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作者:周瓒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20370936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目录

导论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概论
**节 当代诗歌批评的“界定”
第二节 当代诗歌批评与写作的共生性
第三节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阶段
第四节 体例及评述方式说明
**章 破与立:20世纪50-60年代的诗歌批评
**节 新、旧文艺队伍划分与批评主体分化
第二节 新诗形式问题、传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新民歌运动和新诗发展道路问题论争
第四节 诗歌批评演变为文艺批判
第五节 对诗人们的“批判”
第二章 均质化的极致与“潜在写作”的反拨:20世纪60-70年代的诗歌批评
**节 滑向批评凋敝的年代
第二节 激进的诗歌实验与“上纲上线”的批评
第三节 毛泽东诗词的传播和阐释
第四节 “潜在写作”与民间传播
第五节 天安门诗歌运动及其评价
第三章 立体、多元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批评
**节 批评空间的拓展与批评功能的修复
第二节 “朦胧诗”论争中的批评话语转向
第三节 “第三代”诗歌群体展示与反思
第四节 在讨论、论争中深化诗歌的诸问题
第四章 诗歌“边缘化”及社会文化“转型”: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批评
**节 “转型”:诗歌批评话语的空间分化
第二节 文化批评中的“诗人之死”与诗歌“边缘化”
第三节 批评的维度及反思的限度——以“女性诗歌”和“先锋诗歌”批评为例
第四节 民间写作与知识分子写作论争
第五节 诗人批评与学院批评现象
第五章 丰富与匮乏:21世纪以来的诗歌批评
**节 互联网时代:诗歌写作与批评空间的迁移
第二节 诗歌“写作伦理”批评话语
第三节 诗人代际划分及其批评实践
第四节 诗歌细读批评的深化与总体批评的困境
结语 批评“批评家”
参考文献
后记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诗歌70年的历史进程,如果以价值建构和史实面貌特征为标准,应划分为“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6)、“社会主义调整期”(1977—1991)和“后社会主义时期”(1992——2019)三个阶段。它们有前后传承的历史关联,也表现出文学自身的独特性。传统的诗歌批评史通常采用“以史带论”的史学观和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当然有历史感和说服力,但也容易抑制小说批评史的独特性,尤其容易忽视批评的主体性和极其生动丰富的细节。本书把当代诗歌批评史从“大历史”中凸现出来,把理论思考和叙述的全部分量压在它上面。通过对各个时期的不同的诗歌实践的分别叙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国当代70年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节选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从20世纪50年代末新民歌运动中提出“古典加民歌”这条新诗发展的道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新诗向革命样板戏学习”,当代中国诗歌完全失去了把握自身传统和规律的自主性,而是被迫按照先行规定的理念进行创作“实验”。理念设计者和批评家们舍弃新诗这一文类已经积累的成果经验,不去考虑诗歌与语言创造的紧密关联,更无视诗歌(也是文学)对于生活广阔、复杂而深入的真切探寻,而只是从抽象的思想和单一形式的机械勾连出发,设计未来新诗的样貌。这种高度理念化的诗歌实验服务于明确的政治目标,赋予诗歌极度单一的社会功能,相应地,也限定可以人诗的题材和内容,并规划出诗歌的风格基调。在这些规定了的前提之下,诗歌创作如何进行?诗歌批评又将如何引导和阐释?1974年,这种理念下的应制之作——张永枚的诗报告、长诗《西沙之战》出版了。由于当时的文艺期刊大多停刊,《西沙之战》*初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继而《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全文转载,稍后又有《北京文艺》《解放军文艺》《广东文艺》《广西文艺》《河南文艺》《辽宁文艺》《河北文艺》《云南文艺》《内蒙古文艺》等转登,同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等相继出版《西沙之战》单行本。《西沙之战》无疑是1974年*火、*畅销诗集,当然同时也是新诗学习样板戏的成功范例。诗歌评论在这首诗报告的出版热潮中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尹在勤有关新诗向样板戏学习的**篇文章在《四川文艺》发表之后,第二年又经扩充、修订,以《新诗要向革命样板戏学习》为题在《人民日报》刊出。这篇文章中,尹在勤强调叙事诗和抒情诗都可以运用“三突出”的创作原则,对于具体的运用方式他还作了进一步说明。“叙事诗在提炼生活素材、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艺术表现特色,但首要的问题是要像革命样板戏那样,充分地运用突出、烘托、陪衬等艺术手段,千方百计地为塑造主要英雄人物服务。”“社会主义的抒情诗,必须抒无产阶级之情,抒革命人民之情。只有运用‘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才能抒写出伟大阶级、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强音,才能把无产阶级的愿望、理想、情操,*凝练、*鲜明、*响亮地抒写出来,才能以昂扬的基调,高亢的主调,表现出奔腾澎湃的革命气势。”“一般来说,抒情诗虽然不具体地描绘人物行动,不可能完整地安排故事情节;但是,却可以通过抒发主人公的革命激情,突出反映伟大阶级、伟大人民、伟大的党、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抒情短诗,并不因为它篇幅的短小而不能突出抒发无产阶级之情,突出抒发伟大时代、伟大人民之情。一个英雄人物可以通过一次长篇报告展示他的思想境界,也可以通过几句豪言壮语迸发出他内心深处的火花。短小的抒情诗,可以在有限的篇幅中,以精炼的语言反映时代精神,反映无产阶级的心声。”……

当代中国诗歌批评史 作者简介

周瓒,诗人、学者、译者、戏剧工作者。199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毕业。1998年,与诗人翟永明等创办女性诗歌民刊《翼》,2007年参加北京帐篷戏剧小组,为北京流火帐篷剧社核心成员。2008年,与导演曹克非创办“瓢虫剧社”。出版有诗集《松开》、《写在薛涛笺上》,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集《吃火》,尼娜·卡香诗集《葬礼上的啦啦队长》,学术著作《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挣脱沉默之后》等。现居北京。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