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兰论音乐

科普兰论音乐

作者:[美] 艾伦·科普兰

出版社:雅众文化/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0-12

评分:8.6

ISBN:9787100186070

所属分类:艺术音乐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

二十世纪西方重要音乐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生前即被认定为“美国最伟大的古典乐作曲家之一”,也被同行奉为“美国作曲家之首”。是当代音乐创新者中的先锋,为美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奠基者。身为推动美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旗手,他毕生都在拓展着音乐探讨的边界,为其注入更宽泛的文化内涵。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以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获普利策音乐奖。

作品目录

致谢
前言
作者按
第一部分
一 音乐三讲
“乐”趣
美国创造力
音乐,人文精神的演绎
二 五人谈
指挥家:谢尔盖•库塞维茨基
师者:娜迪亚•布朗热
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
乐评人:保罗•罗森菲尔德
钢琴家:威廉•卡佩尔
三 音乐四杰
一想到莫扎特,就……
当代柏辽兹
先驱李斯特
福雷诞辰百年纪念(1945)
四 一位作曲家的日记
第二部分 一代音乐图景:回首二零、三零年代
一 年轻一代的美国作曲家(1926-1959)
美国作曲界新生代之远大前程(1926)
美国作曲界新生代的十年蜕变(1936)
美国作曲界新“学派”(1949)
附谈:五零年代的作曲家(1959)
二 回顾欧洲音乐节及作品首演
苏黎世(1926)
巴登巴登(1927)
巴黎(1928,关于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狄浦斯王”)
伦敦(1931)
柏林(1932)
三 南美作曲家(1941)
第三部分 省思篇
一 乐评
达律斯•米约(1947)
本杰明•布里顿(1947)
斯蒂芬•沃尔普(1948)
里昂•柯希纳(1950)
威廉•舒曼(1951)
二 书评
维吉尔•汤姆森的音乐国度(1939)
勋伯格及其学派(1949)
巴托克的音乐与人生(1953)
第四部分 集腋篇
一 “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吗?”:一场论战
二 诠释者与新音乐
三 交响乐团的困境
四 专业探讨:关于节奏的记谱法
· · · · · ·

作者简介

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1900—1990)

二十世纪西方重要音乐家,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生前即被认定为“美国最伟大的古典乐作曲家之一”,也被同行奉为“美国作曲家之首”。是当代音乐创新者中的先锋,为美国民族音乐风格的代表、奠基者。身为推动美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旗手,他毕生都在拓展着音乐探讨的边界,为其注入更宽泛的文化内涵。曾获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以作品《阿巴拉契亚之春》获普利策音乐奖。

精彩摘录

音乐要求听者具备高度警觉的智识水平,但聆听音乐与智力训练完全是两码事。与音乐相关的精神活动本质上是一场游戏,它确实令一小部分专家或者专业人士着迷不已;然而,如果音乐的节奏型、旋律线设计、和声的张力以及富有音乐表情的音色无法深入、穿透人们最深沉的潜意识,那么一切将不具备真实的意义。事实上,音乐思考促成了大脑与心灵的瞬时结合,正是这种结合直接导向某种情感性的、有特定目的的结果,这也是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代表性特点。

——引自章节:一音乐三讲


至于音乐未来可能发展的道路,在我看来,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常常会忽略一个制约性因素:即所使用乐器的性质。有没有可能有一天,当我们醒来时,发现原先所熟知的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被某新型的电子乐器所替代,该乐器使用前所未有的微分音音乐,拥有完全不同且变化多端的声音,并且乐器完全由作曲家直接掌控,无须通过表演者进行诠释。这样一台机器将使“节奏”摆脱演奏者大脑的局限,获得更多的自由,并且极有可能对人类听觉能力提出空前的挑战。注:这篇讲稿来自于1954年,合成器应该是之后出现的,大概在60年代有了初级合成器,后来随着电子音乐的进阶,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已经极为成熟的达成了科普兰的设想。

——引自章节:音乐,人文精神的演绎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