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0-12-1

评分:7.7

ISBN:978755983346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 编辑推荐

★ 10余位极具特色的浪潮人物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浪潮人物专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专辑人物包括叶准、蔡澜、王石、汪建、马东、罗振宇、王小川、刘畅、薇娅、李诞以及万峰等三位情感电台主持人、董志凌等五位二次元从业者,堪称一场时代头脑的盛宴。

★ 当浪潮人物遇上许知远,当时代状况遭逢个人奋斗,我们得以看到个体在何种意义上成为了自己,又定义了时代

本书的对话者既有武术家、美食家、企业家、技术狂人,也有精神粮食的批发商、笑的制造者、带货女王、灵魂的按摩师,其戏剧性的核心在于,作为知识分子的许知远,如何以其标志性的好奇与怀疑,遭遇“与时代处于蜜月期”的成功者,直面时代话语与当下议题。

★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观察时代的精神状况: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0余位各行业标志人物,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领域,发掘个体真实,打破话语壁垒,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节目呈现;

跟剪辑后的视频相比,图书版《十三邀》更为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记录下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

嘉宾个人年表+访谈视频二维码+新增大量注释+现场照片,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点睛式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

◎ 名人/媒体推荐

虽然许知远老师肯定瞧不上我,但我特希望跟他对谈,他做的那个(《十三邀》)就是中国味道的《蕨间访谈》。对错观点啥的都不重要。

——李诞(脱口秀演员、作家)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十三邀》试图要去拓展的边界,包括对嘉宾的选择,可能从传播学上来说,有些嘉宾不是大众关心的人,很难产生爆点,但通过对他们的挖掘,通过拓展对话的边界,你会发现,现在社会还有很多已然存在,但还未被发掘的东西。

——张帆(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

◎ 内容简介

咏春拳为何从“反叛者的艺术”变成“富家子弟的权利”?

拥抱娱乐至死时代的马东却坦言自己“底色是悲凉”?

喜欢洞见未来的罗振宇为何视做生意为“最有尊严的生活”?

是哪个决定性的瞬间让李诞出逃南方系,成为了笑的制造者?

……

许知远与10余位浪潮人物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精彩个体访谈录。从王石、马东到李诞,从汪建、罗振宇到薇娅,他们之所以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乃在于他们分别成功地满足了大众对传统、美食、房子、寿命、快乐、知识、信息、商品、安慰的需求。通过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为适应和引领社会所作的努力、他们对时代发展的思考,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境况提供一幅全面而丰富的画像。许知远从知识分子的“偏见”出发,对着时代与个体勇敢发问,议题跨越行业与身份,领域涵盖商业、娱乐、科技、网络、消费、新媒体等数个时代热点,访问者与受访者之间碰撞出一种极具张力的对话质感,使得这种对话具有了超越普通访谈的深度和力度,进而打破圈层之间的话语壁垒,形成了宽广而良性的对话美学。

作品目录

自序 意外的旅程(许知远)
推荐序 礼物般的交谈时光(陈冲)
叶准:学武并非兴趣,教拳却养了我的下半生
蔡澜:做事情要快活,很好奇地把这一生活完
王石:登顶珠峰没什么特别的,到了哈佛才觉得再生
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马东:新鲜的边界会让我有幸福感,但我的底色是悲凉
罗振宇:过去知识是一种权力,现在我们把它当作一项服务
王小川 :我是机器和人工智能的带路党,我们的时代来了
刘畅:不介意别人说我是富二代,但“有钱”这个概念太单一了
薇娅:我不觉得自己是传奇,我是时代的造物
李诞:我想活在浅薄里,随时准备好烟消云散
深夜情感电台:做电台就好比戴着镣铐跳舞
二次元:逃离现实以后,这儿就是我的生活
· · · · · ·

作者简介

许知远

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谈话节目《十三邀》《十三游》主创。

出版的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祖国的陌生人》《青年变革者 》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这些对话以四卷本的形式出现在眼前时,给我带来另一种慰藉。我的印刷崇拜再度被唤醒,似乎认定唯有印在纸上,才更可能穿越时间。比起节目,它更像是我的个人作品,我们的对话也以更全面的样貌展现出来。"

——许知远

精彩摘录

许知远:对你来说,科学研究和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有的时候民族主义看起来帮助了科学发展,有的时候它又限制了,因为科学是讲究自由、没有疆域的。汪建:在小科学上你这个说法是对的,在大科学上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大科学一定要代表国家意志,因为它需要烧大量的钱。许知远:国家代表一种巨大的权力的支持汪建:对,有了权力支持,不管我们做的事怎么样,所有的争议都会局限在学术界内部。许知远:你在讲话或者鼓动员工的时候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吗?类似我们已经落后了两百年,现在要超过他们,变成领先。这种竟争关系对你来说是一个真实的激励吗?汪建为什么不这样呢?落后两百年,我说跟在后面走烦不烦?烦。那就到前面去玩玩行不行?

——引自章节: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许知远:所以你觉得工具是驱动变化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汪建:对。你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了用火的能力就有了食物有了肉食才有了人类的进化,有了对稍高温度的控制力就有了陶瓷、青铜器,到了能够控制上千度的温度,就有了铁器,到了上万度温度的控制就有火炮,再到了上百万度、上亿度就有了核武器。这都是对工具的掌控能力。许知远:那达尔文是什么工具呢?汪建:达尔文是用放大镜、显微镜和他的肉眼。他那个时候不做出来,别人也会做出来,有几个人和他竞争。唯一一个真正牛的人是爱因斯坦。量子测量是他想出来之后再有人给他测的。物理学实际上说白了也是测量科学,生命科学也是测量科学。为什么我对认知那块的研究表示怀疑呢?因为没有真正可信的测量工具,都是模糊的判断,特别是心理学的模糊判断,那更不靠谱。

——引自章节:汪建:世界是为活得长的人准备的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