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自己的路》收录了李泽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所写作的杂感、散文、发言提纲、讲演记录、访谈记录、各种序跋等,内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学经验与经历,以及关于社会时代的种种见解、看法与意见。长短不齐,问题不一,或信手拈来,或脱口而出,虽或有不够严谨之处,但更感直率、亲切与真实。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文章,当时思想受到较多限制,作者重在为青年呼吁呐喊,反对各种权威和阻力;中编收录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89年的文章,当时社会思想变得急躁狂热,作者左右受敌,而初心不改;下编则收录了作者1989年之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的海外作品,文章风格变得更为确定鲜明。
阅毕此书,我们不但进行了一趟哲学思想之旅,也对中国过去二十年间进行了短暂回顾,于此我们可以窥见社会风尚的变迁、巨人前行脚步的艰辛,以及新思潮涌动的力量。
★ 本书是关于李泽厚的自我剖析之书,直率、亲切、真实,捕捉历史深层问题,勾勒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图景。
★ 作者李泽厚,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其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 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等学界泰斗赞赏有加,钱理群、易中天、蒋勋、赵士林、何新等百名学者一致推崇的大师。
★ 从微小的侧面,记录和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读懂大师背后的故事、时代与人。
★ 双封设计,典雅装帧,考究用纸,尽显经典的沉淀质感。
谈起我走的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
1930 年6 月13 日,我出生在汉口,但籍贯是湖南长沙。父亲是邮局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他在我小时候便死去了。父亲死后,家境顿陷困境。做着小学教师的母亲,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勉强送我兄弟二人上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至今这句话似乎还在耳边,却不幸竟成为谶语。母亲也没活到四十岁就死去了。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总不免泫然涕下。
记得当年为了几个臭钱受多少气,如今有钱,又有什么用?也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吃着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贫困的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之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帮助我冷静地、批判地、愤怒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与温暖;而母亲讲的“只问耕耘”的话语和她艰苦奋斗的榜样,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一定要排除万难去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
国外有人认为,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一个人在学术上、文艺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应该注意到他的少年时代。我近讲,研究美学好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终于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走上了研究美学的道路,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的确,在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我就带着忧伤和感慨,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过艾青和艾芜,也填过“凭栏欲向东风恼,莫笑年华早”“无言独自倚危楼,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之类的词。一半可能是无病呻吟,一半也有真实性。例如,我爱上了一位表姐,却长期不能表白,她倔强、冰冷而美丽……总之,大概是情感方面的因素,使我没能去钻研那毕竟更为枯燥、单纯、严格的自然科学。至今好些人为我惋惜,包括一些老同学、老朋友,我自己搞不清是否应该惋惜,也许应该。
我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就是时代。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时湖南著名的省立一中,却因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省立师范。这也是一所名校,但当时学校充满一种复古氛围,死气沉沉。在安化桥头河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搬到了长沙岳麓山左家垄山坡上。校前有两株日本人留下的樱花,暮春时节,开得极为热烈。而极目远望,湘江如白带,似与楼齐,非常好看。
当时进步学生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时局也日趋动荡,学校却保守到连《大公报》之类“小骂大帮忙”的报刊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过河,在城里的各家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报纸和书籍,这其中的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正是在这种大量阅读和比较中,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的一些马列基本知识,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得来的(我故意选择靠后的排次,上课时我也可以偷看自己的书),有好些是“禁书”,是冒着一定的危险来读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并且,在这种阅读中,自己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说,这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烦琐的东西,比较注意书籍、文章中的新看法、新发现,比较注意科学上的争辩讨论……这恐怕都应追溯到自己那个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
1948 年夏,我在师范毕业后,经历了失学、失业,直到1949 年才当上乡村小学的教师。1950 年,我以志愿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期,我生活上仍然非常穷困。当时吃饭不要钱,有时还发衣服,每月有三元生活补助费。记得我那时只能买零星的活页纸,硬本没用过,甚至有时连牙膏也不买,用盐刷牙,把那几元钱积存下来,寄给正在上中学、父母双亡的堂妹。可能是因为欢乐总与我无缘,加上又得了肺结核,一些活动不能参加,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
当时我独自住在楼顶上的一间“阁楼”里读书。那间房并不是宿舍,光线极暗,白天也要开灯。我在1958 年出版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一书,基本是那时写成的初稿。特别是当时很少有人搞资料,我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了许多原始资料。甚至1979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某些材料,仍利用了当年所做的卡片。有的年轻人看我现在写文章很快,以为这是“天分”,其实我是下过笨功夫的。
我的经历相当简单,但生活的波折仍然不少。当时二十几岁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因而环境压力更大了,“白专”之类的非议颇多,至于下放劳动和工作,我在单位中大概是时间长的一个。因此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创伤折磨,所在多有。这也许是我比较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因。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会了使思想不受外来影响。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顽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了。
在八十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他(李泽厚)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不失时机地把学术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八十年代后的“美学热”和“文化热”,便都与李泽厚有关。几乎可以说,李泽厚的目光扫向哪里,哪里就会“热”起来。
——易中天(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中国好几代有志于美学或哲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李泽厚都扮演着精神导师和灵感来源的角色,从而把他们从僵化思想和惰性思维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王柯平(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先生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余年中,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整整一代人,颇像英国的著名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和法国的著名思想家让•保罗•萨特。
——顾明栋(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教授)
李泽厚: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曾为图宾根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和美学研究。
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的理论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极高成就,而且其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李泽厚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著作包括:美学四书《美的历程》《美的哲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哲学著作《我的哲学提纲》《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思想史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杂文集《走我自己的路》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对人生、对美学、对生活,见解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读者。
康德哲学原著选读 内容简介 编选者是加拿大哲学教授华特生(147-1939)。他从康德四部书——《纯粹理性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实践理性批判》、《判...
妙音禅-藏式声音疗法 本书特色 丹增旺杰仁波切编著的《妙音禅(藏式声音疗法)》用一种藏式的声音疗法,帮助大家变得善良、坚韧、头脑清晰和觉明。这些简单易行、优雅别...
本书是“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中的《巴塔耶消尽》分册,以日本哲学家的眼光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对其巴塔耶的生涯的追寻及他
儒教与现代思潮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探讨了中国儒教与现代之民主主义、功利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平和主义之区别。论证深刻、条理清晰,对人们研究儒教文化与现代思潮...
儒家修身之门径-《礼记.大学篇》伍严两家解说 本书特色 《礼记·大学篇》原是讲如何做儒家功夫,在儒家典籍中独详著其为学门径次第,后世言儒学者所必资...
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 内容简介 本卷的内容是《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版于1781年问世,因被人误解为“贝克莱主义”而使...
孟子类解 内容简介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
佛法初来: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 本书特色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与中亚各国的交流之路,佛教也经中亚向北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汉地。从西汉末佛教传入一直到魏晋南北朝...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本书特色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重要的六个时刻:...
科学哲学卷-当代哲学经典 本书特色 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和社会学学院...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8-(全2卷) 内容简介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2)》(精装)作者作为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科学...
B黎鸣-问人性(上下) 本书特色 为什么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之中?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首先兴起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民主政治?为什么中国...
我读孟子 内容简介 赵又春撰写《我读孟子》的目的是求得对《孟子》的恰切诠释,帮助一般读者,即具有相当阅读能力的非专业工作者,达到对于《孟子》原文原意的比...
钱穆先生全集-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繁体坚排版)》内容简介:思想必然是公共的,尤其是所谓时代思想,或某学派的思想等,其为多数...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
尼采说天才与灵魂-大师思想集萃 本书特色 阅读先哲的作品,就是学习先哲的智慧,感受先哲的思想与气质,感悟其充满睿智与激情的人生。《尼采说天才与灵魂》这本书,让我...
20世纪法哲学发微-德意志法治学文选-(三) 本书特色 如果说20世纪之前德意志法哲学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到观念论哲学逻辑的支配,那么从20世纪开始,则注入了一些新...
庄子 本书特色 《庄子》成书于战国中晚期,《汉书·艺文志》记载其共有五十二篇,但根据晋代郭象的注本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十三篇,即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二卷) 内容简介 本卷收入马克思的1861-1863年手稿第Ⅰ—Ⅴ笔记本和第XVI笔记本以及第XVII笔记本前七面的内容。这部手稿共23...
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 本书特色 黄毅编著的《意识的神学--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研究》主要是对施莱尔马赫神学方法的系统阐述。全书共六章节,内容包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