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作者:唐力行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0-12-01

评分:5分

ISBN:9787100189156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内容简介

苏州评弹是吴语地区受众广泛的曲艺,而江南则是宋代以后中国经济文化很为发达的地区,研究这两者之间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的互动,可以揭示中国社会深层结构和民间社会生活的真实面相。在社会文化史研究中,我们既重视基础资料的积累,也重视理论的创新。不仅学习借鉴海外新理论,还着力于探索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史理论。我们的研究已进入社会文化史的靠前前沿。“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规模宏大,已出版历史文献资料2部,专著与传记18部,还有长篇书目整理。本书作为丛书导论,记录了我们20年来艰难探索的历程,是对 “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课题全面的学术总结。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苏州评弹、江南地方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和一般读者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是观察明清以来江南社会的窗口。“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为近年历史学界对中国苏州评弹研究之集大成系列作品。本书为丛书之导论,对全套丛书有概括性的介绍,同时预告丛书未来之出版走向,对了解苏州评弹研究领域有重要之作用。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目录

**章 光前裕后:开辟地域文化与地方社会互动研究的新领域

一、缘起:社会史学术理路的延伸

(一) 走进徽州:把握区域社会史和普通人的研究方法是走向苏州评弹的学术铺垫

(二) 来到苏州:深入了解苏州社会是研究苏州评弹的前提条件

(三) 重返上海:找到研究江南的学术新路径——苏州评弹

二、基础:苏州评弹研究的学术史

(一) 苏州评弹文献资料整理的成果

(二) 苏州评弹学术研究的成果

三、展望:社会文化史领域的新探索

(一)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重构苏州评弹的历史面貌

(二) 从历史学的角度反思苏州评弹

第二章 社会史料: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中的评弹与江南

一、走码头:苏州评弹的动力机制

(一) “吃开口饭”的注定要走码头

(二) 为什么要走码头

(三) 走码头的实际历史场景

(四) 走码头中的竞争和分层

(五) 码头的市场调节机制

二、走码头:评弹艺人的日常生活

(一) 走码头的艰辛

(二) 从学徒开始就要走码头

(三) 码头上与听客的交往

(四) 艺人的交往游乐和生老病死

三、走码头:江南水乡的市场网络

(一) 常熟的书场

(二) 常熟的市镇、水道与书场的关系

(三) 常熟书码头的评弹艺人

(四) 苏州评弹与常熟市民生活

第三章 口述历史:“一百个苏州评弹人”对苏州评弹的反思

一、苏州评弹是谁?

(一) 以苏州方言为主要表演特色

(二) 以说表为核心表演技巧

(三) 立足书场,表演长篇

二、苏州评弹从哪里来?

(一) 苏州评弹历史发展阶段划分

(二) 苏州评弹中的“苏州”二字不可或缺

(三) 第二个中心:评弹在上海

(四) 1949年以后的“改制、改人、改书”

(五) 极“左”思潮对评弹艺术的破坏

三、苏州评弹往哪里去?

(一) 苏州评弹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 苏州评弹艺术本质就是创新的

(三) 清醒地认识到危机重重,对苏州评弹前途寄予厚望

第四章 重构历史: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总体框架

一、以苏州评弹四大要素为切入点的研究

(一) 苏州评弹艺人要素

(二) 苏州评弹书场要素

(三) 苏州评弹书目要素

(四) 苏州评弹听客要素

二、从环境出发的苏州评弹研究

(一) 苏州评弹与苏州

(二) 苏州评弹与上海

(三) 苏州评弹与常熟

(四) 苏州评弹与嘉兴

三、苏州评弹理论研究

结语 夕阳余晖下的芳华

一、 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开拓社会文化史新领域

二、 研究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探索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节选

江南水乡是苏州评弹的流行区,其范围大致包括长江以南,钱塘江以北,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的区域。具体来说“仅是南抵嘉兴,北达武进,以此一小小地域为限”的吴语区,“因过远之处听不懂苏白,去亦徒然”。环太湖地区水道密布,呈网络状,市镇错落其间,航船往来如梭,构成了一幅水乡繁华图。水道不仅承载着经济的流通,还担负着文化传播的功能。明清以来评弹艺人背包囊、走码头,将苏州评弹送达江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土壤膏沃,岁无水旱”的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北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东邻太仓,南接昆山、吴县,西连无锡、江阴,西北境与沙洲县接壤。据《常熟市志》载,常熟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总面积1251.93平方公里。常熟境内水网交织,各河流湖荡均属太湖水系,其分布是以城区为中心,向四乡放射扩散,南部稠密,北部稀疏,河道较小,水流平稳,迂回荡漾,部分河道无固定流向。由于北濒长江、南接太湖及境内大小湖荡的引泄调节,常年水位较稳定,涨落不超过1米。境内的主要河道有望虞河、张家港、元和塘、常浒河、白茆塘、锡北运河、盐铁塘、七浦塘、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塘等;境内的主要湖荡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等。 在这些河湖荡塘畔曾经存在有多少书场?他们的分布又是如何?关于常熟书场的数量,根据相关资料,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评话艺人金声伯说全盛时期有170多家,周良的《苏州评弹史稿》则为100多家,评弹艺人张慧麟、吴振扬回忆五六十年代常熟农村开设书场的集镇多达86家,大的集镇往往有两三家书场(这个统计还不包括常熟划出的石牌乡、西唐市镇以及划给沙洲县的14个公社)。我们则把各种资料中所提到的书场名称、地点和存在的时间一一整理出来,并将社会调查中找到的书场补充进去,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中期,现在可知的书场共计有207家,从而形成《常熟书场总表》(略)。 我们认为207家书场是三四十年代常熟书场极盛时期的数量。在社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一些茶馆书场名称被遗忘了。书场兴灭无常,207家书场存在的时间虽然前后参差不齐,但加上已经湮没的书场,大体能反映常熟书场极盛时期的状态。当然,书场的数量是个变量,会随时代变迁而增减。比如周良《苏州评弹史稿》的统计:20—40年代,常熟书场有100多家(该书第139页);60年代前后,常熟减少至100家(该书第218页)。评弹艺人张慧麟、吴振扬说:“时至今日(2015年),常年正常营业的书场仅常熟市评弹艺术馆附属的虞山书场和莫城燕巷书场(7、8月歇夏)2家,其余乡镇只有春节、五一、国庆、元旦期间开设临时书场。‘江南**书码头’已成为令人悲叹的历史!” 限于篇幅,我们在《常熟书场总表》的基础上,制作了《常熟书场分区统计表》。所谓分区,是指以常熟县城虞山镇为中心坐标,城里、城外,南、北、东、西四方及张家港地区这七个地区,是从水路交通的角度来划分的。

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开拓社会文化史的新领域: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导论 作者简介

唐力行,1946年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上海师范学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二级教授,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主任,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主持国家教委、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多项。著有《延续与断裂:徽州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与社会变迁》《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徽州宗族社会》《苏州与徽州——16—20世纪两地互动与社会变迁的比较研究》等著作,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江南区域史论著目录(1900—2000)》,参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省市级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三次,并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二等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