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

作者:行人文化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20-10

评分:3.9

ISBN:9787220120121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各部分由“自述”与“众说”(朋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等)两大板块组成。多元不同的视角,quan方位呈现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

四部分皆以叶先生的一句诗为题目。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掬水月在手》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作品目录

壹 植本出蓬瀛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
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咏莲》1940
〇三六 白先勇 引导我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人
〇四六 痖弦 穿裙子的士
〇五四 陈小玲 她就是诗词的字典
〇五七 柯庆明 要了解她,就去读她的诗词
〇六五 席慕蓉 所谓诗教
贰 逃禅不借隐为名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冬日杂诗》(其三)1944
一〇二 郑培凯 中国文化的一潺清溪
一一〇 张凤 在哈佛遇见叶教授
一一四 田晓菲 大家规模,学者典范
一一九 邝䶮子 那一份难忘的早餐
一二八 方光珞 她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
一三一 刘元珠 林楷 叶老师相信美好事物
叁 变海为田夙愿休
换朱成碧余芳尽,变海为田夙愿休。
总把春山扫眉黛,雨中寥落月中愁。
——《梦中得句杂用义山诗足成绝句三首》(其一)1971
一五六 刘秉松 用诗词溶解生命的苦痛
一六〇 施淑 平生风义兼师友
一六九 施吉瑞 她可以代表古典中国
一七三 陈山木 魏晋风骨也是她的风骨
一七八 梁丽芳 不确定的东西,她不会说
一八三 王健 李盈 她有浪漫精神,同时又很自律
一八七 王芳 师弟因缘逾骨肉
一九一 施淑仪 万古贞魂倚暮霞
一九八 谢琰 顺随天意,这才美好
二〇六 卓同年 一个生命的精微体
二一四 陶永强 梁珮 我特别喜欢翻译她的诗
二一八 何方 她是一个宝藏
肆 要见天孙织锦成
不向人间怨不平,相期浴火凤凰生。
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绝句二首》(其二)2007
二四六 陈洪 一股清新的风
二五一 徐晓莉 “诗可以兴”——诗词生命是永恒的
二六〇 沈秉和 炉香心字说焦痕
二六五 石阳 诗歌和音乐都与生命的内在节奏相通
二六八 张元昕 学诗最重要的是学做人
二八一 张静 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二九五 附录 1 仪式过程 :《掬水月在手》电影注解
三〇七 附录 2 叶嘉莹、陈传兴对谈 :佐藤聰明音乐作品中的雅乐与大唐
(附影片配乐《秋兴八首》欣赏)
三一六 编后记
三一九 鸣谢
· · · · · ·

作者简介

行人文化

致力于以影像为媒介,涵盖人文、文化、艺术等多元面向发展,为社会带来独特的影像美学和价值观,并保存华人世界珍贵的文化资产。2020年推出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以古典文学诗词大师叶嘉莹一生的创作和教育理念为主轴,弘扬中国诗词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曾制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

活字文化

以优质图书为核心内容、以全媒体形式为载体的文化创意机构。图书及新媒体产品涵盖人文社科和通识教育领域,既致力于延续传统出版的经典含义,更努力开启激活文字新生命的文化意义。

精彩摘录

行程中有件事情很有意思。叶赫古城的遗址是一片高出来的土堆,大家都想尽可能照顾好叶老师,让她少走路避免劳累,然后就有个热心人先跑上去探路,他看了看,回头说:“叶老师您不用上来了,什么都没有,就是片玉米地。”叶老师觉得,既然到了,还是要到这个旧城的土地上站一站。她还是继续往上走。朋友们都很体贴,脚步都放缓下来,让叶老师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那里。秋天了,叶子都干了,成片红玉米挂在那里,紫红的穗子垂下来。那时候日已西斜,天色暗淡,玉米被风刮出阵阵响声。叶老师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我说:“这不就是《诗经·黍离》中描绘的景象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现在的心情和诗里说的一模一样。”那时候我就在想,幸好叶老师没有听从那位好心朋友的建议。她感谢别人的好意,可还是自己走了上去——她找到了三千年前特别为她写的这首诗。土地是有灵的。叶老师在她故乡的土地上,感受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她站在那里,跟三千年以前那个离乡背井、多少年之后重新再回到故土的生命叠合在了一起。原来,诗可以是这样的,不只是文字,更是生命。叶先生用她自己的生命,用她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坚持向我们证明,你可以在一座什么都没有了的平台上遇见三千年前的一首诗。

——引自章节:〇六五席慕蓉所谓诗教


从哈佛回到台湾的第二年,海陶玮先生又请我去美国,我答应了。那时候我两个女儿都在美国读书,我先生也在那边但没有工作,我一个人在台湾教三所大学的收入也供养不了他们。可是,因为我想把父亲一起接出去,没能拿到美国签证。海陶玮建议我换新护照先到加拿大,然后再到美国。我依言办理,可是温哥华的美国领事只能给我办理旅游签证,这样到了美国还是无法工作养活全家。于是,海陶玮先生就向他的朋友蒲立本教授介绍了我的情况。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接下了加拿大UBC的教职,留在了温哥华。我作为专任教师,不能只带两个研究生,必须还要用英语教大班的课。我的英文并不好,平生从来没有用英语上过课,但那时候已经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用英文讲中国诗词。于是我每天晚上抱着英文字典查到深夜,第二天早起去给学生上课。从那时起,我养成了每天夜里两三点钟睡觉的习惯,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我当时写了一首《鹏飞》来记录这种心情。“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想起在台湾讲课时,我就一支粉笔,从黑板的这一头写到那一头,再从那一头写到这一头。一边说一边写,像大鹏鸟一样海阔天空,尽情享受课上发挥的乐趣。可到了国外用英文怎么跑野马呢?我流离失所跑到这里,要用英文教书,好像趴在地上爬一样。讲中国的古诗词,一个字一个字地要怎么样去翻译它?“北海南溟俱往事”,北海是北平,南溟是台湾,我当年在北平教书就跑野马,我在台湾教书可以教三个大学!我不但是教了三个大学,我教出来的学生,考的分数还很高。大家都抢我去教书,抢我的学校说:“你到我这里来只讲课,你不需要改作文,我们找人改作文。”我想我天生是教书的,可是来到国外,为了生计,只能用英文讲诗词,野马跑不起来了。我就像《庄子》里的小鸟鹪鹩一样,在芦苇枝上做一个巢寄居在那里,“一枝聊此托余生”。虽然被逼得用英文教书,我当时觉得很苦,但经过努力学习,我不仅读了很多英文的文学作品,还读了...

——引自章节:叁变海为田夙愿休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