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丛话》是古典文学专家施蛰存先生当年为《文史知识》杂志所写的金石专题文章汇编,是古典文献学、金石学入门的经典专著。作者一面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一面用极为通畅易懂的语言把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铭等知识点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述。内容精炼、材料丰富、深入浅出,堪称传统文化学术普及的典范之作。
古典文献、金石入门图书。传统文化学术普及典范之作。 古典文学金石碑帖专家施蛰存深入浅出的“文物小百科”。 全书有文才、有学问、有见识、有个性,博学守约,敢下评断。 用简明易懂的话讲清了金石、碑帖、拓本、石刻、金文、摩崖、造像、塔铭等专业知识点。 施蛰存先生知识修养面极广,凡所著译,都站得住,有特点,不做则已,做必有显著的个性。文词则清新俊逸,有诗情韵味,一如其人。——徐中玉 施蛰存先生为一般普及撰写的《金石丛话》,又以论说精到的学术含量、言简意赅的恰好篇幅,加上浅显生动的白话叙述,将那些繁复难懂的名词概念、必须知道的基本常识和关键所在的要领重点,以及从先秦一直到唐朝历代金石碑刻主要概况等,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虽笺笺小册而一印再印,几成今日初问金石碑版之学的入门*选。——陈麦青 《金石丛话》这本小册子,是我金石学*初的启蒙教材,其论述的金石学基础知识,准确而翔实,在这条正路上,我一直求索至今。——施之昊
一“金石”“文物”“考古”的各自含义
二说碑
三说帖
四谈拓本
五碑额、碑阴、碑侧、碑座
六秦石刻文
七先秦金文
八汉代石刻文
九魏晋南北朝石刻
十摩崖
十一造像
十二唐碑
十三唐墓志、塔铭、经幢
十四金石小品
说碑 许多人以为凡刻有文字的石头都称为碑,这是一个长久以来错误的观念。所谓碑这个东西,本来只是一块大石板,中间上端穿一个圆洞。古人办葬事,把石板直立在墓穴四角上,利用它来扣牢粗大的绳索,慢慢地把棺材放下去。此外,公卿大夫的家门口,也有直立的石头,用来系马,这就是后世的系马桩。宗庙祠堂门前也有石头,用来拴住祭祀用的牺牲。这些石头,总名曰碑。所以《说文》给“碑”字的注解是“竖石也”。汉以前的古书中所有的“碑”字,大多数指的是这种直立的石板。大约在西汉晚期,有人开始利用这块石板,刻上了文字,记述墓中人的姓名、官位、卒葬年月,就放在墓前,不再撤除。这个东西,称为墓表。现在存有河平三年(前26)八月的《麃孝禹阙铭》,向来研究者都以为是墓阙铭文,我以为其文辞与东汉时盛行的墓阙铭不同,所以我认定它是墓表。以后,石板上刻的文辞渐渐多起来,详细地记述了墓主的姓名、家世、生平和事业,还加上些颂扬和悼念的诗铭。这样就成为一篇传记,使过路人读了,可详细地知道墓主是何等人物。这块石板,就称为墓碑。墓碑是墓表的发展。从此以后,碑的字义变了。人们以为碑是刻有文字的石板,其不刻文字的,反而不算碑了。祠堂是子孙纪念祖先,人民纪念好官的建筑物,神庙是信徒群众纪念圣贤神仙的建筑物,在这些建筑物门前的竖石上刻了文字,记述受祭祀者的道行功绩,就称为祠庙碑。在汉魏时代,人们对于碑的观念,大概只限于墓碑和祠庙碑两种,其共同点是都限于纪念过去的人物,现实的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至于记载其他事物的石刻,一般都不称为碑。因此,民间对于这个“碑”字,有了新的解释。人们以为立碑是表示悲悼。我们在汉碑的铭文中,常常可以观察到这一意义。晋代的民歌里,往往以“含碑”为“含悲”的谐声。《初学记》里便直接说出了“碑,所以悲往事也”。到晚唐的陆龟蒙,更明白地说:“碑者,悲也。”这就把汉魏以来的这个概念确定为“碑”字的释义了。汉碑《北海相景君铭》有“竖建虎”一句,这个“”字,从宋代的洪适到清代的翟云升、翁方纲,都不识得,所有的字典里也都不收。我以为这就是碑的俗体字,它反映了汉代人以悲释碑的观念。这个字如果用《说文》的成例来注解,应当是“从石,悲省声”。虎是指墓前石虎,即是墓碑。汉碑的题额,有用“碑”字的。例如《校官之碑》,是纪念溧阳县县长潘乾建造学宫的;《白石神君碑》是纪念常山相冯巡等为白石山神立祀的功德的。诸如此类的“碑”字,都是指这块石板而言,并不是指其文体。但到了南北朝,这个“碑”字的意义又转而为一种文体名词了。《昭明文选》的目录里有两卷《碑文》。这个类目,倒是经过考虑的。它表示这是一些刻在碑石上的文章,还没有把这种文体称为碑。但其中所收的碑文中,有一篇王简栖的《头陀寺碑》,内容是记述一所佛寺的,这就只能题作《头陀寺铭》而不能题作碑了。韩愈写了一篇文章,颂扬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功绩,把这篇文章刻在碑上,而在他的文集中,仍把这篇文章题为《平淮西碑》,因而被宋代的古文家批评,说他以碑为文体,完全是错误了。这个碑是平淮西碑,这篇文章却应该题作《平淮西颂》。把一切石刻都称为碑,把碑作为文体名词,这两种都是错误的。
施蛰存(1905—2003),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文学创作、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金石碑版研究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将军底头》《梅雨之夕》,散文集《灯下集》《待旦录》,译著《域外诗抄》《外国文人日记抄》,学术著作《唐诗百话》《词学名词释义》《金石丛话》等。
新道鸿烈:《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刘安·新道家《淮南子》、《淮南子》的主要思想、《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政治观、《淮南子》与传统教育观、《淮南子...
北京的胡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畅销10万余册的1992年版《北京的胡同》一书的图文珍藏版。书中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布局、建筑、命名、佚闻趣事,及其与之...
格辨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格语法的经典文献。作者将深层语义分为施事、感受、工具、客体、处所、时间、与格、受益等13种格。以高度形式化的划分和分析说明了名词和动词...
日本与日本人 本书特色 一个拥有吉普赛血统和经历的欧洲人,*爱的是日本文化,没有之一;一个神经质的诗人,将敏感的触角探到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让它的思想一览无余。...
东海窝集传 内容简介 《东海窝集传》反映黑龙江省宁安地区大山里的“林中之人”,由原始社会母权向父权过度的神话传说。书中讲述佛涅部落女王的长子先楚、次子丹楚被嫁到...
中国古代法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中国古代法律》展示了我国几千年来古代法律的历史演变,并向大家简...
中国民间娱乐习俗-猜拳 博戏 对舞 本书特色 《中国民间娱乐习俗:猜拳·博戏·对舞》: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中华大...
中国崇龙习俗 本书特色 龙,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谁碰到这个话题,都要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根据龙的传说想象出很多东西来,并...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关于写作与人生的建议》内容简介:你认识的每一个作家,初稿写得都很糟糕, 但只要一只鸟接着一只鸟地写下去。
怎样作哀挽联 本书特色 对联的普遍应用,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有耳闻目睹,问题是有些媒体所传播、许多人口头所诵玩、不少场合所揭示的所谓对联,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并非...
象棋古谱新编——蕉竹斋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于清代的著名象棋古谱,以精妙的残局而被历代棋人视为“秘宝”,成为人们学棋的良师益友,至今仍被棋界奉作提高棋艺的必读书。...
中华反义词词典 本书特色 中华反义词词典是以准确、实用、方便为出发点,以收录现代汉语常用反义词语为主要内容,以初、中等汉语水平的读者为主要服务对象,适应中小学语...
细说字谜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探讨现代字谜构成和制作规律的书籍。它详尽地分析了楷体汉字在字谜中的应用情况,具体探讨了楷体汉字在适应字谜设制时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
科学翻译影响下的文化变迁 内容简介 作者考查了20世纪初科学翻译的文化影响的几个方面:科学翻译输入的大量词汇丰富了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语言,其影响所及甚至达于此后...
堪舆术研究 目录 **章 堪舆其名第二章 堪舆与环境科学堪舆术是有关环境的学问/4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保护和堪舆/5历代的环境破坏/8一方水土一方人/9第三章 堪舆...
《雏凤清声》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分类写作”,按照新课改和中考要求,指导学生从自然、人生、社会三个角度
简明赫哲语词典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中、下三部。上部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汇等学习语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日常词汇 ; 中部包括赫哲族日常生活...
雷海宗,字伯伦,生于1902年,河北永清县人。雷先生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雷先生于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
屠猫狂欢-法国文化史钩沉 本书特色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
国际汉学:第十八辑 本书特色 《国际汉学(第18辑)》:汉语哲学与德语哲学之互动朱熹与伽达默尔对话中的存有论转化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儒学气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