾的活水一潭。

唐代美学史 本书特色

唐代美学史开山之作,一书囊括辉煌大唐的美学细节与全貌吴功正先生所著(唐代)美学史,颇具开拓之功,对传统研究确能注入新见。——傅璇琮 读《唐代美学史》,真有奔逸绝尘之感,穿穴史料,判断精卓,交游中无几人也。 ——程千帆 吴先生以文、史、哲、美多元并举的立体批评机制,激活了美学的感性内容,赋美学以生机色泽。其行文气势,或如春江浩荡,春花盛放,或如飞萤点点,七宝流苏,穷形尽相地描摹出唐代美学之无边秀色,亦给读者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张宗刚 匠心打磨二十余载,增删修订数十万字,全新呈现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唐代美学史》(修订本)是“美学史论稿”丛书中的一本,它阐解分析、总结论述了隋唐五代美学思想、美学理论以及审美创作成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历史,是一部全方位、纵深研究唐代美学的巨著。作者深入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诸门类美学底层观照分析,揭橥其延续与承传,差异和变动,还原了历史本体的风貌声息。

唐代美学史 目录

绪 言 唐代美学史概述 001**编 隋代美学史**章 隋代美学史状貌 023**节 六朝美学史与隋代美学史 023第二节 “斫雕为朴”的审美强制 026第三节 隋代美学的哲学基础:王通哲学 033第四节 文炀二帝、南北二方的美学比较 038第二章 隋代美学史地位 050第二编 初唐美学史第三章 初唐史学—美学 055**节 初唐“史学热”的动因及其概况 055第二节 史学—美学 057第三节 《史通》之史学—美学 062第四章 唐太宗李世民 072**节 社稷重于一切的价值观 072第二节 对文艺现象的审美阐释 074第三节 诗美评价 078第五章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 084**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的具体表征 084第二节 宫廷诗风与隐逸诗韵共时的美学史意义 089第六章 丽化与俗化的审美倾向 093**节 丽化与俗化的具体表征 093第二节 丽化与俗化的美学史意义 099第七章 初唐“四杰” 101**节 审美功能认知 101第二节 审美情感体认 104第三节 美学思想特点 105第四节 承绪与改造的审美历程 109第五节 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 114第六节 时间审美 118第七节 审美重大走向 120第八节 “四杰”评价 128第八章 刘希夷、张若虚 131**节 刘希夷的诗美 131第二节 张若虚的诗美 134第三节 刘希夷、张若虚所体现的路标意义 137第九章 陈子昂 138**节 “兴寄”“风骨”的美学思想 139第二节 “兴寄”“风骨”的审美体现 143第十章 初唐美学史地位 151**节 变革六朝、铸造唐音 151第二节 美学精神 153第三节 审美活动特点 158第三编 盛唐美学史第十一章 张说 163**节 张说的美学思想 163第二节 张说的转捩意义 166第十二章 盛唐社会和美学精神 171**节 社会演变和美学 171第二节 个性气质和美学 173第三节 文化精神和美学 174第十三章 盛唐曙光 176**节 盛唐气象的感应 176第二节 边塞诗风 177第三节 吴中诗派 178第四节 岭南诗人 182第五节 盛唐气象曙光 188第十四章 王维 190**节 人生历程与审美历程 190第二节 王维的审美心理经验 198第三节 空间感、色彩感和声律感 204第四节 诗的禅意化 209第十五章 孟浩然 214**节 入仕与出仕 214第二节 美学风格 220第三节 王孟比较 224第四节 山水田园诗派美学风貌 226第十六章 王昌龄 233**节 诗美学思想 233第二节 诗美特征 239第十七章 高适 247**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风貌 247第二节 边塞诗美 256第十八章 岑参 259**节 英雄主义与美学风貌 259第二节 诗美特征 261第三节 高岑比较 267第四节 边塞诗派美学风貌 268第十九章 殷璠 271**节 美学思想 271第二节 美学范畴:“兴象” 273第三节 盛唐时代色彩 275第二十章 李白 278**节 个性气质 278第二节 美学思想 293第三节 审美成就 298第二十一章 辞赋散文美学 311**节 发展概况和基本估价 311第二节 美学面貌和特征 312第三节 辞赋散文美学的盛唐之风 315第二十二章 盛唐美学精神 321**节 “人”的特点 321第二节 审美风貌 326第四编 盛中唐嬗变期第二十三章 杜甫 337**节 美学思想 337第二节 人生经历与美学精神 351第三节 审美风貌 367第五编 中唐美学史第二十四章 美学复古思潮 381**节 基本内容 381第二节 主要内涵 384第二十五章 大历诗风 386**节 盛唐余绪 386第二节 中唐面目 388第三节 审美表征 390第四节 顾况的意义 395第二十六章 大历、贞元的美学理论 398**节 并存现象 398第二节 高仲武美学观点 400第三节 皎然的美学思想 402第二十七章 孟郊 411**节 诗美的主体根源 411第二节 诗美特征及历史地位 413第二十八章 韩愈 418**节 诗美学理论 418第二节 诗审美成就 422第三节 古文运动 428第四节 散文审美成就 438第五节 韩愈的地位 444第二十九章 李贺 447**节 心态描述及其形成原因 447第二节 诗美表征 451第三节 美学史影响 457第三十章 柳宗元 460**节 思想家特点 461第二节 美学论 463第三节 散文美学贡献 469第四节 诗美概述 474第三十一章 刘禹锡 479**节 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479第二节 审美个性和诗美特征 483第三十二章 白居易 492**节 文化—审美心理二元组合 492第二节 美学论述二元结构 498第三节 审美创作二元形态 503第三十三章 元稹及元和体 507**节 诗美论和诗美创作 507第二节 关于元和体 511第三十四章 中唐美学史 514**节 审美心理结构 514第二节 中唐美学意义 518第六编 晚唐美学第三十五章 晚唐美学概况 527**节 美学思想 527第二节 美学状貌 532第三节 美学思潮 538第三十六章 李商隐 545**节 迷蒙意象 545第二节 诗美现象 549第三节 形成要素 553第三十七章 司空图 557**节 美的本体确认 557第二节 《诗品》美学思想 563第三十八章 小说美学 567**节 小说美学观念 567第二节 小说美学特点 572第七编 门类美学第三十九章 建筑、园林美学 581**节 都城、皇家建筑、园林 582第二节 私家建筑、园林 594第三节 寺观建筑、园林 597第四节 美学特征和美学史地位 598第四十章 书法美学 605**节 书法美学思想 605第二节 美学成就 623第三节 佛教与书法美学 630第四十一章 乐舞美学 642**节 隋代乐舞 642第二节 唐代乐舞 645第四十二章 美术美学 658**节 美学思想 658第二节 美学成就 668第四十三章 服饰美学 682**节 演变概况 682第二节 基本特征 684第三节 中外交流 686第四十四章 茶道美学 687**节 《茶经》和茶道 687第二节 生理快感和心理快感 690第三节 审美格调和审美影响 693第八编 五代美学第四十五章 五代文学美学 699**节 美学思想 699第二节 词的审美成就 704第四十六章 五代的绘画美学 712**节 美学思想 712第二节 美学成就 713

唐代美学史 节选

精彩纷呈的动态审美格局 由于有唐一代的审美理想多有变化,遂形成了美学史的阶段性特征。这虽不同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的唐代分期说,但审美理想与社会文化之间又确存在种种联系。如果真正沉潜到唐代诗歌、绘画、雕塑、服饰等门类美学的底层,不做先入之见或带上预定模式地观照和分析这些现象,就会发现其差异性、变动性特征异常显著。在初唐瘦削身躯的女俑之后则是盛唐丰满形象的三彩女俑,在颜书行世之前是杜甫所说的“书贵瘦硬方通神”,之后则是浑厚大度、元气混然的书法美学标准。种种差异现象正是美学史家所应正视、发现的。发现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并清理出异变、异化的线索和图景是对美学史家学识的考验和衡量。“史”诚然体现了延续、承传,但也体现了变革、异化,两者的结合才是史的完整图像,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将造成跛足。而人们往往对变革、异化有所忽略。当着眼于和描述出这种变异现象时,显现出来的是怎样一幅五彩竞秀的历史画面啊! 在中国文学和中国美学研究中形成了从文学、美学的微观现象观照宏观时代的理解、体认方式。《文心雕龙·时序》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但是,时代何以能影响文学,文学又何以能反映时代,这些论述往往缺少一个中介:审美思潮。思潮是一种群体趋同性意识、精神氛围、观念形式、理想价值,表现为特定阶段的时空具体性。晚唐夕照的斑斓之中间以萧瑟,那暮鼓声声、秋花朵朵,只是就晚唐的特定时期而言,绝非盛唐浑灏壮美的气象,故有唐一代,就没有一股统一不变的思潮。当时代精神、审美风习不是激荡在惊尘蔽天的边塞荒漠,而是宛转轻流在珠帘绣幕,晚唐的诗美学便跟盛唐之音,自有不同的风调。这是就美学思潮的阶段性而言的。至于趋同性,即指群体特征,它代表了某种共同的精神倾向、心理要求、兴趣追寻。它既然代表了群体,因而就对构成群体的分子加以规范,并在个体审美的审美结晶中反映出来。 审美思潮的变化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割的,它有延伸、转换的过程。整个唐代的审美思潮确实经历了一个消长、盛衰的阶段。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的一段话值得重视:“唐律由初而盛,由盛而中,由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何则?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初唐尚受到南北朝和隋的影响,在人体审美理想上是秀骨清像,到盛唐则是丰腴圆满,其转折发生在高宗、武后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才会有玄宗对“环肥”的痴迷。从初唐的诗美到盛唐的“兴寄”“风骨”,其路标由刘希夷、张若虚所树立。大历诗风成为转入中唐的标识,故顾况有其特殊意义。顾况改变了盛唐的审美趋向,不是大、壮、丽,而是奇、怪、俗,指向韩愈之奇伟、李贺之瑰丽、元白之平易。从诗心到词心的转换则在温李,至冯李而形成。 应该看到唐代一个几乎与现代人相仿佛的特点:追逐时髦。就服饰美学而言,杜甫《丽人行》:“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用翡翠做??彩叶的头饰。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曰:“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所谓“时世”正是时髦。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画眉深浅入时无?”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也写道:“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时髦也就意味着它逐时而转。唐人胸襟宽阔,思想活跃。唐代风气性质很显著,风动于都市,而声闻于四野,弥散力、扩散性很强。多变、快变、灵活,往往才领风骚,旋即更变,否定性十分强烈。这就保证了唐人精神的鲜活性。如果不从这一点上去了解唐人,就无法真正把握唐人及其心理结构。 美学史就是审美心理结构史,只有从心理上才能了解和把握美的历程。例如从审美心理这一独特的视角观照白居易,把他定位为士大夫文化审美心理的典型体现者,出现二元化结构。在此以前的士大夫的文化、审美心理均未*终形成,穷与达、独与兼、处与出均未能完好、游刃有余地得到处理和调节。白居易二元性文化审美心理的组合结构孕生了美学思想的二元组合结构,进而孕生了体现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审美创作二元化形态。从思想家与美学家一体化、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相结合的视域分别研究刘禹锡、柳宗元,寻求他们思想与美学的结合点,从思想的层面去挖掘其审美的成就,去描述他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图式。对李贺的研究所确立的命题是“李贺的心态与诗美”,发掘李贺的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以个体实证化地印验了心态史和美学史这一基本命题。 对审美个体应当从心理结构上去把握和确定。从这个角度切入既形成对其美学人格、精神、形象的塑造,又揭示出他们所开启的美学史意义,例如刘希夷、张若虚、张说、顾况等。对这些美学史人物的研究、评述、估价,始终在其自身而又超越其自身的宏阔意义上进行。所谓超越自身就是超越其生活的具体时空,形成史的延伸意义。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即对审美方式产生支配作用,如孟郊的审美方式不是客体大于主体,也不是主客体的相融相洽,而是主体凌驾于客体之上,甚或撕裂、扭曲客体;即使是描述客体,也是以极强的审美主体性支配审美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审美主体心灵的奥区。 个体的个性仍然是从审美心理结构上产生的,而个体之间的差异也体现在审美心理结构上。如岑高,如王孟,如李杜。作家、诗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个性—审美特征便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像。当圈式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一个个呈现出来,那该是多么灿烂多姿的美学史图景啊!然而,任何个体都是具体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例如李白体现了盛唐的风采、气质,他的美学思想代表了盛唐的审美理想,其审美创作成就代表了盛唐品位。但社会是个体存在的硕大背景,通过千条万条的管道,社会的文化、精神输进和渗透到个体的心灵深处,影响并进而铸造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生命。

唐代美学史 作者简介

吴功正,江苏如皋人。博士生导师,文艺评论家。曾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史、中国美学史和断代美学史。出版《小说美学》《明清短篇小说概论》《六朝园林》《六朝文学》等学术专著十余部。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