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哀

物哀

作者:[日] 本居宣长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0-12

评分:6.7

ISBN:978755945023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重新定义美与生活。

★“物哀”——日本文学、诗歌、绘画的精神源头,影响日本当代创作者的美学哲思

★一代美学大师本居宣长、大西克礼写给年轻人的简明美学读本

★川端康成、太宰治、村上春树、新海诚一致推崇的日本美学

★村上春树:我们在春天迎接樱花、夏天看萤火虫、秋天赏红叶,即使所有事物最终都会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极的世界观中,积极找出了美学。

★ 畅销十年,累计再版十余刷,豆瓣高评。

★全彩插图,唯美设计,精装典藏

【内容简介】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写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学表达──物哀。哀是怜悯,也是感叹、赞扬,是内心直接发出的声音。花鸟风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无常、发出死亡警告,万物都是一期一会。

古典的物哀追忆岁时,风花雪月,心向往之。日本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将物哀定义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风物的姿态变换,让无法言说的美得以呈现。

物哀情感的经典对象是落樱。看樱花落下,我们感受到美与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观下的漠然、热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义。唯美的物哀,象征人类认识了生命局限后的净化与超脱,转身谈论真实情感。

作品目录


第一章 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第二章 在万事万物中皆可感知物哀
第三章 “知物哀”与恋情紧密相连
第四章 读《源氏物语》,感知“物哀之心”
第五章 有心之人才可体会物哀之情
第六章 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第七章 物哀的风雅之趣
附录 物哀的美学 大西克礼
· · · · · ·

作者简介

本居宣长

日本学者、思想家,日本国学的集大成者,日本江户时期的国学四大名人之一。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他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运用实证的方法,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重塑了日本的审美观。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

大西克礼

日本美学家、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名誉教授,退休后埋首于美学研究与翻译。著有《物哀》《幽玄》《侘寂》等书,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暨代表人物。他严谨的论述不仅完备了日本特有的美学概念,也成为后人掌握日本独特美学的经典。

王向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抗战史学会理事等。译有《日本文论选...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看到你,像庭院中的小树那样一无所知的样子,我更加哀所调伤。”这些都是面对不同时节的景物而引起的物哀,而随着当哀”时人心情的不同,对同一种景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悲伤的时候所见事物是悲伤的,开心的时候所见事物是开心的。人如果无“心”,对于所见所闻之物则既无悲伤,也无开心。而外在事物并不因人而有所变化,只是人心不同而已。因而,《帚木》卷有云:“连那澄明的空中景色,也因看的人不同,或美艳,或寂寥。”不知“物哀”者,看见空中景色,枉然无感觉;“知物哀”的人则悲时见悲,艳时见艳。当人忧伤苦闷时,天空的景色也仿佛抹上了一丝愁云,这就是人的一种感觉。然而《松风》卷有云:“秋风渐浓,更令人不胜悲哀,这就是虫鱼对秋季的感受。”《须磨》卷中写道:“琴声随着风声传来,心将此时此景,人们听着音乐,想起源氏,解情趣者,无不哭泣落泪。”这就是有感于场所,有感于人,有感于“物之音”,一句话,因有感于此情此景中的各种事物,所以哭泣落泪,可见所谓“解情趣”最为重要。像这样令人感动的场面,不知“物哀”的人,也将无动于衷;而解情趣者,则不由得悲戚落泪。所以“知物哀”者就是“解情趣者”,不知“物哀”者就是“不解情趣者”。《蓬生》卷有云:虽不是非为不可,但有时在寂寞无聊的时候也会给亲朋好友写信倾诉衷肠。年轻人就是在四季草木花卉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就是一个年轻女子在无依无靠寂寞度日中,心理状态自然而然的表达。在这种时候,知物哀者所见所闻,无论是草木虫鱼都会触动心扉。假如将这种感悟之心加以压抑,那么人心将逐渐枯萎迟钝。而将自己的内心所感付诸尺牍,向亲朋好友诉说,那么郁结之情也会得以释怀,并得到些许的安慰。如朋友予以回信,则心中更为释然。“知物哀”的人就是如此。①这是《须磨》卷中写源氏被流放到须磨,太宰大二的船即将离开回京,船上的人想起源氏的遭遇而悲伤的情...

——引自章节:第一章欲知“物之哀”,须懂“物之心”


当被“物哀”所打动的时候,虽然极力控制自己,但心中依然不能自已,这种情况就叫作“不堪物哀”。

——引自章节:第六章古人为何在不堪“物哀”时咏歌呢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