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我自己的路》收录了李泽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所写作的杂感、散文、发言提纲、讲演记录、访谈记录、各种序跋等,内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学经验与经历,以及关于社会时代的种种见解、看法与意见。长短不齐,问题不一,或信手拈来,或脱口而出,虽或有不够严谨之处,但更感直率、亲切与真实。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收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文章,当时思想受到较多限制,作者重在为青年呼吁呐喊,反对各种权威和阻力;中编收录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89年的文章,当时社会思想变得急躁狂热,作者左右受敌,而初心不改;下编则收录了作者1989年之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的海外作品,文章风格变得更为确定鲜明。
阅毕此书,我们不但进行了一趟哲学思想之旅,也对中国过去二十年间进行了短暂回顾,于此我们可以窥见社会风尚的变迁、巨人前行脚步的艰辛,以及新思潮涌动的力量。
★ 本书是关于李泽厚的自我剖析之书,直率、亲切、真实,捕捉历史深层问题,勾勒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图景。
★ 作者李泽厚,为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其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 冯友兰、朱光潜、宗白华等学界泰斗赞赏有加,钱理群、易中天、蒋勋、赵士林、何新等百名学者一致推崇的大师。
★ 从微小的侧面,记录和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读懂大师背后的故事、时代与人。
★ 双封设计,典雅装帧,考究用纸,尽显经典的沉淀质感。
谈起我走的道路,必须从我的母亲开始。
1930 年6 月13 日,我出生在汉口,但籍贯是湖南长沙。父亲是邮局高级职员,英语很好。他在我小时候便死去了。父亲死后,家境顿陷困境。做着小学教师的母亲,惨淡经营,备尝艰苦,勉强送我兄弟二人上学。当时有人说,等儿子长大,你就可以享福了。母亲回答:“只问耕耘,不求收获。”至今这句话似乎还在耳边,却不幸竟成为谶语。母亲也没活到四十岁就死去了。每念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总不免泫然涕下。
记得当年为了几个臭钱受多少气,如今有钱,又有什么用?也记得当年春节,亲戚家吃着大鱼大肉,热闹非常;而我们贫困的母子三人,冷冷清清,相依为命。鲁迅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初中时之所以酷爱鲁迅和冰心,大概也与自己的家境和母爱有关。鲁迅帮助我冷静地、批判地、愤怒地对待世界;冰心以纯真的爱和童心的美给我以慰藉与温暖;而母亲讲的“只问耕耘”的话语和她艰苦奋斗的榜样,则教我以不求功名富贵、不怕环境困苦、一定要排除万难去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
国外有人认为,要历史地、具体地分析一个人在学术上、文艺上的某些个性特征,应该注意到他的少年时代。我近讲,研究美学好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清醒的思辨能力和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我终于放弃了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很好的数理化,而走上了研究美学的道路,不知是否也应追溯到自己那个孤独的、清醒的、感伤的少年时代?
的确,在十四五岁的少年时代,我就带着忧伤和感慨,写过新诗和小说,模仿过艾青和艾芜,也填过“凭栏欲向东风恼,莫笑年华早”“无言独自倚危楼,千里沉云何处放离忧”之类的词。一半可能是无病呻吟,一半也有真实性。例如,我爱上了一位表姐,却长期不能表白,她倔强、冰冷而美丽……总之,大概是情感方面的因素,使我没能去钻研那毕竟更为枯燥、单纯、严格的自然科学。至今好些人为我惋惜,包括一些老同学、老朋友,我自己搞不清是否应该惋惜,也许应该。
我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就是时代。1945年秋,我初中毕业后,考上了当时湖南著名的省立一中,却因没钱入学,只好进了吃饭也有公费补助的省立师范。这也是一所名校,但当时学校充满一种复古氛围,死气沉沉。在安化桥头河上了一个学期之后,搬到了长沙岳麓山左家垄山坡上。校前有两株日本人留下的樱花,暮春时节,开得极为热烈。而极目远望,湘江如白带,似与楼齐,非常好看。
当时进步学生运动开始风起云涌,时局也日趋动荡,学校却保守到连《大公报》之类“小骂大帮忙”的报刊都少见。我只好每星期天过河,在城里的各家书店站上一整天,饿着肚皮贪婪地翻阅着各种杂志、报纸和书籍,这其中的主要读物就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新书。正是在这种大量阅读和比较中,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所以,我的一些马列基本知识,是在书店里站着读、在课堂上偷着读得来的(我故意选择靠后的排次,上课时我也可以偷看自己的书),有好些是“禁书”,是冒着一定的危险来读的。
也许正因为这样,比被动灌输的东西印象要深得多。并且,在这种阅读中,自己逐渐培养和增强了判断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说,这对我后来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不喜欢人云亦云的东西,不喜欢空洞、烦琐的东西,比较注意书籍、文章中的新看法、新发现,比较注意科学上的争辩讨论……这恐怕都应追溯到自己那个穷困、认真、广泛阅读的青年时期。
1948 年夏,我在师范毕业后,经历了失学、失业,直到1949 年才当上乡村小学的教师。1950 年,我以志愿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时期,我生活上仍然非常穷困。当时吃饭不要钱,有时还发衣服,每月有三元生活补助费。记得我那时只能买零星的活页纸,硬本没用过,甚至有时连牙膏也不买,用盐刷牙,把那几元钱积存下来,寄给正在上中学、父母双亡的堂妹。可能是因为欢乐总与我无缘,加上又得了肺结核,一些活动不能参加,我便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了。
当时我独自住在楼顶上的一间“阁楼”里读书。那间房并不是宿舍,光线极暗,白天也要开灯。我在1958 年出版的《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一书,基本是那时写成的初稿。特别是当时很少有人搞资料,我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北大图书馆,翻阅、抄录了许多原始资料。甚至1979 年出版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中的某些材料,仍利用了当年所做的卡片。有的年轻人看我现在写文章很快,以为这是“天分”,其实我是下过笨功夫的。
我的经历相当简单,但生活的波折仍然不少。当时二十几岁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文章,因而环境压力更大了,“白专”之类的非议颇多,至于下放劳动和工作,我在单位中大概是时间长的一个。因此身体上、精神上所受的创伤折磨,所在多有。这也许是我比较抑郁和孤独的性格一直延续下来的原因。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学会了使思想不受外来影响。我坚守自己的信念,沉默顽固地走自己认为应该走的路。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自己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了。
在八十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
他(李泽厚)总是能把握住思想文化的历史脉搏,不失时机地把学术界的关注目光引向一个又一个新领域。八十年代后的“美学热”和“文化热”,便都与李泽厚有关。几乎可以说,李泽厚的目光扫向哪里,哪里就会“热”起来。
——易中天(中国著名作家、学者、教育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于中国好几代有志于美学或哲学研究的学者而言,李泽厚都扮演着精神导师和灵感来源的角色,从而把他们从僵化思想和惰性思维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
——王柯平(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李(泽厚)先生是当代中国*有影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十余年中,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影响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整整一代人,颇像英国的著名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和法国的著名思想家让•保罗•萨特。
——顾明栋(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教授)
李泽厚: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曾为图宾根大学、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哲学和美学研究。
李泽厚在哲学和美学领域,影响巨大。他的理论不仅反映了20世纪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极高成就,而且其构建的哲学体系和美学体系具有令人折服的原创性,这足以使他当之无愧地跻身于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之列。
李泽厚一生笔耕不辍、创作颇丰,其著作包括:美学四书《美的历程》《美的哲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哲学著作《我的哲学提纲》《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思想史著作《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杂文集《走我自己的路》等。这些著作,对世界、对人生、对美学、对生活,见解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读者。
本书系著名哲学家唐君毅先生与钱穆共同创办香港新亚书院时期所作有关青年读书、治学及为人之文章结集,作者希望藉此为契机,使青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造像量度经》的标点本,本经是说明佛教造像法度的经典,原属藏传佛教系统,自清代汉译后,对汉化佛教的
现代儒学论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论现代儒学的文字共七篇,所以全书定名为《现代儒学论》。 书中具体收录了《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表现》、《中国...
知识论语境主义研究 本书特色 《知识论语境主义研究》介绍了知识论语境的研究。知识论语境主义运动是当代知识论中*重要的运动之一。凭借知识的语境敏感策略,语境主义者...
梦的解析 本书特色 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 影响力享誉全球 提出“本我”“自我”“超我”“俄狄浦斯情节”“力比多”等重要概念 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梦的解析 内容简...
晚明思想史论-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嵇文甫在思想史方面主要专注于先秦段,以及晚明清初段。明末清初思想研究,嵇文甫是奠基者之一,也影响*大。《晚明思想史论》,充满激...
《劳特里奇哲学史》第二卷对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公元5世纪--即从伯拉图去世到基督教哲学开始--用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的哲学家
关于庄子的五十四种解读与书写 本书特色本书共分两部分,**部分共有五十四个篇章,如“与物无待”、“万物皆一”、“天下至正”、“从容无为”等,皆由庄子语(原话)、...
走出中世纪二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两篇是未刊的随想与短论的缀合;第二部分,十一篇,主要讨论晚清至民国的思想学说史,有两篇首次全文发表;第三部分...
禅修次第-跟释迦牟尼禅修 本书特色 西方著名禅修大师艾雅?凯玛从禅境的九个层次依次讲解,厘清修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详细解答了如何禅修,在每个禅定阶段会遇到...
宽容 本书特色 《宽容》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又名《人的解放》,初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宽容》曾被译为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全球。在本...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本书特色 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的价值。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间的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
七纬-全二册-附论语谶 内容简介 纬书盛行于两汉时期,其内容主要是依托经学,以纬配经,歪曲经学原义,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纬书中包含丰富的有...
王国维生平年表1877年,丁丑,光绪三年12月3日(旧历十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州城(今海宁市盐官镇)双仁巷旧宅。初名国桢
指月录-(上下册) 本书特色 《指月录(上下)》由瞿汝稷编撰,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奉,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
本书是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钟锦读佛教原始经典《长阿含经》的随笔。这本《长阿含经漫笔》颇有别开生面之处。在形式上,采用了中国
王阳明全集 本书特色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伟人,也是有明一代*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
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 目录 **部希腊哲学第二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甲、 斯多葛派哲学 一、物理学 二、逻辑学 三、道德学乙、 伊壁辑学 一、准则学 ...
当代法国伦理思想 内容简介 几百年来,法兰西形成了悠久的伦理思想传统。当代法国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它和法国社会的...
墨经数理 内容简介 “新世纪科学史系列”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辽宁教育出版社共同策划的合作项目,旨在收录科学史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推动学术发展。《墨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