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史

三十年战争史

作者:[英] 彼得·威尔逊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2020-12

评分:8.3

ISBN:9787510892912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作品目录

哈布斯堡家谱,1500—1665
1618 年中欧地图
地图和战场平面图列表
前 言
第一部分 开 端
第 1 章 序 幕
三个男人、一扇窗
多种解读
本书论点
第 2 章 基督教世界核心地带的难题
帝 国
教派化
宗教与帝国法律
第 3 章 奥地利王室
领地和王朝
等级会议和教派
天主教复兴
第 4 章 土耳其战争及其后果
土耳其的威胁
战争的方式
长土耳其战争
兄弟之争
第 5 章 西班牙和平
西班牙君主国
尼德兰叛乱(1568—1609)
西班牙之路
西班牙缔造和平
第 6 章 波罗的海霸权
丹 麦
分裂的瓦萨王朝
波兰 - 立陶宛
第 7 章 从鲁道夫到马蒂亚斯(1582—1612)
宗教与德意志诸侯
至 1608 年的教派与帝国政治
新教联盟和天主教同盟(1608—1609)
于利希 - 克利夫斯危机(1609—1610)
第 8 章 一触即发?
皇帝马蒂亚斯
乌斯科克战争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1615—1617)
普法尔茨的边缘政策
第二部分 冲 突
第 9 章 波希米亚叛乱(1618—1620)
为了自由和特权
一个国王换一顶王冠
费迪南德集结力量
白 山
失败的原因
第 10 章 费迪南德的胜利(1621—1624)
普法尔茨事业
新教圣骑士
天主教占优势(1621—1629)
第 11 章 奥利瓦雷斯和黎塞留
奥利瓦雷斯
黎塞留
瓦尔泰利纳
第 12 章 丹麦对皇帝的战争(1625—1629)
下萨克森的麻烦
瓦伦斯坦
丹麦的失败(1626—1629)
第 13 章 欧洲战争的威胁(1628—1630)
波罗的海
尼德兰
曼托瓦和拉罗谢尔
《归还教产敕令》
雷根斯堡选帝侯大会(1630)
第 14 章 北方雄狮(1630—1632)
瑞典的干预
在狮子和老鹰之间
瑞典帝国
呼吁援助
顶 峰
第 15 章 没有了古斯塔夫斯(1633—1634)
海尔布隆联盟
莱茵河沿岸的紧张局势
西班牙的介入
瓦伦斯坦:最后一幕
两个费迪南德
第 16 章 为了日耳曼自由(1635—1636)
黎塞留决定开战
西方的战争(1635—1636)
《布拉格和约》(1635)
唤起爱国主义
为和平作出新的努力
第 17 章 哈布斯堡高潮(1637—1640)
僵 局
争夺莱茵河的决心
德意志北部的和平?
第 18 章 均势(1641—1643)
法国 - 瑞典联盟(1641)
帝国内部的战争(1642—1643)
西班牙日益严重的危机(1635—1643)
从布雷达到罗克鲁瓦(1637—1643)
第 19 章 谈判压力(1644—1645)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
法国在德意志(1644)
瑞典支配波罗的海(1643—1645)
1645 年:可怕和诞生奇迹的一年
第 20 章 战争或和平(1646—1648)
信心危机(1646)
达成共识
西班牙与尼德兰议和
最后一轮(1648)
第三部分 后 果
第 21 章 威斯特伐利亚协议
国际层面
基督教和约
复 员
帝国复苏
第 22 章 人力和物力损失
一场毁灭性的狂怒?
人口影响
经济影响
领地国家的危机
文化影响
第 23 章 经历战争
经验的本质
军事 - 民事关系
认 识
纪 念
缩略语
注 释
出版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彼得·威尔逊(1963—),英国历史学家,自2015年来一直担任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战争史奇切勒教授。彼得·威尔逊主要研究中欧史、战争史,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史。除了本书,他的著作还有《神圣罗马帝国,1495—1806》《从帝国到革命:德国历史,1558—1806》等。

◎译者简介

宁凡,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世界历史》杂志编辑。

史文轩,南京大学历史系硕士,编辑、译者。

精彩摘录

皇帝和诸侯作为一个整体,帝国象征着中世纪晚期单一基督教世界的普世理想。它的统治者是唯一一位拥有帝国头衔的基督教君主,凌驾于其他所有的君主之上。他自称是欧洲的世俗首脑,其依据是神圣罗马帝国是古罗马帝国的直接延续,因此也是《但以理书》中预言的四个世界统治者中的最后个。普世理想离地方的实际政治舞台十分遥远,因此皇帝并不直接统治众多社区。相反,皇帝的权威是通过帝国层层级级的管辖权来实现的,而这相应地有着中世纪封建起源。皇帝是许多次级领主的最高领主,而这些领主又束缚在一系列附庸的链条中。这些领主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自1480年以来,帝国不得不处理各种内部和外部问题的时候。在那些享有帝国直辖权(Reichsunmittelbar)的领主和那些从属于中介管辖权的“非直辖”领主之间有了根本的区别。直辖领主拥有完全的帝国封地(Reichslehen),这是皇帝以封建领主

——引自章节:帝国


帝国宪法皇帝及其封臣共同管理帝国,但是,考虑到帝国宪法的等级特征,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也并不平等。皇帝是最高领主和君主,拥有相当大的保留权力,这些权力直接来自他的头衔,而非因为他拥有任何封地。这些帝国特权被故意弄得模糊不清,因为如果将它们用法律固定下来,就意味着皇帝的普世权力主张受到了限制。然而,为了处理迫切的问题,皇帝及其封臣不得不更精确地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在皇帝和帝国组成社区之间的不同中间层创造了额外的权力。虽然哈布斯堡王朝垄断了皇帝头衔,但皇帝头衔并非他们的天然专属权利。哈布斯堡王朝仍要与其他选帝侯协商来贏得他们的同意。有时他们可能去劝说选帝侯接受一位被称为“罗马人的国王”(KingoftheRomans)的皇位指定继承人,他在其父亲去世后掌权。否则,按照《金玺诏书》的规定,就会出现一个空位期。这将帝国的特权交给了北部的萨克森选帝侯和南部的普法尔茨选帝候,同时规定了个截止日期:所有七名选帝侯要聚集起来,并在担任帝国大书记官(archchancellor)的美因茨选帝侯的指导下选举一位继任者。并非所有人都能参选,因为皇帝并不是一种终身总统,而是拥有君主威严,这要求任何可成为皇帝的人已经拥有了某些“皇家”特质。哈布斯堡王朝的资源不断增长,使得该家族成为明显的选择,因为帝国特权虽然赋予了皇帝行政权,但是却没有提供多少实施政策的手段。选帝侯期望皇帝不但能用自己的土地供养他自己的宫延和各类帝国机构能负相

——引自章节:第2章基督教世界核心地带的难题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