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基础

伦理学基础

作者:(美)拉斯·谢弗-兰多(Russ Shafer-Landau)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20-11

评分:9.1

ISBN:978751843156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拉斯·谢弗-兰多(Russ Shafer-Landau) 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哲学系教授。1992年于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政治哲学家、法哲学家乔尔·范伯格(Joel Feinberg)。

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伦理学思考,尤其侧重于元伦理学研究,是《牛津元伦理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Metaethics)杂志创始人和主编。著有《道德实在论之辩护》(Moral Realism: A Defence,2003)、《善与恶究竟是怎么回事》(Whatever Happened to Good and Evil?,2004)、《伦理学理论读本》(Ethical Theory: An Anthology,2007)、《道德人生》(The Ethical Life,2009)、《伦理学导论》(Living Ethics...

()

作品目录

导 言
道德哲学领域概述
伦理学的怀疑主义
道德思考的起点
何谓道德?
道德推理
道德理论的作用
前瞻
第一部分 好的人生
第一章 快乐主义:其无比的吸引力
幸福与内在价值
快乐主义的吸引力
第二章 幸福是最重要的吗?
快乐主义的悖论
作恶的乐趣
两个世界
虚假的幸福
自主性的重要性
生命的轨迹
不快乐是受伤害的征兆
结论
第三章 得之所欲
多种多样的美好人生
个人权威
避谈客观价值
动机
为追求个人利益正名
认识什么对自己有益
第四章 欲望理论的问题
得之所欲也许对提升美好人生并不必要
得之所欲也许对提升美好人生并不充分
结论
第二部分 规范伦理学:做正确的事
第五章 道德与宗教
道德与宗教的三个假设
结论
第六章 自然法
自然法理论及其吸引力
人性的三大概念
自然目的
人类的定义论证
结论
第七章 心理利己主义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心理利己主义正确与否重要吗?
我们的最强烈欲望论证
预期利益论证
心理利己主义的两种策略
让证据来决定
结论
第八章 伦理利己主义
为什么要有道德?
伦理利己主义的两个流行论证
伦理利己主义的最佳论证
伦理利己主义的三个问题
结论
第九章 后果主义:其本质与吸引力
后果主义的本质
功利主义的吸引力
道德共同体的范围
滑坡论证
第十章 后果主义:其问题
衡量幸福
功利主义是非常苛刻的
没有本质的错误或者正确
不正义问题
不正义问题的潜在解决办法
规则后果主义
结论
第十一章 康德理论的视角:公平与正义
一致性与公平
可普遍化原则
道德与理性
对可普遍化原则的评价
完整性
康德论绝对的道德义务
第十二章 康德理论的视角:自主性与尊重
人性原则
理性与自主性的重要性
善良意志与道德价值
人性原则的五个问题
结论
第十三章 社会契约传统:理论与吸引力
程序主义的吸引力
社会契约论的背景
囚徒困境
合作与自然状态
契约主义的优势
进一步的优势:道德与法律
第十四章 社会契约传统:问题与前景
为什么要有道德?
同意的作用
立约人之间的分歧
道德共同体的范围
结论
第十五章 伦理多元主义与绝对的道德规则
道德理论的结构
酷刑是否总是不道德的?
防止灾难
双重效应学说
道德冲突与矛盾
道德绝对主义是非理性的吗?
做与允许学说
结论
第十六章 伦理多元主义:显见义务与伦理特殊主义
罗斯的显见义务论
罗斯观点的优势
罗斯观点的问题
知道根本的道德规则
自明性与道德理论测试
知道做正确的事
伦理特殊主义
伦理特殊主义的三个问题
结论
第十七章 美德伦理学
正确行为的标准
道德复杂性
道德理解
道德教育
美德的本质
美德与美好人生
对美德伦理学的反驳
结论
第十八章 女性主义伦理学
女性主义伦理学的要素
道德发展
女性的经历
关怀伦理学
女性主义伦理学面临的挑战
结论
第三部分 元伦理学:道德的地位
第十九章 伦理相对主义
道德怀疑主义
两种伦理相对主义
伦理主观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些启示
理想观察者
结论
第二十章 道德虚无主义
错误论
表达主义
结论
第二十一章 反驳道德客观性的11个论证
客观性要求绝对主义
任何真理都是主观的
同等权利意味着同样有理
道德客观性支持教条主义
道德客观性支持不宽容
道德客观性不允许正当的文化差异
道德分歧动摇了道德客观性
无神论动摇了道德客观性
缺乏绝对理由动摇了道德客观性
道德动机动摇了道德客观性
科学世界中没有价值的位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进一步阅读建议
术语表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拉斯·谢弗-兰多(Russ Shafer-Landau) 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哲学系教授。1992年于亚利桑那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政治哲学家、法哲学家乔尔·范伯格(Joel Feinberg)。

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伦理学思考,尤其侧重于元伦理学研究,是《牛津元伦理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Metaethics)杂志创始人和主编。著有《道德实在论之辩护》(Moral Realism: A Defence,2003)、《善与恶究竟是怎么回事》(Whatever Happened to Good and Evil?,2004)、《伦理学理论读本》(Ethical Theory: An Anthology,2007)、《道德人生》(The Ethical Life,2009)、《伦理学导论》(Living Ethics...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想想德莫尔施瓦茨(DelmoreSchwartz)的悲故事。施瓦茨是杰出的作家和演说家,是尔·贝娄(SaulBellow)的小说《洪堡的礼物》(Humboldt'sGift)主人公的原型。施瓦兹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获得了很多奖项,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多年。但他的最后十年却是在无尽的沮丧和孤独中度过的。他沉溺于酒精和毒品,罹患越来越严重的妄想症和精神疾病,最终独自死在时代广场家破旧的旅馆里。他早年的潜质前功尽弃。我们不可能历数施瓦茨一生经历了多少幸福和悲伤。但是,设想一个相反的例子,一个早年生活在痛苦和悲伤中的人,例如,简・爱(JaneEyre)、雾都孤儿奥利弗崔斯特(OliverTwist),或者像现实生活中的玛丽・卡尔(MaryKan)她的出色回忆录《说谎者俱乐部》(TheLiars'Club)、描绘了一个不能再痛苦的重年。这些以不幸开始的人生,最终却苦尽甘来,主人公得到了应有的幸福和快乐。当我们比较不同的人生轨迹时,很难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以不幸开始但是不断提升的人生,要比一个开始时非常顺利却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好得多,即使两者的幸福总量没有差别。

——引自章节:生命的轨迹


Thesecanbegroupedunderthreeheadings,eachrepresent-ingacoreareaofmoralphilosophy:1.Valuetheory2.Normativeethics3.Metaethics

——引自章节:TheLayoftheLand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