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抑郁了吗

我抑郁了吗

作者:于玲娜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2020-12

评分:8.8

ISBN:9787521614817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作品目录

第一章认识抑郁
第1节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 002
第2节抑郁者的思维习惯 // 010
第3节抑郁者的情绪感受 // 015
第4节抑郁者的身体感觉 // 024
第5节
“抑郁家族”的其他成员:围产期抑郁、躁狂抑郁、季节性抑郁…… // 036
第二章抑郁的成因
第6节那些妨碍我们探索抑郁成因的东西 // 043
第7节凝固的丧失之痛 // 053
第8节分离与孤独 // 066
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 // 069
第10节对自己的苛责和逼迫 // 080
第11节长期被忽视的创伤 // 085
第12节对负面情绪的压抑 // 093
第13节持续的被剥夺感 // 096
第14节抑郁与自恋 // 098
第三章走出抑郁(上)——内在的工作
第15节抑郁能根治吗? // 107
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113
第17节如何应对内在的情绪体验? // 120
第18节怎样处理身体层面的不适感? // 134
第19节越忠于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抑郁离你越远 // 139
第20节怎样才是“对自己好”? // 143
第21节学会调节内在空间的“开放”和“关闭” // 147
第22节怎样应对失眠? // 151
第23节抑郁的终极保险:生命的内在精神支撑 // 156
第四章走出抑郁(下)——外部的工作
第24节改善你的人际环境 // 161
第25节改善你的居住环境 // 179
第26节清理过去:给未完结的事情一个交代 // 181
第27节其他一些可以改善心情的小事 // 186
第28节怎样帮助身边抑郁的人? // 193
第29节怎样应对自杀的意愿和行动? // 197
后记 // 205
· · · · · ·

作者简介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精彩摘录

一些抑郁者不认为自己把愤怒压抑了,而是觉得“我熄灭了内心的怒火”“我决定不愤怒了”。这样的理解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并不是你不想要它,它就自然消失了。它得有“去处”。去哪儿呢?最常见的去处有两个:①前面提到抑郁者容易自责,认为“这是我的错”。对加害者的愤怒如果被压抑,一个去处就是附着在这种自我谴责上,成为对自己的愤怒。他们会在内心攻击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白痴、蠢货、无能的人,难怪有此下场。②另一个去处,就是落回身体层面,转化为某种身体不适,比如前面提到的胸闷、有压力的身体感受,或是头痛。很多抑郁者并不接纳自己的愤怒,自然也不愿意承认这些身体不适可能和愤怒的压抑有关,而认为自己是“健康出了问题”。不过,如果由于某种机缘,他们正好在这时和一个不会带来威胁的人吵了一架,有时就会突然觉得神清气爽、病痛全消。

——引自章节:第9节持续地被伤害而无法还击//069


大部分自恋,是来源于被忽视的创伤。任何一个被健康成年人养育的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在那个(或几个)成年人眼里,你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一个无与伦比的孩子。很多家长会长时间待在这种感觉中,看见别人家孩子时,虽然嘴上啧啧称赞,但心里总是不服气:“就是没有我们家孩子可爱。”也许要等到上幼儿园或小学,他们才会慢慢接受一个现实:“要是凭良心说,我们家孩子倒也不是真的鹤立鸡群。”但那种独一无二的感觉可能持续终生。等到父母七八十岁了,那个逢年过节出现在自己眼前的谢顶油腻的中年人,也许仍然是让他们无比骄傲的。不幸的是,自恋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他们真实的需求,并不是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得到所有人的欣赏和崇拜,而是作为一个“一无是处”的自己,仍然能从别人的眼光里感受到欣赏、喜爱和珍视。

——引自章节:第16节接纳不完美的自己//113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