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生仕少闲多,长期生活在家乡浙东乡村。在陆游存世的海量诗作中,有六七成是与其家乡生活有关的。集中解读陆游的诗篇,借其目光观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生活,展示其心目中的“乡村世界”,虽然吉光片羽,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剖析陆游“乡村世界”这一个案,可以提供三个方面的信息:陆游的乡村生活是浙东乡村一个中上水平乡居寓公的生活范本;以陆游为代表的士人阶层,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扮演了多重复杂的角色;由陆游所感知与描述的既丰富多彩又民生艰难的乡村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想象“宋代农村”提供了几个可以依凭的支点。
书书以陆游的诗文为主要资料,重建南宋时期浙东地区的乡村社会,以诗证史,品质不俗。作者是宋史领域的名家,对宋代城镇和乡村素有研究,可谓是一种历史学和社会学交融视角下的南宋乡村社会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八世为儒 陆游蛰居乡村数十年,尤其到晚年,困于体衰家贫,痛感家业不振,临终前还在“但悲不见九州同”,对恢复大业未成无限惆怅,心情难免压抑。这就使得他有时既羨慕村落耕夫生活的踏实平稳,但同时却又放不下业儒兴家的精英路线,坚持让子嗣读书应举,常常不免陷于矛盾心境之中。
陆游诗集中收录有许多抱怨读书应举不如农耕,甚至不如工商各业的作品,淳熙十年十月所作的《书生叹》比较典型: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余,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丁字不识称农夫,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可怜秀才*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当时他正以祠官闲居三山,心情抑郁,因此才有此“可怜秀才*误计”之叹。在这以后,他更以闲居为主,特别是到了晚年,像这样的感叹也就越来越多了。如绍熙二年(1191)《示儿》,“愿儿力耕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庆元四年(1198)《杂感》,“劝君莫识一丁字,此事从来误几人”;嘉泰元年《七侄岁暮同诸孙来过偶得长句》,“四朝遇主终身困,八世为儒举族贫”;直到嘉定二年(1209)他八十五岁时所写的《春日杂兴》诗,仍称“一生衣食财取足,百世何妨常作农”。
与此同时,陆游又时时不忘督责儿子们的举业,正如在前文所引嘉泰元年夏天的那首《舍西晚眺示子聿》诗中,他勉励小儿子“嗟予久合堕鬼录,怜汝犹能读父书。西望牛头渺天际,永怀吾祖起家初”。子坦、子遹(子聿)不得不“废书出”,前去向佃农敛租,他大表慰劳。小儿子子遹读书“常至夜分”,他“每听之辄欣然忘百忧”。他还寄语孙子元用,“会看神授如椽笔,莫改家传折角巾”。《诗稿》卷三四《示元用》。有时他虽然抱怨自己生平不算成功,但对儿子们都能够恪守儒业,却又表示“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叹不遭”。在这里,除了作为儒生放不下精英身份,不愿意让子嗣们“委其为乡人”,执着于业儒兴家的立场之外,重要的还在于陆游对于儒家传统的治国平天下理念的坚持。正如绍熙二年(1191)《五更读书示子》一诗所揭示的:“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万钟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他指望着有朝一日时来运转,儿孙们能够“出手苏元元”,解万民于倒悬之中。这显然是将自己一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了儿孙们的身上。
为了儿孙们的举业,陆游不得不投入相当的精力与财力。绍熙五年(1194)冬,他记述儿子入城求师,“小儿破帽出求师,老父寒炉夜画诗”。诗句没有说明是哪个儿子,估计是小儿子子遹。博学如陆游,儿孙们准备科考,也不得不别求他人指教,这或许有陆游自己年岁已高、精力不济的原因,更重要的还在于南宋时期应付科考的教馆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不少应对考试的技艺,而且城市是传播关于科考动向消息的中心,这也是前文提到的当时士人倾向城居的一大原因。与此同时,陆游在诗文中虽然也常常描写他与儿孙们一起读书的情形,却也得依靠延聘塾师来负责儿孙们的教育。嘉泰二年(1202)《春晓》诗“老病自怜犹嗜学,诵书家塾羡诸生”句下,自注曰:“新馆一客,诸孙晨兴入学,诵书颇盛。”陆游曾经记述,南宋山会农村有在冬季三个月送子弟入小学的风气,“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为的是“识字粗堪供赋役”,长大后方便与官府打交道。不过陆游家里的这个家塾并非只读村书的小学,而是为了培养孙辈们应试考科举的。有时,他还担心儿孙们夜间读书声音太响,会影响邻居们的休息,“妇女晨炊动井臼,儿童夜诵聒比邻”。可见晚年陆游虽然一再叹穷,仍专门为儿孙们聘有塾师,家庭教育无疑是乡宦之家重要的与必不可少的生活开支,他们家庭的经济开支要求与一般农民是不能用同一个水准去衡量的。
可惜的是,尽管如此的坚持与投入,根据地方志的记载,至少到其孙辈为止,陆游后裔在科考上都不怎么成功。这可以成为科举社会人们的垂直流动性(社会地位)比之前代明显增大的一个案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坚持以儒自守、“莫改家传折角巾”的士人阶层,在南宋的乡村世界里的存在与其社会特点。 出自第六章《乡居生活:垫巾风度人争看》
包伟民,男,汉族,出生于1956年,浙江宁波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曾在浙江大学任教多年,现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起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研究方向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各不同时期的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l279年》《宋代城市研究》《走向自觉中国近古历史研究论集》。主编大型史料丛书《龙泉司法档案选编》5辑96卷。近年来研究重点转向中国近古时期乡村社会问题。
《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从同语义类的视角出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多维度考察汉
《臣服的力量》内容简介:臣服是否代表软弱、失败或者放弃? 臣服是否是一种不好的品质,需要被摒弃?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
《中国历代状元轶事》内容简介:科举作为一项选仕考试制度,曾对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思想建设和政治架构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贡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 内容简介 《黄天树甲骨金文论集(精)》内容主要是利用传世文献资料、古文字资料等综合考察甲骨文所见的城邑、丧葬制度等,详细介绍了甲骨文金文助动...
大舰巨炮时代的光荣与梦想!苍茫大海上的钢铁巨兽——战列舰的海权制霸!海军史专家章骞倾情作序,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专家顾伟欣绘
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二 本书特色 《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2)》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之一。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二 内容简介...
档案揭秘-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细节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了“二战”时期,发生在世界各大主战场,例如中国战场、欧洲战场、非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等...
《STM8实战》内容简介:近年来,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意法公司)的单片机产品在国内单片机市场上受到了广泛关注,其旗下ST
1912-1949-民国时期城市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本书特色 书稿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支撑,运用历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
《马克思与青年》内容简介:本书面向青年讲述马克思主义,在重温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历程和人生之旅中激励青年,在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世
《咖啡馆的梦想与现实》内容简介:如何开一家赚钱的咖啡馆?咖啡女王给你答案。一小时的轻阅读,带来理念与实践的巨大飞跃。开一家
陈桥兵变-漫说中国历史-31-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漫说中国历史》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中国历史,用纵横双线的结构铺叙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本书是由“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重新诠释中国古代史,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段落变得趣味横生,将原本趣味横生的历史段落
滇越铁路史料汇编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资料来源于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清代及民国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云南省图书馆馆藏云南...
时尚宋人 本书特色 《时尚宋人》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宋代人时尚生活的书籍,内容详实,体例严谨,语言幽默。本书从语言中充满对宋人热爱生活、善于运用智慧的高...
《武士时代(岩波日本史·第四卷)》内容简介:本书是“岩波日本史”的第四卷。日本中世的镰仓时代是什么样子呢?这是个市民开始懂
孟森政法著译辑刊(全三册) 本书特色 孟森先生的清史研究成果,主要在於对清先世源流考定、满洲名称考辨、八旗制度考实、雍正继统考证、清初史事人物考辨等,对明清史的...
《电路设计工程计算基础》内容简介:本书以数学为工具,以器件数据手册里的参数为基础,从电路故障的本质机理(电压容限、过渡过程
论李贽 本书特色 本书是朱永嘉先生解读明代思想家李贽的重要论著。朱永嘉先生以八十七岁高龄,精梳史料,抉幽发微,剖析了李贽的出身、仕途、交往以及为人宗旨和思想发展...
性学五章 本书特色 性学五章,作者江晓原。本书是关于中国性学史研究,分为《诗》《书》《画》《药》《人》五个篇章。《诗》的部分包括:1、从《诗》三百到《夹竹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